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却不知,乐平也曾是陶器的一个发源地。
还记得年7月18日,背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华夏之都。崇文门新落成的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博物馆隆重揭幕,流光溢彩,争奇斗艳,众多璀璨华丽的展品间,一件朴实无华的夹砂缸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艺术珍品,经测定,距今年历史,属旧石器时代;它出土于江西万年仙人洞,用25块出土夹砂红陶片修复,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原始陶器。被誉为“天下第一陶”。
据有关人士披露,出土“天下第一陶”的仙人洞遗址,年前属景德镇市乐平管辖的区域。同时,在景德镇市乐平境内还考古发掘了唐代陶窑遗址。
原景德镇市长刘昌林还专程来到乐平,对唐代瓷窑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表示要深度挖掘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渊源。
说起万年仙人洞,也许很多人都比较熟悉。而要说它所处的位置,曾几何时属于景德镇市乐平管辖,怕是鲜为人知。但事实的确如此,仙人洞位于万年县大源镇,大源河属乐安河水系,早在年前,这里属景德镇市乐平的“领土”。乐平自东汉光和元年设县以来,南与余干相邻,公元年(明正德七年),明王朝划出乐平县境南部新进乡全部和丰乐乡大部共7个都,与余干、鄱阳、贵溪划出的部分地区并在一起,设置万年县。全国重点善本书籍乾隆版《乐平县志》记载了这一历史。
据乐平考古界人士余庆民介绍,万年仙人洞的发掘,始于年,后中断30年,年、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对仙人洞考古时,发掘出天下第一陶———夹砂红陶片。同时,来到景德镇市乐平洪岩洞,也发现了古人类烧制的原始软陶片。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与仙人洞紧密相连的乐平礼林,就发现了与“天下第一陶”同样的夹砂红陶片,在浮梁县的王港、江村一带,都曾经发现了人类早期烧制的印纹陶片。余庆民说,原始社会并没有*区的概念,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形成主要依据资源气候等环境因素,后来历代统治层为了便于管理,多次改变*区范围。
余庆民还说,曾经有文化界人士撰文指出,研究历史文化现象应当沿着历史的脉络进行,不能局限于现今*区范围。正如婺源虽已划入江西,但婺源从语系、戏曲、建筑以及社会风俗诸方面仍属徽州文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仙人洞出土原始陶片,应该属于景德镇陶瓷文化起源和形成研究的范畴。
陶是人类运用火改变物质形态的最重要的发现。成为人类举起的第一支文明火炬。“天下第一陶”和遗存在赣东北丘陵长江流域、乐安河流域的珍贵陶片,揭示了赣鄱大地孕育的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源头,它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运用现代考古发现和科学技术,历史地完整地准确地研究认识和诠释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新课题。省内发现古人类遗址景德镇最早
采访中,余庆民直陈,人们说景德镇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只有五代的,其实不然。在景德镇市乐平博物馆不大的陈列厅里,就静卧着从远古以来,每个历史时期的陶片或陶器。有洪岩出土的古人类早期烧制的原始印纹软陶、陶鼎、陶豆、带把豆、陶网坠,和烧制陶器时用的器底垫等;涌山车溪出土的完整的商代双唇网线圆底陶罐;韩家出土的南朝梁代的青瓷盅;南港村出土的唐代塔形皈依瓶,以及自唐代接渡南窑村瓷窑遗址起,唐宋元明清每个时代的古窑遗址和出土陶瓷,都有力证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发展从“天下第一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其实,景德镇是江西境内最早发现古人类遗址的地区。
据了解,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首次对景德镇市乐平涌山仙人洞进行考察,发现这是距今约10万年的人类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存的大熊猫、剑齿象、犀牛等化石是人类猎获留下的,许多动物在第四世纪冰川冰封期就灭绝了,大熊猫撤退到秦岭和横断山脉,只有人类依靠保留的火种,顽强地度过漫漫黑夜,继续生存在这块上天赋予神圣使命的土地上,最终走向了文明。
