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洎水文学年第2期
TUhjnbcbe - 2021/3/26 10:07:00
编者按:

在徽饶古道的群山深处,昌江的源头,坐落着一方千年古村落,犹如一座山门盘踞于饶徽群山之间。溯其源头,乃是当年为御*巢叛*北上而兴盛,距今已千年有余。立于城门,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人一景,皆令人惊叹于时光仿佛在此冻结,千年风华触手可及,还有那青山锦水,十里白沙......,无不令人流连忘返。本期,我们将精选乐平市作家协会浮梁县兴田乡城门村采风行的几篇美文,一同立于锦水之滨,感受来自大唐的千年回响,回望城门的千年山水!

藏在深山里的城门(作者/张新华)

时光的井深处,大山的旮旯里,有一枚杏的种子或是被风儿送来,或是被鸟儿衔来,百里昌河的源头处,千百年的阳光,千百年的雨露,千百年风霜打磨或抚育,那杏渐次长成了一株参天的大树。树荫的亭亭如盖里盛唐的青苔青蛇一般地爬满了城门村的深街窄巷。

城门是一个村子。一个大山深处的村子。一个光阴深处的村子。大唐咸通年间,江右地旷,浮梁山深。茶在山林里悠然地生长,又悠然地收卷,水也以信马由缰的惬意奔流在黛青的阡陌和野渡之间。

机缘巧合。一个阳光厚实且风轻云淡的日子,春风得意的徽州休宁人、大中甲戍进士吴昺,欣欣然领着皇命以刺史衔经水路赴任睦州。船过江心,但见凤凰山麓山如翠屏,水若翡锦,那银杏参天叶灿似金,更有十里腰带水盘绕十里白沙洲,堪堪的“好树鸣幽鸟,晴岚入野烟”,只一眼便认定了这个地方的钟灵之气,于是阖家从休宁老柏墩迁来此地,开始了长沙吴氏在城门的枝蔓叶散。

之后,为拒*巢从子*浩之扰,忠慜公吴昺率乡民和士卒依山设障,傍水筑城,保境安民。于是,便有了城门村的根基。

一棵一千五百个年轮的银杏以茁壮的姿势站在昌江的源头处,任光阴云卷云舒。那壮硕的根和枝或向着土地或向着苍穹,奋力地扎下如铁的坚定和执着。那杏的实结过一茬又一茬的收获,涵养着一方水土。杏*的叶仿佛一面旗飘在炊烟里飘在乡场上,守候不老的时光,也守望游子的归期。

上街,中街,下街,横街,以凤凰飞翥的姿势细细诉说着城门村往昔的繁华。六百条货船上的幢幢帆影,三大码头边上的桨声灯影,三千门户八百庄,城门村曾经是徽饶水道上的商埠重镇。来来往往的过客或轻摇纸扇,或斜挎行囊,城门都会用博大的纳你,用无私的坦诚迎你,用亲切乡风为你端一盏归家的暖茶。

较之于老徽州的高墙小窗的昏暗,城门村的梅花大窗便显得大气敞亮了。徽州的马头山墙咫尺之窗,念的是天涯之远。城门的梅花大窗敞开的是城门人豁达的情怀。

“金砖铺路”的励志成就了一个少年与城门村子的盟誓。说的是村里一位膏梁少年在一睿智老者的激励下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催生的一段传奇。金砖铺路与斤砖铺路是老人的狡黠也是智慧?百步金砖和斤砖百步便成为了一种相互成就的美谈。

走在这美好的传说之中,我分明看见了那位少年褪去纨绔之气,梅花窗下日诵经典,夜读辞章之后背起行囊走向远方去践行村盟的背影。

伫立在城门村的老码头上怅望,流水和岁月仍在不息地奔流,昌河两岸的市声远去了,帆影远去了,舟车远去了,光阴只给我们留下一道道淡淡而又深深的记忆。

光绪十年()的一场大水冲去了城门村昔日舟车辐辏的繁华。世居城门的逢辰先生说:那场水挟雷裹电,浩浩汤汤,从漫山涧坞如野马般奔泻而来,船坞、河埠、塔架纷纷坍塌,货船、商铺、甚至房屋也被席卷而去,说是昌河下游一百里都能捞到浮财。

