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林海文化,诵读优美华章,展现平凡生活,讴歌美好时代!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走入《书香林海》诵读平台,在这里你将会聆听到一种乡音,一份传承……
行走在历史的山水间
初秋时节,天气渐凉,约了朋友们去海浪河上体验“龙江第一漂”的魅力。从海林出发,我们仿佛一下子走进了一条历史的长河,眼前的山水和历史的山水交相辉映,让人目不暇接。
刚出海林市区不久,便到了“龙头山”。穿行在晨雾中,隐隐约约地感到前面的一脉小山有些奇特,再看看,连绵起伏的小山真的象一条龙,高高突起的龙头就那么温文尔雅地伸向我们刚刚越过的海浪河。在当地,这个突兀的小山也称为“点将台”,据称清代最初在松花江口以及黑龙江上抗击沙俄、保家卫国的几次战役都和这个小山有着密切的关联,宁古塔将*带领的战船就是从这里誓师出发,经海浪河、入牡丹江,再到松花江口进入黑龙江,英勇善战的宁古塔兵将不畏流血牺牲,齐心协力,保家卫国,在史书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清初这座小山叫宁古台,在张缙彦的《游宁古台记》中,曾记下了一个对清初的龙江文明颇有影响的一件轶事:公元年(清顺治十八年)九月初四,清初流人张缙彦邀请了方拱乾等十八位流放文人在这里提前过重阳节,这些清初的名人就在萧瑟秋风中放眼海浪河,饮酒赋诗,方拱乾还在这座小山的西侧悬崖边上把大家刚刚捉到的野鸡放了生,并称这个悬崖为“放稚崖”……此次文人集会可以看出当时这些尚是“戴罪之身”的文化人是何等胸襟,正是因为吴兆骞和张缙彦等人组成了“七子之会”,承载着蛮荒之名的龙江大地才有了第一个诗词团体,也正是因为这些先哲才俊们璀璨诗文的润泽,龙江文明开始变得让人耳目一新。
再向前行,一个并不很大的小村庄便是满城,这里曾是金代重要的屯田戍守基地,管辖海浪河流域的上京会宁府胡里改路城址就建在这里,城中有隔墙把城分成东西两部分,平面恰似量米斗形,故称满斗城。在这里曾出土过多枚金代官印,其在金代的重要地位可略见一斑。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陆交通方便,沧桑几度,又因曾经有较多的流人在此居住,这里“蛮子城”的称号由来已久流传至今。
到了长汀镇古城村,便来到了盛名远播的宁古塔“旧街”。只是这里原本的“旧街”乡已并入长汀镇了,如今在行*区划以及地图上再也寻不到“旧街”了。看一看清史,无论在当时的官方文件还是流人著述,这个宁古塔旧城只不过是“城方二里,垒石成垣……”如今其东北角尚未湮没,望着那棵枝干嶙峋的古榆下的那方石碑:宁古塔将*驻地旧城遗址,三百年的风风雨雨,记载了努尔哈赤身边的“巴图鲁”(女真语“勇士”之意)额亦都在征服了海浪河流域的宁古塔路之后,此间便逐渐成为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努尔哈赤的铁骑就是从这里出发,在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东到日本海和库页岛之间更加广袤的白山黑水间纵横驰骋,在抗击沙俄侵略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奇功。此间的城墙原本就不是很高,现在几乎变成了两方规则的土堆,但站在这里,在高高的土坡和沟沟坎坎之间,在远方起伏的山岭间,我们仿佛还可以依稀看到先辈们自信而强悍的背影。
如果说“旧街”更多地让我们记起了金戈之声的话,那么由乾隆皇帝降旨册立的卜傅氏贞节碑则带给人一种别样的情怀。在杨林村西南,离乡间公路不远,这座玄武岩石碑上镌刻着二龙戏珠图案和满汉两种文字“圣旨”字样,静静地伫立在丰收在望的田野上。这座贞节碑是在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四月十一日立在这里的,立碑的起因是旌表这里的一位守节报国的民妇——卜傅氏。当年应招从*的丈夫阵亡之后,她立志守节,孝敬公婆,抚养孤子,孤子长大成人又送其从*建功立业。其子屡建战功后得到了皇帝的召见,乡野村妇的美德懿行便传到了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那里,于是圣旨颁下,声势隆重地立下了这座贞节碑。
