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名君按:近期因整理《寻味客家》和足球方面的书稿,更新有些不及时,抱歉。其实有好几篇文章想写。这几天故宫有苏东坡展,火得很。苏轼一生坎坷,曾被贬谪至当时远离京城的南方,所涉的客家地区主要包括:英州(英德)、惠州、虔州(赣州)、河源、儋州,他的弟弟苏辙则被贬到龙川,苏轼长子苏迈差点在韶州(韶关)当县令,这都是当时的苦地方,也是今天的客家人聚集地区。一辈子那么辛苦,吃得也油腻(东坡肉),但苏轼的性格却从不油腻,反而在各地区挖掘了各种美食,变成一个有趣的美(da)食(chi)家(huo)。先透露一下,他钟爱梅州的老酒(他没去过,别人送给他的)、河源的大米、惠州的芋头、儋州的生蚝!客名君今天写写这个有趣的男人和客家的故事。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生年为年1月8日-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他一生写了多首诗,书法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齐名,还是一位教育家、医学家、气功师、美食家、酿酒师、农田水利专家。总之,苏轼是一个全才。
苏轼足迹所到之处,诗篇璀璨、故事斐然,他的人生态度和旷世才华让人感觉到生命的高级质感。苏东坡精于美食,中国菜有66道跟他有关。他也是最早深度品鉴客家美食的“吃货”,不仅品,还写到诗里面!他说,“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老饕,就是老吃货的意思。苏氏后人还有的留在河源的苏家围。
宋朝读书人有一句话,叫“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意思是,熟悉苏东坡的文章,可以功名顺畅甚至到宫里吃羊肉(宋朝宫里一般做羊肉),如果不熟悉,就只能名落孙山吃菜羹了。在年苏东坡的《木石图》拍卖了4.6亿港元,拍卖师充满崇敬地用典雅的英文介绍了作者;苏轼的《功甫帖》只有九个字,刘益谦以万元人民币收藏。故宫博物院的苏东坡展览,开展一个多月过去了,客名君到现在还没有抢到预约票。可见苏东坡真是一直红到现在、红到国外的超级巨星。他的铁粉和客名君写过的王阳明一样,也是穿越时空、高手林立。
一、为何到了南方?
苏东坡这样一位有着旷世才华的超级巨星,怎么就到了南方呢?怎么就到了客家地区呢?
苏东坡的一生只活了65岁,但是,他的足迹,我们看看,真是被朝廷逼成了时间管理大师。他前后在14个城市当过父母官,宦海浮沉几十年,23岁刚通过公务员笔试,就担任陕西凤翔府判官(正八品,相当于地级市的市委办公厅主任),最高做过中央秘书长(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最低干过县城民间自卫队副队长(*州团练副使),中间还有各地知州(相当于地级市代理市长),或者通判(如杭州通判,相当于杭州副市长)。下面标红的地方是他待过之处。赣州他两次路过,有诗词《郁孤台》,梅州他没去过,但是他弟弟夸赞过梅州老酒的味道(《嘉应州志》记载)。
苏轼的足迹(《唐宋编年地图》)
苏东坡一贯凭良心讲话,对当时的国家*策直言不讳,由此容易得罪人,有一次还差点被杀了。
年,苏轼认为,王安石的新法“求治太速,进人太锐,听言太广”(《上皇帝书》),不利于国家。还认为“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辩试馆职策问札子》)。苏轼主张渐变,而不是剧变。实践表明王安石将金融和科技相结合的新法,的确太过于超前了。
仇英竹院品古(局部)画了苏轼赏玩古董的情形
可能是当皇帝老师时候的事了
熙宁四年(年),苏轼被安排到杭州任通判(副市长)。以后,又先后任密州、徐州、湖州的太守(市长)。在湖州任上,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出苏轼诗文中的一些字句,断章取义,说他讪谤新法,加以弹劾,使苏轼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因御史府中的柏树上经常栖宿着许多乌鸦,故将御史府称作乌台)。