逢辰先生是城门的赤子,也是城门文化的忠实守望者。他的指引,我明晰地理清了城门细如掌纹的脉络。

聚风藏水的风水塘,有水经年不枯。水井二口,如两只凤眼守望着村子的祥和。定风弥勒柱,护佑着村子的平安。三纵一横,街巷的格局也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凤凰山,雪坑降,两座祠堂,两座书院,三座码头,沿河的灯火,多少往事,多少芳华,先生极其详尽的描摹,我的思绪轻缓地跟着走遍了千年。

逢辰先生挑头,村中的老祠太和堂正在葺修中。与一般村子不同,别人看重的是恢宏金碧,先生着力的是文化和规制。太和堂上的三块匾额,演绎着城门村厚重的文化沉积。“兄弟登科”是奋进的楷模,“至德遗风”是立世的根本,穷古尚德,方可立德立言立功,诗礼传家,太和方至。

离开城门村的时候,寒风渐起。风中,那棵千年古杏又有片片杏*飞起,如花,如蝶。

百步斤砖的古道上,又有亘古的足音传来,既重,且轻。

.12.26晨于洎水之阳

张新华,江西乐平古港张家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乐平市作家协会主席,乐平市*协常委,乐平八中副校长(主持工作)。有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发表于《散文》、《星火》、《创作评谭》、《人民文学》副刊、《新生界》等大型文学杂志及《法制日报》、《江西日报》等报刊,获各级文学奖数十次。

城门,城门几丈高?

(作者/洪州)

一城门,只是一座山村

如果眼睛,能够爬上村西高高的葛梨树顶上北望,那边,有山在群居。

再望过去,还是大山在摞着大山。再过去,已是安徽的祁门了。一阵阵撼山的松涛飘来,耳朵里,会灌满了皖南的口音。

这个城门,其实,并没有箭镞堆砌起的幽深的城洞,也没有长满硝烟的厚重木门。它,只是浮梁北边的一个山村,站在坡上,风雨千年,顶着了这个若大的一个名头。

如果风,也有眼神的话,那往南看去,跃过几百里的山林茶场和竹园,会看到窑火通明的浮梁。

那也是一片藏在唐诗里的茶乡。记得不,白居易,一阙《琵琶行》,用诗句绘尽了江上夜色的人情冷暖。

昔日,宽袖一展,江州司马便把这幅驿站商道、山林集肆的画,扔到了纠缠了千年的古纸上。

至于琵琶女们的男人,买茶于唐时,这市场的人声鼎沸如何?樯帆接蹱,又是到的是哪里?如同追问这湍急而又纯净的流水,到底是溪?还是河?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必要去分辨清楚了。

泛*的史书、线装的族谱,它们肩挑背驮的历史。还有那些,被古老的银杏树见证过的,驿路水道上的刀光剑影、千帆万桨。都已如同这高高的石桥之下,百里昌江源头之水,哗哗地,向东去了。

