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起,《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重组了编辑部,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及UNESCO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联合出品,共同策划、改版了这本跨越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期刊。值此新年,我们将回顾过去一年的发行成果,邀请编辑一同畅谈年终感言。
01
年期刊总目录
第一期
卷首语
为了美好长存
孙华
专题:自然与文化遗产综述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发展概述
李江海,王盟楠
文化遗产概论(上)
——文化遗产的类型与价值
孙华
遗产与话语研究综述
于佳平,张朝枝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发展回顾
解立
自然遗产
自然保护地与世界遗产关系初步思考
张鹏骞,周彩贤,白佳德,李晓肃,林大影
化石类自然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认识
——以贵州三叠纪海生脊椎动物化石群遗产地为例
江大勇,鲁昊,周敏,肖时珍
太行山北段世界遗产潜力区的地质学突出普遍价值探讨
王盟楠,李江海,章雨
太行山及周边山地生物多样性突出普遍价值潜力区的空间界定
闻丞,顾燚芸,陈耀华
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合川钓鱼城范家堰遗址的性质
——基于钓鱼城遗址考古再研究的保护与展示
童瑞雪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边界活化策略
王佳琪,耿碧徽
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学术网络的生成与进展
——欧洲践行者的足迹
戎卿文
*果树地区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关系
——喀斯特地貌、屯堡村寨与滇黔古道
王雨晨
遗产保护评论
浅析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措施及成效
——以白鹤梁题刻为例
蒋锐
以遗产价值为核心的取舍
——关于白鹤梁遗产保护和展示行动的评述
王思渝
第二期
卷首语
面对新挑战的世界遗产(43届世界遗产大会观察报告序)
吕舟
专题: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观察报告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评估机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孙燕
世界遗产上游程序历程回顾与发展分析
钟乐,徐知兰
以预审为重点的世界遗产申报程序改良
史晨暄
价值特征要素认定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中的应用
魏青
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自然保护地与世界遗产关系初步思考
陈耀华,秦芳,陈远笛
世界自然遗产视角下的中国国家沙漠公园准入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文波,杨开良,霍振杰
布艾佳尔,鲁乙伯,张鹏骞
水库建设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影响预测评价
——以贵州赤水丙安水库为例
肖时珍,肖华,容丽,吴宇辉
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融入可持续发展:进程、困境与未来路径
杨爱英
福州近现代工业格局演变:基于GIS应用的城市工业遗产格局调查研究
孙晓峰,姚敏瑛,季宏
河北蔚县多堡聚落空间形态及其保护策略研究
刘丹书,胡雪松
历史文化街区中历史与现代矛盾共生策略研究
——以北京前门草厂地区为例
徐华宇,杨柳,姜楠,段炼
赣东北地区茶加工业遗产研究
——以浮梁新迪茶厂为例
段亚鹏,赖子凌,殷秀航,查斌,朱国光
遗产保护评论
乡归何处
——读《茶村生计:一个福建茶村的空间与社会变迁》
肖坤冰
第三期
卷首语
序一文化和旅游部*组成员,国家文物局*组书记、局长
刘玉珠
序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主席、日本九州大学特聘教授
河野俊行
序三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
柳河
序四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张俊杰
考古与研究
良渚古城:中华多年文明史的实证之城
宋姝,刘斌
良渚古城考古的历程、最新进展和展望
刘斌,王宁远,陈明辉
保护与管理
自然保护地与世界遗产关系初步思考
周苏
世界遗产视角下良渚古城遗址系统化监测的实践和思考
郭青岭
文物数字采集与展示的基本流程探讨
——基于良渚博物院文物数字化的建设实践
骆晓红
展示与传承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规划与建设的启示与思考
陈强
模拟复原+钢网雕塑:遗产创新性保护展示探索
*莉
考古遗址博物馆展览原则的探索
——以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改造为例
罗晓群
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教育案例解析
许国栋
插页一:良渚考古大事记/良渚保护大事记
插页二:良渚古城城址区及外围水利系统
第四期
自然遗产
中国*(渤)海候鸟栖息地系列遗产地和提名地突出普遍价值的全球对比分析
闻丞,顾炏芸,*越
呼伦湖地质地貌特征及其形成演化
吴桐雯,李江海,宋珏琛
文化遗产
