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人间地狱宁古塔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TUhjnbcbe - 2022/10/9 23:22:00

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

流刑是古时的一种刑罚,是将犯人发配到边远地区。隋唐时期,笞、杖、徒、流、死五刑制正式确立,一直为后面历代沿用。

在不同的朝代,流放的目的地也是不一样的,唐宋时期是流放到两广、海南岛等地区,苏轼就曾流放到惠州、海南岛。清朝时期这些地区已经极为繁华,肯定不能再流放到这里,都是将犯人流放到宁古塔、*等边远地区。相比于死刑,流放到宁古塔也是让犯人谈之色变。在清朝,宁古塔就是个赫赫有名的流放之地。

宁古塔

宁古塔是一个地名,并没有塔,是关外的一片广阔区域。宁古塔有新旧两城,旧城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古城村,当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时曾在这里驻扎*队。康熙五年,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相传,清朝的远祖有兄弟六个,曾居住在这里,满语中宁古为六,个为塔,宁古塔意思就是“六个”。宁古塔这个地方,可以说是清朝的发源地,龙兴之地。

古代的流刑就是为了惩罚犯人,哪里偏远去哪里。在清宫影视剧里经常会有“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甄嬛传》中甄嬛的父亲甄远道就是被流放到宁古塔,《延禧攻略》中的玲珑也是被流放到宁古塔,在听说流放到宁古塔时犯人都会面如死灰。在清朝确实是将犯人流放到宁古塔,宁古塔属于苦寒之地,适合让犯人受苦,再者这里是努尔哈赤的龙兴之地,需要人建设,让这些犯人建设这里正合适。

宁古塔为什么会令人谈之色变?

宁古塔是个流放之地,不只是流放女犯人,很多清朝重犯、文人以及他们的家属都是被流放到宁古塔。在流放的人中,有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五叔郑芝豹,金圣叹、吕留良等人的家属,著名文人吴兆骞、张缙彦、方拱乾以及他们的家属等等,这里聚集着各样的人。

宁古塔令人害怕的第一个是环境恶劣,常年冰封,是个苦寒之地。”吴兆骞在给他母亲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你看看,一年四季中大风、阴雨、大雪、冰冻从不间断,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大多是南方人,又哪能忍受这样的恶劣环境。很多人听说流放到宁古塔就绝望了,这意味着要忍受无止境的寒冷折磨,有些人听说被发配到宁古塔干脆就自杀了。方拱乾根据他在宁古塔的见闻形容宁古塔,“人说*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泉也不怕了!”,*泉路是到阴曹地府可以说极为可怕了,可是宁古塔受的折磨比十个*泉路还要可怕。吴兆骞、方拱乾都是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普通人听闻他们这样夸张的描述能不害怕吗?比十个*泉路还可怕,不正是人间地狱吗?

第二个就是路途遥远,宁古塔是在遥远的关外。清代的《研堂见闻杂录》中记载,“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宁古塔离京城几千里,那时候没有现在的交通工具,流放都是徒流刑,徒步流放,都是靠走路,并且有规定的时间期限。流放的人很多都是文人,官员的家属,长途跋涉对他们都是一种折磨。流放犯人都是有官差看管的,他们也是靠的走路,心情又怎么会好呢。在前往关外这一路上,还多有虎狼恶兽,有些人在半路就被吃掉了。

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好不容易到了宁古塔,只是刚开始,在这里不仅要忍受寒冷,还需要辛苦的劳作,才能养活自己。在《绝域纪略》中,记载了江南女子汲水的情景,"春余即汲,霜雪井溜如山,赤脚单衣悲号于肩担者,不可纪,皆中华富贵家裔也"。当年的富家小姐在这里只能赤脚单衣地提水,其实流放的大多就是这种文人学士、官家家属,养尊处优的他们在这苦寒之地生存着。流放到宁古塔,一般人都是永远被囚禁在那里耕作着,思乡之情也苦苦地困扰着他们,死后也不能归乡更是痛苦万分,流人在这里都是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也是最可怕的。披甲人是镇守边疆的*人,是投降后披甲上阵的人,来自各族的人都有。清朝的八旗制度中旗丁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就是奴隶,披甲人的地位仅高于奴隶。披甲人世代都居住边疆镇守边疆,朝廷为了安抚他们,会将一些犯重罪的朝廷大员的家属赐给他们为奴。披甲人地位低下,给他们当奴隶简直是一种折磨,尤其是女犯人给他们为奴更是生不如死。流放到宁古塔不是最可怕的,被赐与披甲人为奴才是最可怕的。

正是由于流放到宁古塔需要经历身体和精神的折磨,又没有个出头之日,让人谈之色变,称为“人间地狱”。

宁古塔真有这么可怕吗?

