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之十三: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西行漫记之十三宋传恩同行的人中有好几个来过这里,特别是甄承民先生,还写了《平遥古城印象》,笔下浸韵沧桑的古城浮动在《走西口》的歌声中,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对平遥古城的造访,我却是第一次。
按照导航,到达平遥古城时,路旁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在等我
们。这女老板就是自称半个老乡的山西人推荐的。是不是他妹妹,没
有必要理论,说他替小妹揽生意,其是是自己想捞两个外快。
停车场是一个废弃的加工厂,灰白斑驳的墙上依稀可以看到文革时的口号。离古城不远的地方如此破败,这叫我有些失望,它可是山西八大景点之一,平遥古城在我的心目中几乎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我的想象中,平遥古城应该是绿荫环伺,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繁盛。
不知为什么,我离开平遥后,却没有想写它的冲动。从虚从实两种角度都无法进入角色。我把它放下,去写其他景点,到最后再返回来依然对它没有兴趣。并不是看到甄主体的文章,像李白那样“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其实这次平遥之行,看的景点很少,平遥古城有三宝:古城墙、镇国寺、双林寺。没有看,我最想看的城隍庙、日升昌票号正在维修。同行的伙伴们有几个来过这里,这也是没把平遥古城作为旅游的重点原因之一。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一个半小时的平遥之行,只看了文庙、老县衙、协同庆钱庄和同兴公镖局。作为游览,行色匆匆,作为观景,走马观花,充其量只是贴了“已来过平遥”的标签而已。
离开王家大院到达平遥古城时已是下午四点,我们拒绝了女老板先住宿的要求,叫导游先带我们去看城中主要景点,住不住平遥,回来再定。
应该说,平遥古城还是有看头的,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多年历史,非同小可。与云南丽江古城、四川阆中古城、安徽歙县古城并称为中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就可以看出它的身价。
导游说,走进平遥城,就像打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保留完好的历史风貌,青砖灰瓦,亭台楼阁,甚至是百姓人家,也都原貌原样地保持着远古风范。从平遥城墙,街市格局,商贾铺号,到民居院落,佛寺庙宇,无不向你展示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平遥人的智慧与才能。可以说,这里小到一个门环、扶手的雕花,大到城门、角楼的布局,都有故事与内涵。
导游的解说是否有夸大的部分?我知道,平遥古城的恢复重建,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据说为了这座古城,平遥人可算是用心良苦:住在平遥城里的百姓,不能动其一砖一瓦,即便你很有钱,你也不得翻盖房子,你要住新房子,就得搬到城外去住。对于古城的保护,能做到这种程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第一站是文庙,全国文庙众多,小一点的县城设文昌阁、魁星楼,多为文人兴会之所。自孔子被推向神坛后,使其具备了宗教的基本特征:崇拜偶像为孔子;祭祀场所为文庙。
平遥文庙其大成殿为金代重建,至今保持原貌。据说是我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这就奠定了它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文庙坐落在平遥古城城隍庙街南侧,庙前是东西南三座牌坊,庙内为四进院落,根灵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整个文庙占地面积平方米,其中大成殿是整个全庙的主体建筑。
有人说,如果我们把平遥古城看作一个完整而丰富的生命体,那么,平遥文庙就是她的灵*;如果我们把平遥文庙看作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那么,大成殿无疑是她的心脏。