一些长长的美丽,都已在苏醒和死去中重复更迭。

残月一钩,凉诗几行。风行水上、茶香满怀。

你只要知道,这里叫做城门村,如同是浮梁往北的一座城门。这就够了。

二老村,一只鸟飞过的样子

现在,我想和你谈谈那只飞过的鸟。

它,是从城门村南山上飞过来的,悄无声息,斜斜地掠过狭长的村子,飞向了河对岸的竹林。影子,在正午的冬阳下,柔软地抚过村庄的屋脊和树梢。

细看,鸟的羽毛无比绚烂,还有长长的尾羽,绶带一样飘逸。

鸟,就这样,像村子的守护神似的飞过。它长长的影子像驮着一朵云,看起来那么柔软;看起来,令人神伤。

如今,在这如凤形展开的村庄附近,驿路石阶已漶,水道码头依然。

昌江里,年年代代总在流淌着一支哗哗奋进的歌。如史书不朽,被山风催着,一页赶着一页翻过。

村子里,可以看得出这些年发展得不错。高处俯瞰过来,新屋幢幢映射着阳光、古屋老桥修缮得体。村里,路净水清人欢;村外,山林茶园田地修整得清清爽爽。

河堤上,无数的小花正热闹着,像围住了一个春天。河滩上的芦苇手牵着手,在风中摇曳着素净的舞姿。

老村内外,连石头的缝隙里,都填满了花香。小指头长的小鱼,无心地游着,时不时地,在水面上刺出些涟漪。

是啊,如果小鸟不飞向天空,而是坠落凡尘,它也只会人云亦云。正如驿路深的白骨,不点燃磷火,所有走过的事物,也只能半睡半醒。

老村边,满眼的景观,便这样飘逸成一根一根的相思的丝带,在冬日里欢快的流淌。清清亮亮,缓缓而去。

人就是这样,闲暇下来,便会产生许多思想。忙过了一年的冬日,也会这样,在抽象里,席地而坐。

你看,我们看鸟,鸟也会看我们。看,它的眼光已经伸了过来,目光里,不仅有绿叶枯枝鲜花,还有我们老去的童年。

就像这些生活山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和这片山水相依为命。依驿站水道、山野田林为邻。生活婉转于兴盛衰落中,他们依旧奋争不息。

唯有奋争,才能把握生活,方能繁衍了千年。

风,在晾干这些传说的时候,我们,只是迷路于鸟的影子的爱恨情仇。终有一天,所有的思索,都会拐进那条长满青苔的石板小巷,等待双勤劳的手,去推开屋檐下,那些低低的窗或者门。

三城门城门几丈高

捻一撮“浮红”,铺在景德镇的白瓷杯中,放任一股滚沸的山泉,去激荡这些睡去了的精灵。一些纯粹的山野茶香,便复活了过来。

啜一口,沁人肺腑、唇齿生香。

品一盏茶,和深入地认识一座古村,过程,是十分相象的。

城门古村,长在多梦的江南。而江南,则美在每一滴水上,醉在每一朵云中,淡在每一朵荷花里。你看,一滴水,洇开了村里姑娘的眼神。身在山乡,上下三条街的石板上,毎天看你走过,影子,由长变短,又由短变长。两口作为凤眼的老井,每日里,幽幽地在天光下,透着清亮。

一年四季,四季一年。

看满河百舟竞往,怎不会憧憬山外世界的精彩?拈花一笑,此刻便有的是,少女情怀。

一滴水落在额头,那丝轻微的凉,便让女子放下锄头,从文印小庙旁的田埂上,急步赶回。脚步的尽头,有年老的公婆、还有满坪的衣裳。

村西头坐着笔尖树、老砚田,它们都知道,一双大脚、两手老茧,在山里,一个女人,就是一个妥妥的家。一朵云,也会打湿山村的女人。她读得懂雨,她也看得懂风。温柔的心与缠绵的情,她们也都有。但更多的是,对在外奔走的男人的牵挂。

走船挑担三分险。一朵云,在老银杏树尖上的飘动、一场风的掠起,甚至,一个路上的口信,一段老祠堂里的传说。一回眸,都是满腹的心事。一朵朵荷花,淡淡地开着,开在夏天的池塘里,或者坐在老祠堂、老民宅豁了牙的砖木雕刻中。它们袅袅地,或咳嗽声声的活着。似北山上庙宇中的佛语,隔岸传来。

老村的古训和老传统,都还有不少的老物件在时刻看着我们。

就不说举子修的桥、寡妇补的路、还有村人们凑出来一众石码头。仅那条鼓励子弟读书求学的“斤街”,影子般串起了一村三座书院的文脉,滋养了古村千年。这在中国都属罕见。

青砖漫地,正气浩然,影响了多少代人。

又譬如,村里民风的和睦,千年发展的和衷共济,都和老祠堂,在四时八节里,各姓共祭一祠的影响,分不开来。古村的文化,就是这么质朴,如林子下面,古老的炊烟很淡,可代代相传,深入了血脉。

村庄的日子很淡,女人的神色亦很淡。好似山外无止境的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进不了这里。生活总是从从容容,淡如荷影。

四山鹰的影子盖在古村的上空

浅红色的茶汤,在时间里,讲述着久远的相识。看着那些透明的茶汤,犹如阅读古老的诗篇。在浮北,你会被这里的时光,慢慢地温暖。

一个老村,有这么多时间在沉淀,传承了这么多优秀的文化,实属难得。这些深厚,拔地而起,让世人观瞻,它,就是一座,不知高有几丈的高耸的城池!