年,苏轼43岁,调至湖州任知州,3个月后乌台诗案爆发,他被押至京城御史台受审。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饱受凌辱的苏轼以为自己要被杀了,就给弟弟写了绝命诗,诗里面却没有一点怨恨皇上的意思,这首诗被先呈给了皇上。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从这首诗也可以看出苏轼写诗特别感人,男人女人都会感动。
这时,幸好宋仁宗的曹皇后(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女)搭救,才将苏轼改为流放到南方。身患重病的曹太皇太后对神宗说:“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神宗泪流满面,同意赦免苏轼。(为什么客名君要写仁宗的曹皇后?因为我们的族谱上曹彬将*也是源头,不知真假,老族谱就是这么写。)
就这样,43岁的苏轼终于在入狱一百余天之后获释,被贬为*州(今湖北*冈)团练副使。年-年,苏轼任*州团练副使,虚职无实权,生活艰辛,靠接济及自力更生度日,在城东开垦一块坡地,自称“东坡居士”,苏东坡名号即从此来,在*州任职期间,三咏赤壁,写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
宋人赤壁图
苏东坡到*州后,患上眼病,害怕传染其他人,一个月不出门。有人误认为他有重症,后来竟纷纷传苏轼已死。有个许昌的官员铁粉以为苏轼死掉了,连夜派仆人送信询问,差点想前去吊唁,对此苏轼回复粉丝说自己一直被“传说死”:
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为已死。
没过多久,苏东坡与几位客人在江上豪饮,夜归,对着送他回来的众宾客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最后一句太绝了,被世人传来传去,好似苏轼坐船跑掉了。*州地方官听到这则消息,信以为真,慌得不行,赶紧带着一群粉丝驾几条小船沿江寻找,没找到,再派人回苏东坡家里看看,却见苏东坡在榻上,鼾声如雷。天下行书第三贴《*州寒食帖》就在*州完成,仅次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唐朝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排行第三,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苏轼49岁的时候,,神宗驾崩,哲宗即位,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听*,任用旧*,遂调回京城,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后又因反对司马光等全盘否定新法,而在朝堂之上表达不满,遭排挤,因而再被贬,53岁(年),二贬杭州,筑西湖苏堤,他在这里认识了王朝云。
*慎东坡玩砚图页
年,55岁的苏轼,又被召回朝廷,第三次因*见不合,贬至颖州、扬州、定州、英州,并至惠州。就这样,从惠州开始,他开始痛苦中寻找快乐的客家美食之旅。
二、惠州(年-年,58-61岁,在惠州任知州)
59岁,得痔疾的苏东坡带着一家老小从定州奔波向英州(英德),从北到南走的是韩愈当年北贬的老路。他想起韩愈,提笔写下了《临城道中作并引》:逐客何人著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未应愚谷能留柳,可独衡山解识韩。意思是说,自己不可能像柳宗元那样长期留在贬谪之地;而会像韩愈那样,很快就会被皇帝召还的。
苏轼春中帖
但是他错了,在赴英州的途中,*敌章惇、蔡京、来之邵等人不断地在皇帝面前攻击苏轼,说苏轼罪大恶极,贬谪英州仍不足以惩罚。于是,哲宗皇帝又两次对东坡加重处分,接着往南贬,把苏轼贬为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
他只好对家人作重新安排:令苏迨一家及苏过的妻儿去宜兴,和大儿子苏迈住在一起;自己则与幼子苏过、侍妾王朝云并两老婢,主仆五人奔赴贬所惠州。
从定州到惠州,有4千余里。在扬州,以龙图阁知润州事的张耒,怕东坡在路上遇到不测,特地挑选了两名士兵随他南行,沿途照顾他,一直护送到惠州。好在有粉丝帮忙,不然死在路上的可能性很大。
