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李媛媛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超)四渡赤水的木帆船、强渡乌江的竹筏、巧渡金沙江的木船、四川的毛板船、江西林摊子船……在苏州相城太平的舟船文化馆,这些船模大小、形状各异,却都做工精巧、匠心独运,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每一艘都对应着中国共产*历史上重大节点所用船只,记述着中国共产*人的奋斗历程,这些船模的制造者是相城区有着“仿真船王”称号的徐海林。
为献礼中国共产*百年华诞,“仿真船王”徐海林精心制作了一组船模,生动反映老一辈中国共产*人不怕流血牺牲、不怕艰难困苦,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据了解,这组船模共有13只,其中12只木船、1只竹筏,预计今年5月底可全部完工。
“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百年华诞,意义非凡。作为一名退伍*人和手艺人,我想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做一组‘红色记忆’船模给*看。”徐海林说。
对这些“宝贝”的创作背景,徐海林可谓如数家珍,每一个都做足了功课。在徐海林的工作室中,有两叠厚厚的纸,详细记录着每一艘船模背后的红色故事,这些资料一笔一画都是手写,足见其工夫。
在创作以白洋淀为背景的一艘船模时,徐海林还特意乘火车去了小兵张嘎的故乡——河北白洋淀嘎子村。实地考察加上查阅史料,再尽可能多地翻看老照片,等到胸有成竹之后,徐海林才会正式开始创作。几乎每一艘船模的创作,都要耗时一个多月。
创作船模,徐海林可能一扎进工作室就是一整天。还好,家人们理解,并用实际行动给予支持。为了让徐海林专心创作,老伴张阿姨承担起了每天接送孙子和料理一日三餐的责任。在平淡的相守中,体现出了最难得的深情。如今,两人已经携手走过了近40年的岁月。
更令徐海林感动的是,儿子、儿媳自告奋勇加入了自己的“创作团队”,利用休息时间帮他查资料、找老照片、提供思路和创意,这让徐海林备受鼓舞,也加快了创作步伐。小孙子平时在学校里,也会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有一位很厉害的爷爷,徐海林俨然成了这个五口之家里的“大明星”。
在徐海林的这组“红色记忆”船模作品中,有一艘记述了“殷家浜船队夜送‘江抗’*”的故事。以前在太平北部盛泽湖畔,有个居住着30余户农户的殷家浜,因为家家捕鱼,所以每家都有一艘木船。据说江抗*曾借宿在殷家浜,村民们不仅主动捐钱捐粮、赶制*衣*鞋,还用自家的船连夜送*队离开,为抗战作出了贡献。
如今,在太平这片土地上,仍然流淌着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
徐海林曾经的工作室不到20平方米,地方狭小、灯光昏暗,多平方米的宅子,角角落落都放满了展品,收来的大小船只无处可去,只好停放在附近河道、村路边。
但一切都挡不住真正的热爱,无论条件多么艰难,他始终没有放弃创作。后来,在当地*府的大力支持下,他有了新的工作室。同时通过利用废旧厂房改造,苏州·阳澄湖舟船文化馆应运而生,徐海林创作的各种船模也有了更大的展示空间。平时附近村民经常来兜兜转转,节假日还有苏州其他地方,甚至是上海、无锡等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成了众多舟船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
年10月26日,位于太平街道沈桥村的阳澄湖舟船文化馆正式开馆,分大师工作室、仿真船模展示和古船展示3个厅,整个展厅面积约平方米。
他做的这些船模虽然不能用“造价不菲”来形容,但耗时耗力,而且每月的材料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有人提出质疑,如果徐海林不做船模,而是去打打零工或者干脆在家拿着退休工资养老,岂不是更好?
但徐海林并不这么想。“我做这些东西算不了什么困难,没有困难,比起抗战斗士们差远了,我就是想给后辈们留下一点可以讲述红色故事的作品,让他们记住这段历史、珍惜眼前生活。”徐海林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