宁古塔地处关外,环境恶劣是真的,有些人备受折磨也是真的,但没有比十个*泉可怕那么夸张。宁古塔山川土地肥沃,物产极为丰富,盛产人参、貂皮,蘑菇等野生物品更是异常丰富,随便摘取。在这里还生存着很多狩猎的少数民族,民风极为淳朴。吴兆骞的儿子吴桭臣就出生在这里,在他的《宁古塔纪略》中称这里“信义为重,路不拾遗,颇有古风”。

由于当时的交通讯息不发达,几千里已经很遥远,一般人都不会去这么远的地方。人们对于宁古塔的认知主要来自于文人的描述,一听比十个*泉还可怕,人们就理所当然的想象为人间地狱了。吴兆骞、方拱乾等文人初来时确实非常绝望,但后来慢慢就适应了,还觉得这里物产丰富、民风极为淳朴,吴兆骞就在这里生活了长达22年。由于宁古塔这里物产极为丰富,每年也都会有商人来进行商业贸易,以物换物。

清朝时期,由于“文字狱”和科举案,很多文人都被抄没家产,流放到宁古塔,这些文人中有张缙彦、吴兆骞、方拱乾等著名文人。很多文人都是受到株连的,有些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错,就莫名其妙的一夜之间成为犯人被流放了。这些文人面对灾难更缺少应对的能力,在最初经历了很多的磨难,等适应后,他们又开始焕发了活力。清初著名诗人丁澎被流放就曾说过“上圣明。赐我游汤沐邑。出关迁客皆才子,此行不患无友”,丁澎还很感谢皇上,关外都是才子,再也不用担心没有朋友了。张缙彦在流放期间也邀请了吴兆骞等人组建了诗社,他们这些人很多都还是官吏们的座上客,受到当地将*、副都统等人的优待。当这些学者生活困难时,也会受到官方的接济。

在所有的文人中,文学造诣最高,名气最大的是吴兆骞。在顺治十四年,乡试中考官贪财受贿,引得考生不满,在放榜后,考生集体到文庙去哭庙。顺治听闻后大怒,下令彻查,并将所有中举的考生招来京城进行复试。吴兆骞就是中举的人,被仇家诬陷,到京城参加了复试,“武士林立,持刀挟两旁,兆骞战栗未能终卷”。在战战兢兢的情况下,吴兆骞没能答完试卷,不仅被除名,还被打了四十大板,抄没家产,父母兄弟妻子也和他一起流放到了宁古塔。

吴兆骞就是一介书生,有文采但是不会耕作,其他什么也不会作。初到宁古塔时,吴兆骞崩溃了,等适应后,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开馆授徒,宁古塔将*巴海也聘请他为家庭教师,非常看重他,也有了不错的生活。吴兆骞在宁古塔22年,后来他的好友顾贞观为了营救他结识了纳兰容若,并献上两首《金缕曲》。“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深情厚谊感动了纳兰容若,极力营救他出来。吴兆骞在宁古塔是有特殊礼遇的,他晚年病重时还有些怀念那里的淳朴民风和丰富物产的。

文人才子靠着自己的文采受到了礼遇,还有手艺人也是很受尊重的。这些手艺人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其中有一个人很出名,就是杨越。

顺治十六年,郑成功联合南明张煌言,从长江一路直捣瓜州,东南震动,明朝遗民暗中接应要重振明朝。郑成功败走后,清朝制造了“通海案”,牵连得非常广,杨越因为探狱好友被流放到宁古塔。面对宁古塔,杨越也是镇定自若。到达宁古塔后,没米下锅他就在街上摆地摊用带的物品换粮食,还和妻子一起开了一个糕饼铺。对于当地人,杨越传授耕作的技术,教他们以貂皮、人参等物品以物换物的方式经商,传播文化知识。对于当地人找他学艺,他也是知无不言,毫无保留,因此也受到了当地人的尊重。

宁古塔确实是个可怕的地方,但是只要你有文化知识或者一技之长,在哪里都可以走得开。就算是宁古塔这个令人谈之色变的流放之地,依然有很多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很好地活着。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间地狱宁古塔到底为何如此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