在翻越大庾岭的时候,苏轼写道:“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静。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受长生。”(《过大庾岭》)以其姓命名一片江山的韩愈也到过大庾岭。两人在大庾岭的时候,心情都十分复杂。我们今天喝凤凰单丛或者丰顺茶的时候,不妨想象一下。
年-年,苏轼58-61岁,在惠州任职。王朝云是他最体贴的知己,关心着他、体贴着他。所以惠州的诗词,颇多浪漫。而惠州的风景也是十分美丽。王朝云后来病逝于惠州。
苏东坡经清远到了惠州,惠州的粉丝父老出来迎接,有秀才粉丝说惠州可美了。苏东坡写了《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
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
闻道*柑常抵鹊,不容朱橘更论钱。恰从神武来弘景,便向罗浮觅稚川。
罗浮山在博罗县境内,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山势雄伟,风景秀丽。在多平方公里的风景区内,有大小山峰座,飞瀑名泉多处,洞天奇景、早在东晋时期的道教理论家、药物学家、炼丹家葛洪,就在这里炼丹,并写出了著名的理论专著《抱朴子》。所以,苏东坡还在清远途中,听了顾秀才的介绍之后,便立下了“便向罗浮觅稚川”的誓言。
苏东坡一到惠州,码头上站满了人,大家都用奇异的眼光望着他,还向他问好。顿时,苏轼热泪盈眶,一首《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诗便口占而成: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苏东坡的意思是说:惠州这个地方呀,很熟悉,好像是曾经到过的一样。不然的话,为什么连鸡狗都认识我的呢?惠州这个地方那么好,肯定会有人对我很好的。
惠州太守詹范,字器之,进士。以前虽然不认识苏轼,但久仰东坡大名,故他非常佩服东坡的人格和才华。当东坡报到后,他马上把东坡一家安排到合江楼去居住。合江楼相当于现代的高级干部招待所或高级宾馆。按理,贬官是不能住进合江楼的。而现在,詹太守居然把东坡安排进去了。
苏轼马上写了首《寓居合江楼》:
海山葱茏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
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
楼中老人日清新,天上岂有痴仙人。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浮春。
他在高级宾馆只住了16天,就搬到了归善郊区的寺庙——嘉祐寺。因为追随王安石的章惇想把苏东坡整死,就派了苏东坡的表兄兼姐夫(曾经让他姐姐莫名去世,从此两家不往来42年)——广南东路提刑程正辅到惠州,程住进了合江楼。
苏轼请程正辅喝惠州特产“罗浮春”,几杯酒下肚之后,苏东坡的脸马上红了起来。原来东坡喜欢喝酒但酒量小。接着,苏东坡便解释说:罗浮春是惠州的土特产,用糯米发酵酿成的,所含的酒烈度不高,很有营养,是这里产妇的营养补品。好酒造就好兄弟,两人冰释前嫌,开始互粉,程也让苏轼搬进合江楼。送别程正辅的时候,苏轼邀请他到白水山游览、泡温泉。白水山,就是现在的惠州汤泉,它属于象头山山脉,里面有著名的汤泉和九龙潭。
苏东坡在惠州时,又老又穷还不能签文书,有职无权,但是他崇尚“君子有责于斯世,力能救则救之,力能正则正之”,他有手中的笔,还有粉丝,包括官员粉丝。他对惠州进行调研,发现:一、惠州四面环水,出入不便,他看到有老年妇女到西山去割草而掉进丰湖。二、惠州天气炎热潮湿,疾病流行,缺医少药。三、耕作技术落后。
后来惠州受灾,程正辅到惠州视察灾情。在此期间,苏东坡除了用口头的方式向程正辅建议修建东、西新桥,西湖堤,添建*营间,救灾减税之事外,还用书信的形式向他建议。这位造福过杭州等地的大文豪又要开始造福惠州。
(一)解囊助修东、西新桥,实行“两桥一堤”计划。
惠州城被西枝江分隔为两半:归善县城那半为水东,惠州府城这一半为水西。苏东坡经过反复调查和思考后,认为在这里修一座用船只串联起来的船桥比较可行。其方法是:用40只小船连为20舫,每2船为一舫,然后用锁石碇把它们固定在江中,随水涨落。这样,不管江水如何变化,行人都可以从舟桥上走过。
为了修桥,苏东坡就把家中最值钱的东西——皇帝赏赐的腰犀捐出来,资金仍不够,他给弟弟子由去信,向他的弟媳史夫人求助,弟媳妇把从前内宫赏赐的*金数千都捐了出来。桥修好之后,老百姓非常感恩,“……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而对百姓对他的感激之情呢,苏东坡谦虚地说:“一桥何足云,欢传满东西。”后来,惠州人民为了铭记苏东坡的恩惠,便把丰湖的那两段堤称为苏堤,以作永久纪念。现在,苏堤已经成为惠州的重要文物景点之一。