建筑遗产大数据的构建探索
李爱群,侯妙乐,董友强,杨溯,李宗飞,胡云岗
同源文化遗产的地方特性及其价值认知
——朝鲜时期园林的用石意指及其仙境构建
傅舒兰
关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制度的分析与思考
——基于第八批国保申报表的考察
李说,詹春晖
孤岛时期燕京大学校园的场所意义
——以临湖轩为例
王岑
“景观人类学”与“再创生”视角:日本人类学家的中国客家建筑研究述评
——以河合洋尚与小林宏至为例
吴天跃
北京故宫养心殿和养性殿的比较分析
牛筱甜,许*
遗产保护评论
从灌溉工程遗产看中国传统灌溉技术特征
李云鹏
必要性与可能性:关于都江堰及其灌区乡村遗产整体保护的评述
石鼎
第五期
卷首语
序
宋新潮
周边国家茶文化景观
日本的茶景观
大野涉
韩国的茶历史及茶文化景观概况
韩素瑛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国际比较研究
秦芳,陈耀华
澜沧县景迈山与勐海县茶区村落景观格局比较研究
闻丞,顾燚芸,邹怡情,辛欣
龙云海,彭国元,周天宏
景迈山遗产保护管理实践
张依玫,邹怡情,刘晓蕊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同心互助”社区共建探析
但文红,杨春高
茶文化相关研究
茶、茶文化景观与海上茶叶贸易
姜波
作为文化线路遗产的茶马古道概念辨析
——以云南普洱景迈山为研究案例
邹怡情
“祁红”茶源调研
——浮梁昌北茶叶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价值
王怡苹
第六期
专题: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展
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回顾与前瞻
闵庆文
从理论到实践: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模式与典型经验
杨伦,王国萍,闵庆文
试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构建
焦雯珺,崔文超,张碧天,闵庆文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评估框架及其应用
刘某承,李禾尧,闵庆文,焦雯珺
活态遗产的多元价值传播途径
——兼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普宣教工作进展与展望
何思源,丁陆彬,闵庆文
自然遗产
北京市地质遗迹分布特征及其保护地优化整合探讨
柳晨,李江海,王盟楠
文化遗产
江南水乡古镇的遗产价值认知
沈山
基于价值评估和阐释的近代建筑保护修复策略——以重庆聚兴诚银行旧址保护为例
侯实,林文修,袁东山,刘继东,王闽浩
海洋文化遗产文物保护规划编制方法初探——以《甘泉岛遗址保护规划》为例
曹凤,安磊,张治国,邓启江
遗产保护评论
当代南音传承特点分析
陈燕婷
第七期
专题:北洋海*沉舰调查与收获
序:北洋海*沉舰调查——我国水下考古的新篇章
宋新潮
沉舰、*港与海战场——考古学视野下的北洋海*史
姜波
辽宁丹东致远舰遗址调查
周春水
山东威海定远舰的发现与论证
王泽冰,孟杰,杨小博
辽宁庄河经远舰遗址水下考古发现与水下文化遗产的研究价值
冯雷,于海明,周春水
近现代沉船(舰)水下考古的价值认知与思考
尹锋超
北洋海*在德国建造战舰的档案研究——基于什切青机械制造公司Vulcan造船厂档案的初步调查
禾多米
文化遗产
地下文物保护与部门间合作——以《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为例的实证分析
王思渝,杨佳帆,王艺霏,刘天歌,刘保山
以遗产实践拓展乡村遗产价值——解读诸葛村宗祠的“家”“国”关联
赵晓梅
礼物交换中的纺织品研究——以贵州小*侗寨为例
夏梦颖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述评
胡亮
遗产保护评论
跨学科测度:南京大学建筑人类学工作坊综述
刘霄,李伊萌,*华青
OWH(我们的世界遗产)倡议简讯
蔡诗雨,朴俐娜
02
编辑感言
孙陆青改刊一年实不易,
联合组编又抗疫。
遗产保护多艰辛,
齐心合力创佳绩。
李汝倍改版第一年,稿件质量有了保障,时时感受到我刊在业内的知名度远甚以往。与刊物共同成长,倍感荣幸。
赵桠菏在这段时间的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期刊编校的严谨性,以及遗产保护研究对文化历史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十分荣幸能够加入《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这个大家庭,愿新的一年里,我们再接再厉,不负好时光。
杨砾庆幸,压力之下的我们没有妥协,依然纯粹,对每一个文字都用心,待每一位老师都用情。如果有一天我们长成参天大树,莫忘每一掬水,每一捧肥,记得时时回首这段同心协力,不计回报,充满希望的岁月。
陈时羽有幸见证期刊的成长,新的一年,共同进步!
鲁昊自然与文化本身就是一本精深的书,别人的注释代替不了自己的理解,愿所有的读者能在我们这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王思渝一个交融的遗产学科正在成长中。
王盟楠我们行走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识遍了人间烟火气,却大都忽略了切身感怀自然与文化的美好馈赠。如果你也曾被忙碌的生活困住脚步,不妨来这里看看,自然与文化的魅力值得你停留片刻。
孙静这一年来,通过参与编辑工作,了解到学术生产的复杂性,同时也让我从同行们身上学到了许多。期待本刊明年继续为遗产这一新兴学术研究领域贡献重要且关键的经验、观点和思想。
李光涵年收获了期刊编审的新身份,参与了改版期刊的形成和发展,往心中所思所想的遗产学科建设又靠近了一步。待续!
张剑葳迈出建设遗产学学术共同体的勇敢一步。
—待续—
亚太中心(北京)联系方式
E-mail:whitrap_li
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