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乱世*金,盛世古董。”每个时代都有相应的投资载体,这些载体在不同的机构中发挥着各自价值,从古代当铺到后来银行,这些“金融机构”的转变见证着时代变迁,这些“金融机构”中研发的“投资产品”在时间的流逝中各有不同结局。
有些人的投资是目光长远,有些人是顺其自然,也有些人是从众尝试,这位张姓老汉的“投资”在64年前曾震惊了许多人,64年后,他的6元钱收益再次引发了社会哗然。
张老汉在年投资了怎样的“6元产品”,这件“产品”在64年后又升值多少?究竟是怎样的兑换金额让他的后代目瞪口呆?
一、力排众议的投资股金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在现代社会已是十分普遍的理财行为,像股票、基金、证券等理财产品都会有相应的增值空间,而在64年前,众人并不熟悉股金的概念,他们将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产品视为虚无缥缈的存在,即使是银行给以保障,仍然有部分人持有怀疑态度。
怀疑的人认为股金购买是一场“有去无回”的骗局,相信的人认为这是可以尝试的投资。张老汉虽非理财达人,但属于后者的他愿意试一试,这种“标新立异”的做法注定要一波三折,他能够得到家人的支持么。
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经济百废待兴、急需发展,为了扶持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便在年顺势而为推出了农村合作信用社,信用社顾名思义是由农民入股组成的合作金融组织,主要是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
由于刚刚结束战乱,农民对于来之不易的钱财尤为重视,坚信“放在自己手里才最踏实”,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老汉坚持“投资”。
这件事发生在年,黑龙江一带也相继成立农村信用社,这些机构通过回笼资金来给农民进行种子、农具等农业贷款,为了鼓励当地农民将钱用活,这些信用社不断加大宣传,即使有国家作后台保障,许多人依然笑着不为所动。
在众人持观望态度时,一个姓张的年轻人从人群中走了出来,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带着6元钱走向合作社。看到此,许多网友或许会哑然失笑:不就是6元钱么,能得到什么。
6元钱在现代社会或许只是一碗面的钱,但在物质匮乏的五十年代,这6元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元,能够在农村地区拥有6元钱属于“富裕”家庭。
刚刚拿到工资的小张正想如何处置这6元钱时,就听到了农信社的广播,于是就将钱给到社员,拿到了属于他的“股金证”,许多人看着这张带有公章的纸纷纷大笑:“这个人怕是傻了,用6元钱买一张纸。”小张真的是傻么,事实未必如此。
小张家境不错,他决定将六元钱放入信用社也并非是脑子一热,他做出此举动有自己的考量。首先是:试水,家境优渥的他并不缺这六元钱,他想看一下这样的投资是否可行,如果能够通过六元实现翻倍收益,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理财方式。
就算投资失败也不会有大的损失。其次是:国家,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在中国银行的批准下成立的,几乎不会有风险,村民的顾虑纯属是多余的。综合考量后,他将钱存到了农信社。
二、时过境迁的机构变动当时的小张二十来岁,作为敢吃螃蟹的第一人,受到了不少“讥笑挖苦”,他不以为然,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回到家中的他顺手将其放到了柜子中,殊不知,这一放就是64年。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席卷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在特殊时期由基层财务部门走向了官方干预机构,逐渐丧失了合作金融的初心,年,特殊运动在全国横行,农村信用社几乎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许多农民的存款无人管理,成为了无果之钱。
众人忙着生计,无人再去惦记农信社的投资,小张在各种运动中忙着求生,早就忘记了压在柜子中的6元股金证。而在有生之年,他还能够记得起这张饱经沧桑的“证书”么?
莎士比亚曾说:“时间是无声的脚步,它不会因为我们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而稍等片刻。”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神州大地,原本瘫痪的农信社机构逐渐恢复正常,忙于奔波的小张已经成为了中年大张,大张膝下无子,他在忙碌中始终没有记起自己的股金证。
直到年,年近90岁的老张将尽心侍奉自己的侄子张凤江叫到床前,他想起了自己的股金证,想起了自己的6元钱,他让张凤江日后抽空将其兑换成现金去用。老张本以为这张股金证可以为亲若儿子的侄子换得一笔财富,但后来的事情估计是他意想不到的反转。
老张去世后,张凤江带着64年前的股金证去往农行进行兑换,他满怀期待地等着工作人员的计算,结果却被告知只能兑换17元,听到“17元”的数字后,张凤江难以置信,在反复确认之后才带着钱离开。
64年的时间,6元股金竟然只能换得17元,虽然结果令人难以接受,但看着工作人员计算的白纸黑字,他也得叹气接受。
三、引发热议的股金兑换这件事本该像沧海一粟消失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但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张凤江兑换股金的事在网络上很快发酵,引发了各路网友的围观,也引得了各大群体的征讨。
有人说:农信社这是摆明忽悠人,按照物价的飞涨速度来算,64年前的6元钱相当于现在的3万元,当时的个人工资也就2块钱,即使没有分红,也应该有利息吧,况且将6元钱存到农信社应该有分红,按照农信社几十年的发展,这笔股金可以分得不少红利,17元纯属是欺骗用户,这是没有契约精神的表现。
也有人说:股金和股票不同,股金是按照份额,6元永远是有固定的比例,农信社按照上亿元的市值进行6元比例划分,可能就只能分得17元,农行作为大行,岂敢在全民监督下做“暗箱操作”。
这件事在网络掀起了轩然大波后,当事人张凤江对此做出回复:“提出叔叔64年前的股金是叔叔所托,无论提出多少钱都已满足了叔叔的遗愿。”这种回复让这件事有了看似圆满的结局,毕竟张凤江是想“不恋经商利万金,晚来古路问家音,”但这件事存在的些许问题依然困扰着众多网友。
小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令世界侧目,许多金融机构为加快发展,会推出不同的理财融资方式,这些渠道在全民监督下愈发透明公正,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也是法治铺开的成果。
无论老张的6元钱在64年后应该换得多少钱,股金证都见证了中国64年来农信社的发展。这件事也给许多用户敲响了警钟:投资有风险,入行需谨慎。只有在理智的投资方式上才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想要“一夜暴富”几乎是天方夜谈,如果老张及时兑换股金或许会有别番结局。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即使六元钱在当时的购买力较高,但在股金上的比例并没有太大波动,它不同于古董,并不是所有的物件都是时间越长、价值就越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