(二)推广先进农具秧马,收集良方,施药救人
苏东坡南下惠州时,路过井冈山脚下的太和县,这里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得名,一位当地粉丝叫曾安止,拿着自撰的《禾谱》书稿向苏东坡请教。东坡看了之后,给曾介绍了他在武昌时见到的、农民插秧时骑的一种工具——秧马,农民坐在秧马上,可以拔秧、洗秧和插秧,劳作十分方便,可以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
苏东坡在惠州推广秧马。此外,他还截溪作坝,建造水碓磨,用于减轻农民碾米的劳动强度。
惠州瘴*流行,缺医少药。苏东坡像当年在杭州那样,搜购药物,施药救人。如治瘴疾要用黑豆作豉,惠州买不到,他就写信托广州太守王仲敏购买:治瘴止用姜葱豉三物,浓煮呷,无不效者。而土人不作豉;又此州无黑豆,闻五羊颇有,乞为致三石,得作豉散饮疾者,不罪,不罪。他在《次韵定慧长老见寄八首》中说:“闲居蓄百*,救彼跛与盲。”说明他储存有*的虫子,用来救治跛脚或者目盲的人。
苏轼治平帖卷
苏东坡贬惠期间,惠州驻*营房紧缺,有一半以上人没有营房住,经常发生*队占用民房闹事的事情。东坡了解之后,便给程正辅写了一封长达一千七百多字的长信,具体介绍了*队侵占居民利益的情况,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六条意见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队违纪和扰乱百姓正常生活的问题。
(三)指导广州太守王仲敏建造自来水
广州历来北靠越秀山,南濒珠江和南海,故地下水多为咸苦的海水。而普通居民只能在家里打一口井,饮用地下水。这样,对健康就有一定的影响。绍圣三年夏天,罗浮山道士邓守安向苏东坡谈起,广州百姓因饮用咸苦井水,在春夏之交瘟疫流行。东坡回去后心中惦念,马上将自己设想的自来水供水计划告诉广州太守王仲敏(王古),建议他请罗浮道士邓守安来操办这一造福于广州百姓的善事。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惟蒲涧山有滴水岩,水所从来高,可引入城,盖二十里以下耳。若于岩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缠之,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又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为小石槽以便汲者。不过用大竹万余竿,及二十里间,用葵茅苫盖,大约不过费数百千可成。然须于循州置少良田,令岁可得租课五七千者,令岁买大筋竹万竿,作筏下广州,以备不住抽换。又须于广州城中置少房钱,可以日掠二百,以备抽换之费。专差兵匠数人,巡觑修茸,则一城贫富同饮甘凉,其利便不在言也。自有广州以来,以此为患,若人户知有此作,其欣愿可知。喜舍之心,料非复塔庙之比矣。然非道士至诚不欺,精力勤干,不能成也。
朱之蕃临李公麟画苏轼像轴
他的信里面,直接讲明了:修建的方法、修理的经费来源、操办的人选,后面他还补上了防止竹管堵塞的方法——定期清理更换。所以说此人是通才。原来他在当年赴惠州的路上,对白云山脉的水系和蒲涧山滴水岩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原来大文豪从来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或者品尝美食。
太守粉丝王仲敏不遗余力按照苏轼的建议实施,让广州百姓喝上了清凉甘甜的山泉水,从此广州居民因饮水问题而发病的现象大为减少。后来王仲敏按医院、赈济贫民而被劾“妄赈饥民”,在绍圣四年初被降职调到袁州。
《苏沈良方》就是整理他和沈括的著作而成,内容达十五卷,在中国医学上是公认的权威。在杭州,为了防止瘟疫,他曾建立了一家“病坊”,派遣寺院的僧人进行管理,并且聘请医生坐诊,医院,被百姓赞为“安乐坊”。
苏轼归院帖
(四)借地方种菜种补药,向道士学烤惠州芋头