大成殿,坐落在一个方形的高台基上,殿宇高大,气势雄伟,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古建筑。仅大成殿多年的历史。就为平遥县这座历史文化古城添色不少。
平遥老县衙是我要看的主要景点,我有一部尚未完成的书《沧桑遗痕》,其中一章:牢狱酷刑。是写历代的监押制度和刑罚。我曾看过江西的浮梁、河南的内乡、山东的即墨老县衙,看平遥老县衙正是对我搜寻资料的补充。
我知道,在历史的长河里,一个县衙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且不说天灾人祸,兵荒马乱。从宋代起,对建造、修缮县衙这样的形象工程管得非常严,就是经过批准,拨款最多不会超过百分之七十,其余部分得县官自己掏腰包,我不知道。历史上有没有那个县官自己掏钱建县衙的事例。
平遥老县衙在布局上和其他县衙大同小异,依次衙门、仪门、牌坊、大堂、宅门、二堂、内宅,东西厢设吏、户、礼、兵、刑六房,占地面积多平方米。
游客不多,我们得以从容观看。大堂、二堂的楹联颇令人称道,通俗易懂且内涵深刻: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与百姓有缘才到此地,
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我把采访的意图告诉导游,导游把县衙内职官的安排和监押制度介绍地格外详细。
平遥县衙二堂内西耳房旧时为典史的办公场所。明清时代的典史无官品,即“未入流”,“掌稽检狱囚”。典史职品虽小,但一般都由地方上之“闻人”充任,排在知县、丞、主簿之后,俗称衙门中的“四爷”。有时知县外出或在封印期间,则由典史代行职权。清代已不设主簿,增加典史的权力。坊间有一首《十字令》,专门描写典史之虎威:
一命之荣称得,二片板子拖得。
三十俸银领得,四乡地保传得。
五下嘴巴打得,六角文书发得。
七品堂官靠得,八字衙门开得。
九品补服借得,十分高兴不得。
典史出身杂流,常易专权,知县多对其防备,不敢倚重典史。
至于县衙里的“三班衙役”,即皂隶、捕快、民壮。虽然都是衙署之差役,但其分工不同。皂隶主司站堂、报事、行杖等内职。清代平遥县衙皂隶编制为知县用皂隶16名,县丞用皂隶四名,典史属下皂隶4名,驿站皂隶2名,接递甲皂20名。每名皂隶年工食银一律6两。捕快分步快和马快,负责缉捕人犯。清代平遥县署设捕快8名,年工食银及草料银共.4两。民壮,每年由当地百姓中轮派青壮年担任,主要职责是维持地方治安及衙署内劳务。每人年工食银6两。除此之外,明清两代平遥县衙还有狱卒、轿夫、灯夫、禁卒、伞扇夫、库子、斗级、仵作(法医)等杂役,工食银也是每人每年6两。
“三班衙役”和杂役,其地位比胥吏更低,除壮班为良民百姓派子弟轮流服役外,投充者多为当地市井无赖。清代规定差役不得与良民结婚,其子孙三代不得参加科举考试,更不得做官。所以许多家族规定子孙不准充当差役,否则要削其族籍,不准入祠入谱。
差役们工薪低,待遇差,他们多凭着手中的“传票”、“铁链”为本钱,在缉捕人犯、堂上行杖、押解犯人、查赃、催科、验尸等执行公务时,暗中敲诈勒索百姓。真是“权之所至,不在大小”。
我们在看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时,纪晓岚说:“在百姓眼里,差役只比天子差一等而已。”说得即是此事。
清方大湜在《平平言》中列举捕役八大害:“豢贼分肥,纵贼殃民,勒索事主,妄拿平民,私刑吊拷,私起赃物,侵剥盗贼。”即是捕役们常用的招数。
我在看其他县衙的牢房时,他们多是内土墙外包砖。平遥县衙的牢房则是用砖砌成。导游告诉我,这是夹皮墙,内填*沙,犯人如破墙越狱,则被*沙掩埋。
至于牢房里的刑具,那木马则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那是为了惩罚淫妇示众专用的刑具,木马背上布满铁钉。丁可不住地摇头,他说:“这样,光流血也流死了!”焦传坤告诉他,“这不是最厉害的,有的不用铁钉,是个木橛子,游街时,把那木橛子插入女的阴户,走个十几米,女的连疼带吓,就昏死过去了。”
在古代社会,女人千万不能沦为女囚,而一旦沦为女囚,轻则在堂上被裸体笞杖,即「杖臀」,或叫打屁股;重则被脱掉裤子游街示众,名曰「卖肉」。而在大牢里被差役玩弄、奸淫则更是家常便饭。
古代对女人的蹂躏、强暴,其手段惨无人道。这不仅是社会*治的压迫,更是价值系统、道德系统、精神控制体系的压迫。几千年的性压抑、性特权、性暴力、性变态、性剥夺与性扩张,足可以使一个民族疯狂,怎么可能想出这样残忍、卑劣、下流、龌龊、丑陋、变态、无耻的方法来糟蹋女人?