当然,历史在这里也留下了更鲜活的痕迹,让人们充满敬畏的古榆便是其中之一。最著名的要算哈达村的那株千年古榆,早已有人命名为“神树”,不仅本村和邻村奉为神明,有些远在吉林、辽宁的人还时常来此拜祭。远远望去,这株榆树并不很高,走到近处,屈曲盘旋的枝干透着一种难以言传的沧桑,树下浓荫蔽日,香火不断。那些围在树身上和枝头的红布条更让这株千年古榆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据说这株树在*事地图上也是一个显著标志呢。
一路行来,简直难以置信,这些在龙江文明史中可圈可点的遗迹居然挤挤挨挨地一路铺排着:在海长公路上不足一小时的车程中,我们的车轮仿佛吱吱地辗过那些厚重的历史,我们在旖旎的山水田园风光中体会“今日得宽馀”的舒畅之外,再一次体味到龙江文明醇醇的魅力。
作者/主播简介
王喜平,汉族,大学学历。中共*员。黑龙江省作协会员。年9月出生,大学毕业后在海林县横道河子镇从教十年,后在海林市体委、财*、房产、文化等部门就职,现任职于海林市旅游局。工作之余,乐于笔耕。作品散见于《黑龙江日报》、《生活报》、《牡丹江日报》、《中华散文》、《当代旅游》等报刊。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等媒体亦有转载。年3月出版散文集《油画上的故乡》。
张倩,小学教师,投身教育是初心;活泼不失沉稳,开朗不乏深思,知足知不足,感恩明不易;喜播音爱诵读,为初心、为梦想绽放。
本期主创团队
主编:田新忠
副主编:李集李宏洁
培训:毛东丽单晓丽
采稿:李宏洁郑慧芬
审稿成员:徐丽郭艳君张广秀
编辑成员:朱国森张晓云
审稿校对:单晓丽王松利李朝华
片头摄影:关易龙
作者:王喜平
主播:张倩
知识长廊
大凡有河流的地方,总会催生一方文明。海浪河是海林人民的母亲河,发源于海林市以西偏南黑龙江省第一、第二高峰的老秃顶子山和大秃顶子山,是牡丹江最大支流,流域面积多平方公里。海浪河至哈达湾渐行宽阔进入盆地平原,孕育出了宁古塔文化。
宁古塔最早见于文献是《清太祖实录》万历三十八年(年):“上命巴图鲁额亦都率兵千人,往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可见,史书上最早称这块土地为宁古塔,是源于明朝初年女真人移居海浪河流域,称“东海窝集部宁古塔路”。从此,人们开始把海浪河流域称为宁古塔。年(天聪五年),努尔哈赤就命宁古塔守御吴巴海监造宁古塔城,年(康熙元年),清*府设立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宁古塔成为盛京(沈阳)以北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广大地区的*事、*治和经济中心,便承载了多年的厚重历史。宁古塔还是清王朝的流放地,守边屯垦的重要戍所,也有许多因犯案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因此,在宁古塔形成了独特的以流人文化、戍边文化和满族文化为代表的宁古塔文化,涌现了边塞诗人吴兆骞、云麓老人方拱乾、筏喻道人张缙彦等著名流人,也产生了《宁古塔志》、《宁古塔山水记》、《柳边纪略》、《宁古塔纪略》等流人著作,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学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宁古塔文化、历史和地理提供了重要史料。
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一股宁古塔文化研究热潮,尤以流人文化为甚,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李兴盛,曾任黑龙江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流人史与流人文化研究,创建了一种新学科、新学派,发表了《东北流人史》、《中国流人史》等大量有关论著。牡丹江市也有一大批宁古塔文化研究者,宁安则以关治平为代表,海林市著名作家徐景辉也多年研究地方文史,曾发表了《大清流放》等专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