苏轼垂老投荒到惠州,没权也没钱,他经常缺米断酒,多亏惠州太守詹范和循州太守周文之等人经常馈送薪米。爱吃肉的苏轼更是穷得没钱买肉,就和屠夫商量,请屠夫把官宦人家不要的羊脊骨卖给他,他买回后,先把它煮熟,然后涂上酒和薄盐,再放到火炉中去烤酥香。他吃得津津有味,说是“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还把这有补的美食写信告诉弟弟苏辙。也就是说,今天人们吃的烤羊蝎子,苏东坡发明的。
绍圣三年除夕前两天的晚上,东坡和吴复古(远游)道士坐在家里聊天,忽然感到饥饿难忍,于是便想到家中还有些芋头。但是,惠州土芋如果吃得不对,吃下去之后不是肚胀就会发瘴疾。吴远游知道后便对他说:“此非芋之罪也。芋当去皮,湿纸包,煨之火,过熟,乃热啖之,则松而腻,乃能益气充饥。今惠人皆和皮水煮冷啖,坚顽少味,其发痒固宜。”按照远游的方法,用火来烤,结果香松无比。东坡给远游手工点赞,写下了《记惠州土芋》一文。后来客家人不仅会做芋头,还会做芋荷,把芋头的杆也变成美食。客家芋荷,客名君好多年没有吃到了。
为解决生计问题,苏轼向王参*借了半亩地来种菜。苏东坡种菜还给菜菜们写诗,把菜菜写得高大上,充满了生命的希望。他有时也会在菜园中种些人们常常服用的补药,如人参、地*、枸杞、甘菊和薏苡。宋朝惠州还能种人参,可见当时地球还没有变太暖。苏东坡非常推崇枸杞,嫩叶炒菜或做汤,果子药用,老根煲靓汤。他用枸杞来养颜待客(见《小圃五咏》)。今天客家人那么喜欢枸杞叶子,梅州人每天吃早餐,用枸杞做三极第汤,就着腌面吃,恐怕跟客家人很多苏东坡的粉丝有关系。
要知道,苏东坡之前,岭南人种枸杞只是当篱笆用。苏东坡改变了我们的饮食习惯和观念。客名君记得李时珍好像警告过,枸杞不能吃多了哦,吃多了就不能离家太远,因为枸杞会让人想家的(意思是极其补肾)(参见《本草纲目》)。但是苏东坡不是从李时珍的医学角度,而是从审美角度看枸杞树的,“似闻朱明洞,中有千岁质。灵厖或夜吠,可见不可索。仙人倘许我,借杖扶衰疾。”枸杞在他眼中,就像仙人一样,有灵气又美好。惠州的荔枝,也是让苏东坡非常喜爱的水果,日啖荔枝三百颗,虽是夸张,但吃多了不上火才怪,如果拿荔枝壳儿熬水,可以防止上火。
苏轼写自己采覆盆子野果
苏东坡一辈子娶了三位妻子,都是一位去世之后,才娶的下一位,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可见他是一位非常仁义的君子。而且他还给三位妻子都写过很深情的诗词。
苏东坡外放到颖州、扬州的时候,部分家姬陆续离开。接到贬谪岭南的诰命后,家姬和侍女几乎走光,苏东坡心肠慈善,他决计将所有的姬妾全部遣散,让她们免受南蛮瘴疬之苦。在这个时候,惟独王朝云不肯离去,并责怪苏东坡:王夫人已经去世,我不跟随你去,你这个孤独老翁谁来照顾?坚持一定要跟随东坡南行。
朝云长什么样呢?苏东坡《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绕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果然带情意的诗就那么美到极点。
在惠州没钱没权也会很无聊的,朝云会唱歌解闷。有一天,天气转凉,东坡命置酒,央求朝云为他唱一阕他最心爱的,也是他贬惠前填写的《蝶恋花·春景》词:
花褪残红青杏少,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朝云泪下,说:“奴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无处无芳草’这两句。”可见其知音。绍圣三年六月,惠州发生瘟疫。王朝云到惠州后,由于水土不服,抵抗能力差,加上她因信仰而不饮酒,故便没有喝岭南人认为可以抵御瘴疾的桂酒,终于染上瘟疫而不治,于绍圣三年七月五日卒*祐寺。
这段时间,由于苏过到河源去购买营建白鹤峰新居的木料,故暂时没有下葬,直到八月初回来后,才在八月三日把王朝云葬在惠州西湖孤山上的栖禅院旁,苏东坡亲作墓志铭。他作《悼朝云》诗一首,恨自己无回天之力: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王朝云死后,苏东坡就再没有娶妻了,终老鳏居。
苏东坡以他的智慧影响了惠州的例子,还有很多。经常接济苏东坡的循州太守周彦质,常常给苏东坡送米送梅州老酒,兴建的厅堂让苏东坡题字,苏东坡题了“默化堂”三字,并给周文之修书,鼓励他顺乎自然规律,提高领导艺术,把循州治理得更好。默化堂,遵循规律,今天我们看,这多么厉害的思想。
