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赣东北的浮梁自古便以瓷茶文化闻名于世。
敦煌出土的变文《茶酒论》中有“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记载;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下了“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
与深厚人文底色相媲美的,则是浮梁鸟语花香的自然风光。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重点县(市、区)之一,浮梁县平原、山区、丘陵交错,水网密布,山水林田湖草和人的生产生活有机融合在了一起。
近日,记者随采访团来到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记录下了这里“人在草木间,人归瓦屋下”的诗意栖居生活。
勒功乡沧溪村本报记者周梦爽/摄
绿色茶园带来幸福生活
清晨时分,来到浮梁县臧湾乡寒溪村史子园,连绵起伏的茶山正在薄雾中缓缓展开。
史子园村民小组是年7月于浙江省淳安县威萍镇迁移来的纯移民村小组,全村共户人,茶园面积亩。史子园茶园位于上世纪60年代的建村之处,当年芭茅遍地,村民们一锄头一锄头开荒拓土,种植茶叶。全村人民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将荒山变成了绿色的海洋。
臧湾乡史子园精品村本报记者周梦爽/摄
“年我刚移民到浮梁的时候,就住在破旧漏雨的茅棚里,生活条件非常困难。村干部就因地制宜,积极带动我们投身种茶制茶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现年74岁的孙玉金站在白墙红瓦的楼房前,滔滔不绝说起了这些年生活的变化。
今天,史子园小组共成立茶业专业合作社6个,村民通过参与合作社承包亩的茶园,年均收入可达到5万元以上,这里也成为臧湾乡产业发展、村民富裕的村庄之一。
“年开始,在完成村庄环境整体提升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建设自行车环道,种植观赏性水稻和油菜,开发茶文化研学体验项目和户外拓展项目,着力实现茶叶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让史子园成为臧湾乡乡村振兴的‘助推剂’。”臧湾乡*委书记*晓红说。
新佳茶园
从史子园出发不到10分钟的车程,依山傍水的新佳茶园便映入眼帘。走在茶园的羊肠小道上,只见“茶成园、树成行、路成网、沟相通”,满眼的嫩绿十分赏心悦目。
据新佳茶园负责人吴翊东介绍,新佳茶园按全程机械化建园标准,实施双行双株高密速成,朝免耕方向发展,通过加造防护林,营造小气候,形成生态茶园,建成了集茶叶生产、科技、检测、展示、交易、培训配套一体的科技中心。
“茶园年加工生产优质茶叶吨,年产值万元,带动了全县户贫困户户均增收余元。”吴翊东说。
目前,浮梁全县茶园总面积达19.52万亩,可采茶园面积16万余亩,从事茶叶生产和销售工作的农民达6余万人。传承千年的浮梁茶业,在今天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景德镇目前唯一在烧制的龙窑——天宝龙窑本报记者周梦爽/摄
陶瓷文化让古村落焕发生机
浮梁县“水土宜陶”,陶瓷烧造历史源远流长。唐初,昌南瓷在京都被誉为“假玉器”;南宋以后,逐步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朝在浮梁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因此在浮梁的古村落中,拥有着丰富的窑业遗址。
年,英国留学归国的*薇根据元代《陶记》“进坑石泥,制之精巧”的记载,来到浮梁县西南部的湘湖镇进坑村寻找古窑址踪迹。
5个古矿坑、15个古窑址、16个古水碓,还有一条6公里长的千年瓷石古道……这些发现让*薇激动不已,她动员村民参与古迹保护、村落建设,建立了村史馆;为了把进坑打造成陶瓷文化和学术高地,她创办了东郊学堂,不定期开展学术讲座,传播景德镇陶瓷文化。
一个祥和而宁静的古村落从此被唤醒。
11月22日,当走进青山环抱,碧水潺潺的进坑村时,一群年轻的创客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王博本是一名北京的茶商,在一次采购茶叶的行程中他偶然来到了进坑村,随即被这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历史悠久的古窑遗址深深吸引了。“当时我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留在这里,做陶瓷!”王博说。
