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山西平遥古县衙对联
TUhjnbcbe - 2021/1/3 8:43:00
偏方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731540.html

衙门已远去

但这些富含法治精神的对联

会世世代代永流传

在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县,有一座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县衙。平遥县衙始建于北魏,现存的县衙布局保存了明清两代的规制。

县衙是封建社会县级地方行*公署,县衙楹联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读来颇耐人寻味。


  走进平遥古县衙,首先吸引眼球的是它的衙门联:


  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上联谆谆劝告老百姓不要轻易打官司,人与人之间要多一点包容,多一颗忍让之心,要邻里和睦,与人为善,不要争强好胜;下联告诫官员要懂规矩,莫要意气用事,要审时度势,勤勉、清白、谨慎才好与民做主,否则天理难容。一副对联既揭示了为民之德,也阐释了为官之道。


  衙门进去是仪门,仪门平时关闭,只在县太爷出巡,恭迎上宪,喜庆节日时才开启。其联曰:

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

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


  本联道出了衙门内外情与法的区别,良民享受自由,违法必受严惩。古代把律治刻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案内三尺法”强调了法律的威严,国法如山,为官者要秉公执法,不能徇私枉法。


  仪门后是大堂,是知县处理公务的主要场所,也称官阁,阁上悬有“明镜高悬”的匾额。堂上对联曰: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此联提出了为官为民的辩证关系和荣辱观,具有很强的亲民意识,提醒不要忘记官吏多从井田来,须视民事如家事。为民父母,要勤劳案牍,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二堂是知县的日常办公场所,一般民事案件在此审理,堂上联曰:

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

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有趣的是,这联中“愧”字少了一点,“民”字多了一点,意即给民多一点爱,少一点愧,实是意味深长。与宅门上的“天理国法人情”匾额一起,时刻警示知县在办公时要“爱民如子”,既要符合天理、国法,又要多体察百姓疾苦。


  从县衙内宅联可见古代官员“八小时之外”的严谨作风:

治赋有常径,勿施小恩忘大体;

驭官无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


  此联犹如晨钟暮鼓,发人深省。分清公与私、法与情,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县太爷“八小时之外”也不忘敲打自己。


  

即使在后花园娱乐一下自己,也不能忘修身养性,且看花厅中堂联:

鱼因贪饵遭钩系,

鸟为衔虫被网羁。


  此联融景于情、寓理于情,犹如警钟长鸣。生活在当今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界里,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更要懂得慎独和自省。

读而思


  细品平遥古城县衙里的楹联,是很有特色、颇具意味的。


  一是观点鲜明,义正词严。旧时的一些官吏,喜爱自撰廉*联语,题在府衙的楹柱上,既作为自勉警策,也让人检察监督。这些对联从“亲民清*”的执*理念出发,对己对人提出了严格的执*要求。


  二是自白古朴,词简意赅。纵观古代一些廉*对联,大多使用口语式的词句,琅琅上口,易为人朗读和理解,也便于记忆和流传。


  三是语重心长,入情入理。看看这些对联,倒也不是总板着脸在训诫,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语重心长的劝诫。


  “粉署高明留胜迹,中华瑰宝在平遥”,平遥历史悠久,古属冀州地,称“古陶”。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造就了古城深邃的文化内涵。

县衙楹联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展示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亮点,折射出华夏文明的光辉,细细品味,给人许多启示,其精华部分,值得借鉴和继承。

1.9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西平遥古县衙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