在惠州,苏东坡还自己设计房子——白鹤峰居。他按照白鹤峰的地形进行规划设计,建筑图样粗定之后,他托人到河源请木匠师傅王皋计算斫木陶瓦的数量。又派苏过到河源去,亲访县令冯祖仁,请他帮助购买木材之事。六七月间,苏过在河源忙了一个多月,才把木材购置完毕,然后顺东江而下,运至惠州。
就在苏过到河源购木料期间,东坡长子苏迈已经得授广东韶州的仁化县令,即将掣家南来。尔后,东坡派苏过到江西虔州去迎接。这时,东坡喜忧参半,喜的是骨肉团圆,忧的是养家没钱。但很快苏迈又来不了了,因为苏迈本已授仁化令,但仁化辖属韶州,而韶州与惠州为邻郡。当时朝廷颁布了新规定,贬官的亲属不得在责地的邻邑做官。
苏东坡在自己倾囊建筑的白鹤峰居,才住了两个月多一点,一道皇命,就匆匆地把他贬往天涯海角的海南岛,从此再未回过白鹤峰居。
苏子在惠州才住了二年七个月,对惠州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好比韩愈在潮州只待了八个月,一片江山皆姓韩。但是苏东坡更惨。
三、被贬至海南儋州,在那里培养了海南第一个进士
好色的小皇帝哲宗掌权之后,重用了章惇。章曾是苏轼的朋友,早在凤翔为官时苏轼就预言章惇以后一定会杀人。章惇最忌怕三个人:极富声望的苏轼、有学问有气节的范祖禹、刚强敢言的刘安世(后来对梅州产生重大影响的刘元城,参见他被苏东坡誉为“铁汉”,被蔡京贬谪梅州,后来开创了“元城书院”
“铁汉堂”刘安世先生的传奇故事),章惇时刻考虑置这三人于死地。
绍圣四年闰二月,章惇重提旧说,认为苏、范、刘三人虽谪岭南,责尚未足,于是有再贬之命:范祖禹徙宾州;刘安世徙高州;苏轼则徙海外,责授琼州别驾、移昌化*安置,乃为责罚最重的,仅次于判死刑。
公元年,花甲之年的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州,来到海南岛时,他几乎是被整个社会所抛弃。
苏轼给广州太守王古写了这样的一封信: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于海外,庶几延陵季子嬴博之义。父既可施之子,子独不可施之父乎?生不挈棺,死不扶柩,此亦东坡之家风也。此外宴坐寂照而已。所云途中邂逅,意谓不如其已,所欲言者,岂有过此者乎?故视缕此纸,以代面别尔。
也就是说,他把海南当成自己的终老之地了。
苏东坡渡海到达海南的第一站是琼州府,时间是六月十一日,接着再往澄迈老城,经临高,最后才到达被贬地昌化*(今儋州中和镇)。
当时琼州百姓缺水喝,喝的都是咸积水,容易生病。苏东坡在城墙附近溜达,发现周围泉水虽多,但都不可饮用,饮水是一个大问题。苏东坡第一件事就是给老百姓解决水的问题。他在城墙东北角的一个地方发现了两个泉眼,两个泉眼相距咫尺,水的味道大不相同,其中一口泉眼泉水甘甜。他马上叫来村民,指导人们开凿此泉。这两眼泉水就是著名的双泉,也叫双井。
如今,这口出水的泉眼还保留在五公祠内,名为“浮粟泉”,有“海南第一泉”的美誉。近千年来,不管旱季还是雨季,泉眼的水位一直保持在同一个位置,不增一分不减一分。
章惇给苏东坡下了“三不”禁令: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不得签公事。
昌化*使张中冒着生命和罢官的危险,将苏东坡与苏过接到官舍居住,并且每日好菜好酒招待。这个官舍,不过是一所小旧房子,秋雨一来,房顶漏雨,并且苏东坡发现,好多白蚁死在他的床柱上。湖南提举董必察访时,闻知张中给苏东坡官舍住,立即遣派使者渡海,罢免了张中的官职,又将苏东坡父子驱逐出官舍。这时苏东坡“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生活陷入了困境。
苏东坡跟当地百姓一样,吃芋头生活。官民在城南给他盖起了三间茅屋,苏东坡给茅屋取名“桄榔庵”。“安居”下来后,苏东坡开始与黎民生活在一起,带领老百姓挖井取水饮用,上山摘采草药,帮助老百姓看病等等,与老百姓相处融洽,亲如一家。
苏东坡带着一条大狗“乌嘴”,到处跟老百姓聊天。庄稼汉说自己不知道跟大学士说什么,苏东坡说:“给我讲*故事吧!”有一次苏东坡郊外闲游,遇到一位背着大瓢在田间行走的老妇人,苏东坡问:世事如何?老妇答:世事如一场春梦耳。苏东坡以为她没有听清,又重复了一句:世事如何?老妇人再答:翰林富贵,一场春梦耳!苏东坡自叹不如,称她为“春梦婆”。一次,苏东坡看见一位黎族女口嚼槟榔给田间耕作的丈夫送饭,便开口吟道:“头发蓬松口乌乌,天天送饭予田夫。”黎家妇女开口接道:“是非皆因多开口,记得君王贬汝乎。”
一天,他遇到一个哭泣的老太太,他问其原因,老太太说,自己那套传了几百年的祖屋被儿子卖掉了,实在太伤心。东坡一听就来气了,忙问那处房屋的地址,结果发现老太太被卖掉的祖宅正好就是自己刚买的房子。他把房子还给了老妇。