离开平遥县衙,去南大街游览协同庆钱庄和同兴公镖局。导游的介绍很有意思,她把平遥称作“龟城”,南门是头,北门是尾,东西四座城门为四条腿,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仿佛龟背上的花纹,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八卦。
北街上人很多,可谓摩肩接踵。街不宽,两边都是鳞次栉比的店铺,*色的旗子上缀满店铺的字号:有酒坊,有醋坊,有饭店,各种小吃,应有尽有。同事告诉我,现在疫情刚解除,不然,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只能随着拥挤不堪的人流往前走,满眼的都是人,连回头的机会都没有了。我想,这么多游客,一是平遥古城的魅力所致。二是人们都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之中快节奏的生活里,活得非常的压抑,容易让人厌倦。古城古镇那样风景优美的地方成为人们的向往,成为人们情绪的放松之地。
我很疑惑,平遥东接祁县,西邻汾阳市,南靠沁源县,北连文水县,为什么它能成为明清雄踞一方的经济中心,而不是其他地方。问导游,她也说不上来。当然,这与晋商的崛起有关系。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实力雄厚的晋商多的是,如祁县的乔家、榆次的常家、太谷的曹家、介休的侯家、临汾的亢家等,他们都不是平遥人。唯一能说得通的是“日昇昌”票号的崛起。
通过查阅“日昇昌”的资料表明: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年),前身为“西裕成”颜料庄,财东李大全和掌柜雷履泰出资30万两银改营,成为中国第一家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数年间,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日昇昌票号创立后,先后有介休、太谷、祁县相竞效仿。她的诞生与发展,促进了全国金融流通,加速了资本周转,对当时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掀开了中国金融史的光辉一页。
整座旧址占地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但就是这样一座小小院落,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当时,在“日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二十二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尽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道尽商人的本质,你不得不佩服山西商人的进取精神。
山西山多地少、土瘠民贫、生存环境恶劣,迫使山西人背井离乡,踏上从商之路。清人纪晓岚说:“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这就是说,事业不成,甚至连妻子也不娶。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山西商人的志向。这种经商的理念是由周围的环境塑造的。我在徽州游览,当地有个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由此看来,晋商、徽商的崛起绝不是偶然的。
无疑,经商是非常艰难的,“必适父母,别妻子,离乡井,淹岁月,归来无时”,“幸获多资,走马牵车捆载而归,不幸则困死于外者往往也”。诸多的文字道出了经商的艰辛。何况,历代的统治者对经商行为持否定态度的。清朝雍正说:“……观之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就是在士大夫的眼里,亦如此。朱子所谓:“君子无小人则饥,小人无君子则乱”。从理想角度讲,士是读书明理的圣贤之徒,当然道德水平最高。商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与当时重义轻利的主流价值观相悖,商人的道德水平是受到全社会批评的,即所谓无商不奸,唯利是图,当然社会地位最卑下。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晋商居然有着骄人的业绩,更值得称道。
我们离开平遥时,为避免那熙熙攘攘的人流,叫导游要了一辆电瓶车,从一条小巷退出。路旁的一座房舍正在修复,那工匠对一块雕花转左瞅右看,其认真劲叫人动容。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最缺乏的就是匠人精神。而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修补匠,不仅修复文物,还要修复世道人心。
平心而论,平遥古城值得一看,我们一个多小时的游览是对它的亵渎。这地方的文化积淀太深厚了,它像一杯浓郁回味无穷的红酒,需慢慢回味,它像一本厚重内涵丰富的巨著,需细细品读。
有机会,我会再来平遥。
作者简介:宋传恩,江苏沛县人,中国作协会员,先后在《中国作家》《花城》《清明》《青年文学》《文学界》《雨花》《飞天》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计多万字,部分作品被《作家文摘》《青年文摘》等刊物转载并多次获奖。曾出版小说、散文集《绿水悠悠》《阳台》《飘落的岁月》《伤心之旅》《帝王之乡话沧桑》《芳草何处》等多部。
欢迎社会各界热爱公益事业和诗歌文化事业的朋友们加入徐州市微山湖诗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