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营造团队学习氛围,开拓成员视野,我院江西分院近日组织开展了景德镇浮梁县臧湾乡寒溪村史子园研学考察活动。
一段移民村史
一条奉献之路
一篇奋斗华章
01
史子园
史子园隶属浮梁县臧湾乡寒溪村,是年7月于浙江省淳安县威萍镇迁移至臧湾乡寒溪村的纯移民小组。小组总面积亩,其中耕地面积亩,茶园面积亩,全村共户人。
02
移民精神
夯土筑屋
村民迁移此地之初,条件极其艰苦,没有房屋,大家就砍竹搭棚,遮风挡雨。稍后,大家互帮互助,就地取材,夯土筑屋。墙基无水泥沙石,万般无奈,就用垦殖捡来的墓砖砌垒。当时全村无一间砖墙房。
人多田少,村民为了谋生,就开垦荒山,种植茶叶,这一种就是几十年。直到今天,全村仍然是以茶叶种植为主业。
艰苦奋斗
勤劳创业
开拓图强
第一代移民房
支书让屋
这栋老宅是第一代移民孙玉金的家,建于年,是当时村中最好的一栋建筑物。该屋地基原分给当时的村支书徐好山,因孙玉金结婚急需用房,他也是移民在此第一个结婚成家的年轻人,堪称移民建村第一婚。村支书徐好山主动将此地基让给孙玉金,并动员村民出力帮忙建房。
书记让屋基,既体现了*员干部模范带头,无私奉献的精神,也体现出当时移民在创建家园的艰苦岁月中,互帮互助、团结奋斗的友爱精神。
一栋老宅
一个故事
一种精神
支书让屋
03
改头换面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史子园的面貌焕然一新。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史子园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着力推进“五拆五清”工作,推动村庄整体规划建设,美化村容村貌,现如今村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同时,村民大力发展茶产业,从年起逐步流转水田及土地发展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以发展促生态、以生态促转型”的特色发展之路。史子园小组共成立茶业专业合作社6个,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平均每户享有茶园20余亩,年均收入可达到5万元以上,成为臧湾乡产业发展、村民富裕的村庄之一。
如今,史子园正努力打造成为一个融茶旅体验、农家乐休闲与茶产业结合的美丽乡村。
▲茶园
▲村史馆
▲游客中心文化礼堂
04
新的历史机遇
当下,浮梁县抢抓景德镇国家试验区建设和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机遇。全力推进瓷茶旅一体、生态康养两大特色产业发展,并力求打造艺术创生村落计划:“艺术在浮梁”,为浮梁县量身打造以文化艺术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区域性样板项目。
史子园的未来——插上艺术的翅膀
史子园作为浮梁艺术创生村落计划的先行者,在当地*府的帮助下,开创了“乡创特派员”制度,并通过联合对口企业,对村庄内闲置房屋、茶园、山头进行改造,拟将其打造成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展厅、民宿、漫画家工作室等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空间。
未来的史子园将形成:一次乡村艺术盛事、一个村落美术馆、一个乡村运营平台、一个在地文创品牌、一个国际艺术交流窗口、一个少儿自然美学教育基地、一部《口述历史》出版物、一部乡村人文历史微纪录片、一个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目的地。
从淳安威坪到浮梁臧湾,上世纪留下的移民精神在这里扎下根,希望艺术的萌芽能给史子园注入新的活力。
结语
通过本次史子园研学考察,团队成员不仅领略了千亩茶园的壮观,同时对秀美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等有了更深的感悟和启发。
史子园其实和大多数乡村一样,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村里的年轻人奔向大城市,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今在原有茶产业的基础上,更寄希望通过艺术的方式盘活村庄资源,为村庄发展寻找新的出路。以大地艺术为支点,撬动村庄产业、文化、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从而让村庄焕发新的活力。
虽然每个村庄其所处的环境和所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但史子园的经验和做法对乡村振兴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即产业发展始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