在这样的城门里走进去,可以在雨落的声音里,一任灵*沉溺,修养心性。

一滴,昌江之源的水,在这里,可以洇染出天蓝色的诗境。一滴雨,在这浮北的山水里,也可以碎了梦幻,醉了画面。

山脉之上,有更高的山,在江南的大地上舞动成气势雄勇的长龙。那是时间凝固,定格了下来。可山鹰,是山的旗帜,它能让数千年的传说和神话,迎风飘扬!

也只有山鹰可以做到,把人们的思想,刻向辽阔无垠的大地,进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天空。

在这浮北的山里,在这昌江的源头,山鹰是一个坚强的意象。它的存在,不仅鼓舞山民们勇于面对大山里风霜雨雪,敢于搏击生活中的惊涛骇浪。而且于书院的朗朗书声中,丰富了诗歌中的在场。

从此,不计其数的吟哦里,莘莘学子,思绪缥缈;文人雅士,神彩飞扬。

一朵雨荷,干净了禅意。一羽山鹰,翱翔着想象。

枕着江南,枕着古村的山水入梦。只需一羽疾飞的鹰,便可孕出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只需一滴雨,便可全心身地,融入这浮北烟雨濛濛的仙境。山鹰,一个俯冲下来,带寒风,将落叶卷向天空。想象掌握命运的山风,莫非生命里,只有一片永远的苍天?

如果可以,你会愿意和我一起,再一次去古村听一场冬天的雨吗?

虽说斗转星移,驿道已泯、水路也废,舟楫过往、马蹄得得的繁华不再。但山里人在封山养林、发展绿色产业的脱贫致富路上,仍在顽强地前行。

浮北的这个古村,现在保护发展得也是很好。我们既可以听雨帘沿硕大的玻璃窗流下,诉说灾害带来的忧伤;听老木门,讲述些家长里短的吱吱嘎嘎伴奏。其间,旁观到土瓦竹篁,也听得哽哽噎噎,泪眼婆娑。

雨天,我们也可以去听,听老人们口口相传的渡口码头上,过去的那些情爱的轰轰烈烈;还有,今天噼噼啪啪的雨声,亦如同旧时的战鼓,擂响英雄的号角!

那么,今天看来,究竟是山鹰的翱翔,带出了破羽的风声?还是昨日的风,指出了山鹰飞翔的方向?我也无法回答。

谁说天涯无期,一场细雨,便是一痕最深的懂得;谁说错过凄婉,一阵暴雨,会不会是最浓的热烈?

无须去问苍穹啊。风,是不是山鹰的*。山鹰,像是一枚高蹈的落叶,抒写无端的萧瑟。它的飞,早就把天空,划得遍体鳞伤!

洪洲,男,本名赵洪。中国物理学会、中国散文学会、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杂志签约作家。有文字发于中国作家、散文、美文、读者、散文诗、散文诗世界、散文家、天津诗人、诗潮、诗歌月刊、诗歌报杂志、*河诗报、北方文学、中国诗人、大诗歌、创作评谭、南方日报、江西日报等杂志。05年起,有散文诗收入漓江版,长江文艺版散文诗年选本等。获省级以上文学等级奖20余次。有个人文集《在釉面上行走》,《轻词》等七部出版。

昌江.城门第一村(外一首)

(作者/詹洁)