虽然王博从来没有做过瓷器,但是景德镇最不缺的就是陶瓷匠人。他勤学好问,很快就在进坑村成立了“万合堂”工作室,从事最古老的柴窑柴烧,短短几年已在圈内小有名气。
进坑村的千年瓷石古道本报记者周梦爽/摄
年,王桂生和妻子罗庆美正为陶瓷工作室的选址而烦恼,一次意外之旅让他们来到了进坑村。“这里看得见青山飞鸟,听得见蛙叫虫鸣,我们就决定工作在这里,生活也在这里!”他们租了一间被小河环绕的农舍,打造了集陶艺和民宿为一体的“一点山舍”。
主营汉服摄影的“方外雅肆”、传媒平台“寻梦记”、陶瓷工作室“乙木手作”、陶瓷艺术馆“方寸之间”……全国各地的青年创客们纷纷落户进坑村。
人气足了,游客多了,村民们的生活变好了。年,进坑村接待游客10万人次,休闲农业带动户数户,占总户数的72.6%,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万余元。
跃动在这片土地上的陶瓷文化正洗去岁月的尘埃,焕发出新的魅力。
非遗大师*云鹏现场绘制瓷盘本报记者周梦爽/摄
千年历史点亮古镇经济
浮梁,唐朝武德四年(公元年)置县,始称新平县,已有近年的历史。唐天宝元年(公元年),“因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故更名为浮梁县,从此,浮梁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悠久的建县历史,也孕育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位于浮梁县旧城村的古县衙,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一年(年)。由于浮梁在各个时代*治、经济、商贸领域的重要地位,被钦赐五品,是目前保存较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县衙之一,有“江南第一衙”美誉。
11月28日上午,来自江西鹰潭余江二中的多名高中生走进了古县衙。他们在观古衙、看升堂、玩瓷泥、品香茗之间,体验浮梁独具特色的衙署文化、瓷茶文化,增强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据介绍,浮梁县衙在长达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数次损毁和修建,现存的县衙系清代知县萧蕴枢所建,共有中轴、东轴和西轴线上建筑几十栋、房余间,尤其是中轴线上的照壁、头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等,高大宽阔、深邃森严,体现了中国古代*治机构的鲜明特征。
瑶里古镇本报记者周梦爽/摄
距古县衙景区40余公里的瑶里古镇是浮梁著名的网红打卡地。
古镇内徽派建筑错落林立,山水环绕,环境秀美。古街区保存完好,民居、商宅、官第、祠堂、庭座众多,是江西省境内保持大片徽派明清古建筑群为数不多的村落之一。今年国庆中秋*金周,大型光影秀“浮瑶映月”在瑶里上演,更是点亮了浮梁的夜游经济。
值得一提的是,古镇的商业开发程度较低,较好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吸引了许多鸟类在这安家落户。
来自同济大学的余霄雁是一名观鸟爱好者,瑶里之行对他而言也是一趟惊喜之旅。“这里不仅有绿翅短脚鹎、灰喉山椒鸟、领雀嘴鹎、红尾水鸲等华南山区常见的鸟种,还有比较罕见的*臀鹎,而且瑶里古镇也是我在景德镇唯一找到有冠鱼狗的地方。”余霄雁说。
生活在瑶里古镇的冠鱼狗余霄雁/摄
据介绍,10月1至8日,浮梁县累计接待游客66.86万人次,同比增长19.8%,实现旅游总收入5.35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瑶里和县衙夜游活动人数达9.6万人次。
“浮梁是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镇之初,在这里每天清晨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新时代的‘田园牧歌’,是鸟语声声和泉水潺潺。”浮梁县委书记胡春平表示,浮梁未来的重点在乡村,希望在田野。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丨来源:光明日报
邮箱:xct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