苏东坡在一首诗歌里写到苏过创制了芋头粥、地瓜粥。另外,苏东坡还拿蚝来烧烤。他爱上了吃蚝。他甚至写信给儿子说,这里的蚝太好吃了,悄悄告诉你哦,不要告诉那些公务员,不然他们都跑来抢美味了。(陆树声《清暑笔谈》)
当时海南整体是半开化的蛮荒之地,当地人非常迷信,患病时没有医生,靠术士看病。唯一的治病方式就是杀牛祭神,每年从大陆运进来的牛都用于祭神,富有者多的杀牛数十头。也有得病用药的人,但是巫师说神怒了,病不会根治的,于是病人亲戚拒药禁医,沿用杀牛祭神的土方法,结果“人牛皆死”。苏东坡是虔诚的佛教徒,设法改变这种不良风俗。他亲自到乡野采药,并考订药的种类,撰写医学笔记,为当地人探索出了治疗疾病的药物,如荨麻、苍耳等。
他耐心地教化大家讲究卫生,指导当地人勘察水脉,掘土打井,人称“东坡井”。
苏东坡到海南时,发现当地人不重视农业生产,都以贸香为业,多荒田,以打猎为生。那时当地人还曾拿未长大的小老鼠蘸糖生吃。为此,苏东坡克服语言不通的困难,向他们进行“劝农”的宣传教育,说重视种麦种稷,才能满足生活需要;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才会带来长远的福利。他还热情洋溢地写下了《劝农诗》。
后来,好友黎子云等人筹资为苏东坡建了一座载酒堂,只是一间简陋的房子。这里成了苏东坡居住生活、讲学授书、喝酒会友的地方,房屋虽然简陋,但每天都“书声琅琅,弦歌四起”。再继续往前走,到了大殿。大殿正中放着一组苏东坡讲学授书的塑像:苏东坡在持卷讲授,好友黎子云在认真聆听,而儿子苏过则恭敬地站在一旁。殿上的木匾题名为“鸿雪因缘”。
苏东坡对海南文化的影响巨大,开了海南文化教育的先河。苏东坡还没来海南之前,海南没有出过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他来海南后培养了海南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苏轼获赦北归后,他的弟子连续不断的考上了功名,有宋一代,海南历史共出十二位进士。此后,海南人在科举考试中屡有斩获。据统计,经宋、元、明、清几代,海南共出举人人,进士97人。《琼台纪事录》记载:“宋苏文公之谪儋耳,讲学时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儋州客家围屋内的装饰
苏东坡在海南丝毫没有消沉,他在苏过的帮助下整理杂记文稿,汇集成了《东坡志林》。他还完成了对《尚书》的作注。他在海南诗作多首,这其中包括他的和陶诗15首。弟弟苏辙评价:“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北宋著名诗人*庭坚则发出这样的感慨:“东坡岭外文字,读之使人耳目聪明,如清风自外来也。”蛮荒之地,被他化作了文字的灿烂和文教的深远。史书指出苏轼后“十余年文学彬彬,木异由浙“科目自隋莫胜于进士,琼在四榜连破天荒”自昔,邵学之制,则始于庆历,详于谆熙有自来矣。人物之盛,有宋时有杨誉苏门者焉,有声驰甲科者焉,亦有文坛乡帮者焉。”清代刘凤辉《居儋录序》说:“自公谪居此帮,德教所盛,优游濡染,骎骎有声名,文物风开琼南风气者,非公而谁哉?”
三年后,公元年,苏轼65岁,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被召回,在北归途经常州时,一病不起,一代文豪就此隐没。他即将离岛北归时,写下了这首《别海南黎民表》:“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发自肺腑地将海南儋州称作自己的故乡。
苏东坡自海南北归,至真州(今仪征市),登金山妙高台,见壁间李公麟所画东坡像因题六言诗于其上: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州惠州儋州。完全是自嘲语气,但是实际上他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苏东坡离开海南后不久,于公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于常州(今江苏)。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轼以一生践行这个君子理念。他在《答陈师仲主簿书》中又说:“人生如朝露,意所乐则为之,何暇计议穷达?”