一山一水

从安徽休宁

或翻山

或越岭

或溯流而上白沙洲

再于青石板

便是千年徽饶古道

昌江.城门第一村

一人一城

曾经

吴昺大夫为大唐最后的使命

雁阵惊寒

独钓一江秋月

于公于私

傍水筑城

从此

吴氏宗族开枝散叶

便有了城门的守望

便有了游子的归期

二银杏树

一棵树的守望

承载着每片叶子的脉络

每一片叶子

都是一个人的名字

从故乡

一片片吹到天涯

就成了乡愁

吴先生说叶子可入药

活血止痛

我说叶子可入诗

可治愈城门千年相思

詹仁时,笔名詹洁,网名长空笑月,大专文化,无*派人士知联会会员,江西省鄱阳县人,现居住于景德镇乐平市,景德镇市作协会员,用良心做人,用生命写诗。先后曾在巜乐平报》、《景德镇日报》、《江西工人报》、《江西日报》、《乐平文艺》、《大河》、《旅游画刊》、《星火》、《延河》、《诗选刊》等杂志报刊及各种网络平台发表文章多篇,并偶有获奖,已出版个人诗集巜听花开的声音》

诗观:陋室寡曲,独种清欢。

蝴蝶飞越千年城门组诗

(作者/姜红)

(一)

自由自在驰骋

奔腾豪迈

百年太和堂

氤氲了唐诗宋词的底色

昌江源头的城门村

衍生着层出不穷的秘境

阴晴雨雪千古

情只在一念之间

青石古道,在千年风雨里

与你我彼此沉沦为这片土地的行吟者

契合了四季韵律,在水在山

在田在园,千年银杏下夙念

(二)

五百年银杏立于学校

与你重逢在冬天午后

银杏叶似一只只蝴蝶从千年前

飞入山谷、飞跃群峦顶峰飞至昌江源

冬日清晨第一束光

穿透厚重云层照射

驱散了每一个无垠夜晚

永无止境的黑暗

多少年愁绪,飘散凝结

凝结为天南竹的红果

跨山越河百里

只为等一场城门的雪

(三)

晨雾还未散去

缠绕着翠色丘陵缭缭

等到清晨随着日出而起那湿润的风丝丝飘飘渺渺

一缕光线照在林荫小道

片片落叶如羽纷纷扬扬在林间

褐色松塔散落在山中小径

一丛蔷薇隐匿在竹林

你心中有片桃花源吗

兰时遇见合适的人

成片成片桃花

慢慢次第开放

绽放出属于你自己的莲

静静地吐露芬芬

滋养出内心平和宁静

置身于谧静中静待时光

姜红,笔名云溪,景德镇市作协会员,景德镇青年诗社会员,乐平市作协会员。对诗歌、散文情有独钟。诗歌多见于网络,散文见于《景德镇日报》等报刊杂志。平时也爱好写歌词,歌词作品《等一场秋雨过后》《船》等。文字抵近美好心灵,表达自己观点。

守一方月明(作者/长弓)

我诞生于大唐最后的辉煌气象,沿着蜿蜒的锦水踏歌而来。

是那人立于锦水的一次远望,误入山水深处的邂逅,孕育了我最初的模样。山水之间,无关人事,只记得他轻摇纸扇,望向白沙之上的那片荒凉与绝美,坦然说到:“愿做故乡,守一方月明”。

在饶徽古道的深处,山如云冠,水似明台,白沙十里无瑕。而在那云冠明台之上,立了一间矮房,不时从屋里传来几声风雅,闪过孩童灵动的身影,还有屋旁新发的春韭,勾勒出一派山居风光。

那便是最初的我,听涧水如弦,扣松涛为乐,于山水之间独赏四季,与一屋几人自在人间。

但一切并不似山水般静谧。乾符五年,大唐最后的繁华被淹没在沂州兵燹之中,席卷了半个华夏。我也在这场守卫大唐最后的战争中承担了特殊的使命。

广明元年,无数的士兵如城墙般拱列于白沙之上,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建立工事,泛舟于江上商议御敌之术,誓要守住这片山水最后的安宁。深秋已至,秋山半赤,却只见这群士卒如山门般屹立,江水澄清,亦倒映出*民神情如水般静穆。最终,如蝗虫般袭来的叛*并没有越过这座城门,这片土地上的*民用他们的智慧与坚守捍卫了大唐的最后风华,亦完成了我的使命。