鉴于此,有观点认为,景德镇自年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陶片、陶器与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以及新时期时代的石奔、石族、石戈、石矛、双乳石到刀,战国青铜矛、青铜编钟、汉代青铜铃、货布,宋代的墓葬壁画一起,构成了景德镇深厚的文化积淀。陶瓷历史考古可追溯至唐宋余庆民还说,景德镇市乐平的陶瓷考古,自年以来,已经历了60年,可以说成果丰硕。年至年文物大普查中,乐平发现新石器商周时期聚落文化遗址共14处。比如湾里山遗址。
湾里山据乐平城区35公里,据万年仙人洞5公里,遗址地表即可见到大量印纹陶片,器形有鬲、坛、盆、罐、壶等,制作规整,胎质坚硬。经有关专家做认真细致地考究,推断湾里山遗址时代应该属于西周晚期至东周时期,遗址达2万平方米。还有两晋南北朝的墓葬也发现了几处,收获较大的是年9月30日,在乐平城北新区凤凰大道鸿宇天湖成楼盘建设工地,发现一处墓葬群,经现场抢救性清理,发现其中一座墓葬大多印有“大通三年造”字样及铜钱纹、对角线纹、网状纹组合而成的大块墓砖,同时出土的三件青瓷盅,其中一件可修复成型。瓷化程度较高,胎质致密,通体施釉,釉呈淡*色,是一件烧制成功的早期青釉瓷器,也是景德镇地区发现的第一只南朝梁代青瓷盅。
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年初,在乐平城东南5公里的接渡镇南窑村的山上,发现一处唐代窑址,面积达平方米,最高处瓷片堆积有10———15米。窑址旁有口塘,塘低淤泥积有大量白瓷土。遗憾的是,该窑址未经发掘,从采集到的瓷片标本看,器物釉面以青釉为主,尚有少量酱色釉和*色釉。南窑出土最多的是瓷碗,与临川白浒窑发现的唐代同类器相似,经有关专家做认真细致地考究,推断南窑村的窑址在唐代。
还有民口古瓷窑址,经年文物普查,获得大量瓷片标本,器型以碗、盘、碟、盏居多,瓷胎洁白细腻、釉层均匀洁净,经有关专家做人真细致地考究,推断年代为北宋时期。记者手记珍惜祖先遗留的宝贵财富纵观景德镇市乐平的陶瓷考古成果,虽然很不完全,但不得不肯定乐平的陶瓷文化遗产是丰厚的,几乎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陶瓷文化遗存被陆续发现。这些遗存承前启后,各具特色,在乐平的文明发展史上书写了光彩璀璨的篇章。
有学者推断,景德镇市乐平境内考古发掘的印纹陶片,若能与仙岩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必将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追踪溯源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认识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进程。陶发展为瓷,是生产力进步的标志,是艺术升华的体现。历史上,人们往往注重的是宋代以来景德镇窑年制瓷业的辉煌成功,而忽略了对于景德镇陶瓷文化更加深入完整的探讨和研究。
因此,我们应当珍惜祖先遗留的这份宝贵财富,除了有责任将其保护好,还应更多地想怎样利用好。
南窑唐代瓷窑址南窑唐代瓷窑址,位于乐平市东南6公里接渡镇南窑村甄皮山。年发现,属唐代青瓷窑,窑址东西约米,南北约米,堆积层最厚处达15米。从采集的标本看:器形有碗、盘、钵、壶和窑具等,其中以碗、盘、罐居多。窑具有匣钵和垫托。器物胎厚质粗,施蟹壳青褐釉和*褐釉,釉均不及底。该遗址无文字记载,据传说是在*巢起义时废弃的。年10月公布为乐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乐平境内已发现唐代至明清瓷窑,已确认乐平城东5公里处,上华家明代窑址。该窑烧制年代在明嘉靖前后,生产青花日常用瓷,属民窑。景德镇明成化窑使用的青花“平等青料”就来自乐平。乐平窑釉里红元代釉里红存世藏品中有一定量为乐平窑生产的釉里红。它的器型常见为玉壶春瓶,高约在25公分左右,画面题材以菊花纹,灵芝纹等草花为多,釉里红发色以黑红居多,工艺特征与景德镇窑无明显差别,通常人们都把成功的产品划为景德镇窑。乐平窑我认为应该还是属于景德镇窑系。它的瓷土化学成分、制作工艺、图案画法、基本特征与景德镇窑相同。据我个人考证,乐平窑釉里红瓷胎土与景德镇元代瓷土为同一山脉(南港瓷土)矿,分别取自山脉的两端,乐平一端瓷土含铁等杂质,高岭成分略高。元代生产釉里红大窑场及官方督造瓷以景德镇为中心,乐平窑属民窑,因此在从整体上讲乐平窑釉里红,做工粗糙,画法草率,产品的质量不高。乐平窑与景德镇窑釉里红的比较特征:胎质偏灰、胎体生硬、画工草率,发色偏黑,釉面灰暗、器型单一。元代釉里红本身存世量就少,要深入研究乐平窑釉里红,还启待今后产品的更多发现和窑址的考古探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