《菜根潭》说,“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竞;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四、酷爱梅州酒,部分后人留在河源苏家围
前面说过,苏轼曾经派儿子苏过到河源买木材。其实苏轼在海南时,还专门托人从河源带米,用来酿糯米酒,海南没有那么好吃的米。客家的糯米酒让兄弟俩馋得很,苏辙在龙川的时候也是有河源令给他送梅州糯米酒,他还专门分析了老酒的香醇。
光绪《嘉应州志?礼俗》卷八载:“《舆地纪胜》:循州景物上有老酒;注云:市酤也,腊月醖之,用罂煨熟,历夏秋味全,呼为老酒。子由循诗云,老酒乃为频开瓮。据此,则兴宁老酒,宋时已有名。吾州与接壤,故亦有冬至老酒之称。”
子由就是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苏轼年贬至惠州,苏辙年贬至循州(龙川),两地水路不足里。苏氏兄弟初到两地时心情黯然,但是当地的父老敬贤如师,以美酒相待。兄弟俩各自在东江待了近3年,期间没见过面,只以诗书来往。兄弟俩在诗文中皆提到喜欢喝惠州或嘉应客家人酿的酒。
酒是苏东坡一生的至爱,据说苏诗中写“酒”“饮”“醉”的达六百多首,三百首词中半数以上言及酒,专门写酒的赋文有《东坡酒经》等六篇。他不光喝酒,“尤喜酿酒”。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中称其为“造酒试验家”。寓惠期间,坡公自酿过真一酒、桂酒、万家春酒、罗浮春酒等。从坡公写的《真一酒法》、《东坡酒经》中,不难找到客家人酿酒的法子,他从中品尝出了“人间有味是清欢”。所以,我们要读懂苏东坡,不妨先喝点客家娘酒。
根据记载,客家娘酒的酿法一直未变。想来苏氏兄弟俩从北到南,各地的酒也喝过不少,而客家娘酒让苏氏兄弟情不自禁写入诗文并且“频开瓮”,说明娘酒醇美好喝。别的地方也是古法酿酒,客家人采取特别的酿酒方法、泉水、稻米、用具等,所以风味独特。苏东坡在博罗、惠州都待过,后来被贬到海南,“海南无秔秫(糯米)”,所以他特地典当了衣服买河源糯米酿酒,“典衣剩买河源米,屈指新篘(chu,酒笼)作上元”,足见原料之重要性。
在距河源义和镇,有一个叫苏家围的客家古村落,这里居住着苏东坡的后代。明清时期苏家围古村落共有18座客家龙屋,其中最古老的是建于年的永思堂,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据说它是根据苏家围的第八代始祖苏东山的官职,以及明代官邸的建筑风格而建造的。
苏家围秉持苏轼爱竹子的精神,村子里到处都是摇曳的竹子。小桥流水,水车旋转,围龙屋古朴错落,古榕根深叶茂,稻田错落有致。
五、赣州教厨师做棋子块,写下《虔州八咏》
年,苏东坡之父苏洵曾经游学赣州,住在水南乡隐士钟子翼、钟概兄弟家里。期间,钟家热情相待,钟家邻人相继提着水酒,或托一盘花生、炸米,或提几盘小炒菜肴之类的小吃,前来献礼,苏洵倍感当地人的古道热情。
(图虫)
年9月,苏东坡应原赣州地方官孔宗翰之请题《虔州八咏》的18年后,被谪岭南惠州,第一次路过赣州。他写道:“八境见图面,郁孤如旧游。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在感叹“前诗未道尽万一”后,他匆匆踏上了南谪之路。
若干年后的年正月,遇赦北归的苏东坡在南安(大余)梅岭会过梅岭老人,走访过南安府*学,吟唱过“庾岭南来第一洲”,品尝过浮石蕉岭茶,之后,一路北漂,再次来到赣州。这回,他在赣州水南钟家居住了1个多月。
苏东坡一边品赣州的美酒,一边和乡人探讨厨艺。他对红烧肉(棋子块)的经验总结在客家厨师中代代相传,从选料到最后添入少许椴木香菇,洒上酱汁,诸多的讲究,流传了下来……
相关阅读:
王阳明与客家:阳明子在客家立功、立德、立言,影响深远冬雪天,怎样用五种粮食自制一瓮五千年历史的客家娘酒暖补身体?当各大城市洪水浸街,赣州老城却雨而不涝,这两位名人居功至伟谢晋元《八佰》背后的历史和谢团长的故事(原创!最详实的历史图片)一碗上好腌面的正宗体验是怎样的?扫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