只是这*民铸就的城门只能守得住唐朝,却终究是救不了唐朝。大唐最终消散于藩镇的征乱中,而那些曾经守卫大唐的人却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从大山那头的凤麓迁徙而来,越来越多的房屋开始立于白沙之上,依山而宿,濒水而居。

我和我身旁的那弯河道也都有了自己的名字,他们唤我作城门,称她为锦水。

战乱已过,锦水之上的船只日益繁忙了起来,我也像个孩童般日益强壮了起来。只是,夜深人静时,我会想起与那人的相遇。而今,山涛声依旧,江月望相似,那人却早已化作一座坟茔。但他留在我这片土地上的过往,铸就了我永生的灵*。

我是个长于荒林穷水的山客,比不得百里之外的鄱阳湖平原,可以滋养万民。徒有一水三山,且不知如何滋民育人。但是,我错了,我的生民和他们的先祖一样,熟谙与我的相处之道。他们从凤麓飞临之际,便将凤山上栽种的茶叶也一同带来,他们他们乘梢船登陆之时,与他们一同上岸的还有诗书满箱。

于是乎,我开始留恋于山间拂过的清芳茶香,也陶醉于稚童咿呀书声。锦水之上的的船艄,亦连接着千里鄱赣,将我这片山水孕育的一切,运往九州,锦水之上,架起一座座桥梁,连接着两岸的生民,从此,再也没人说我闭塞隔世。

朱明之际,我已是“三千门户八百庄”的江右名门望族。我土地上的生民,信奉耕读传家、贾名儒行。他们之中,已有人拜官午门,至今还留下“百步金砖”的美谈;也有人躬于商贾,一生恪守义利,成为徽商传奇。越来越多的人像他的先祖般翔于九天。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他们的到来,才使得我这个山客变得不再野蛮。我的筋骨之上不仅有良田,茶园,亦耸立着高大辉煌的祠堂。他们将我的历史与文化,书刻、保留其中,教育每一个从其中走出来的子孙谨记我的肇始生发,让更多的人感知我的厚重与优美。他们会在环山而立,看“三台拱秀”;他们会踏足洪岭之巅,赏“云连洪岭”;他们会渔樵江渚,听“渔吟墨溿”“牧唱茫茫”......

那是我怀念的时代,也是这片土地上的生民怀念的时代。一个人会和一个时代的命运相关联,一群人亦是这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上街、中街、下街那一爿爿的商铺日渐萧条,那原本繁忙的码头停靠的船只也形单影只。还有那些上山伐木劈竹、采摘红茶的人,就连我最期待的节日—春节,也不见往日千帆泊锦的盛况,他们都去哪了?

我似乎也正在变老,愈发的没有生气。沿着梅花窗望去,竟看不见人影,只有紧锁的门扉。汛期涨水的时候,许多房子也再无生民匆忙的背影。还有那些竹筏梢船,也逐渐在烈日与风雨的侵蚀中腐烂干裂,再也无法亲近久违的白沙。还有盛开在我筋骨上的那些田地,而今,长出了新的野花;那些原本清流不止的水塘,漂浮着腐烂的水藻。而衰老地最快的就是我的生民了,他们在岁月的轮回中生老病死,成为祠堂里一个个端正的名字。

农历冬月前的一个月夜。锦水之上的那棵千年银杏落下了最后一片叶子,掉进了我的怀里。*叶拂过我的躯干飘向江畔,顺着*叶望去,月光倒映下的锦水之上是一个熟悉的人影,他看着白沙之上,亮如白昼的千盏天灯,笑着对我说:“愿为故乡,守一方月明”。

长弓

庚子年冬月十三完稿

张聪,笔名长弓,中学历史教书匠,乐平市作家协会会员,闲暇时间热爱阅读和写作。

END

洎水文学——乐平市作协

1
查看完整版本: 洎水文学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