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文化天地康健丨ldquo德义可
TUhjnbcbe - 2020/10/22 2:45:00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地方*府承担公共工程、公共福利、教育、文化、治安、司法、税收、户口登记等职能,但除了少许的办公经费外,几乎所有的经费都由地方官府自行筹集。一般来说,地方公共工程,如城墙、衙门、粮仓、监狱、官库、官建寺观等工程的修缮经费,通常有两种方法筹集:一是州县官自己捐款,一是说服乡绅和富人集资。集资的方式一般来说也有两种:一是进行摊派,一是发动富民、乡绅捐资。州县公共工程的兴修经费往往耗费甚多,州县官个人的捐款往往是杯水车薪的,因此,发动地方乡绅、富民捐资就成为最为常见的方式。

年,祁门县*府大楼年久失修,亟需兴修,当时的县长汪忠一采取发动地方乡绅和富民捐资的方式筹集经费,并专门成立“祁门县修建县府筹备委员会”这个组织,负责县府工程的修缮事宜。传统中国,地方公共工程修缮经费既然大多是通过向地方民众捐资来筹集,因此很多州县官也常对捐资民众进行褒奖。这种褒奖多是采取修建牌坊、题赠匾额、勒石刻碑等方式进行。年祁门县府修缮也采取题赠匾额、勒石刻碑等形式,发动广大民众捐资。

在笔者的家乡祁门县板溪村就遗存一块“德义可风”匾额,但一直不知其由来。直到年3月,笔者在某档案馆查资料,无意间看到一份《修建县府捐册》的档案,这个长久以来困惑笔者的问题才得以解开。下面就捐修县府的情况和“德义可风”匾额由来及其相关情况进行论述。不当之处,还请专家指正。

一、事情缘起

进入民国以后,全国各地*阀割据和地方土匪横行,造成地方社会秩序十分混乱。尤其是匪患对地方社会危害甚大,他们不仅对百姓烧杀劫掠,而且也往往对官府进行劫掠。如年,徽州八、九、十等三区匪患严重,对徽州茶市影响很大,徽州当局要求在茶市以前肃清匪患。最严重的一次匪患,则是年朱老五劫掠徽州。当时祁门县境内很多民众被劫掠,无数房屋被焚毁,其中就包括祁门县府建筑。县府被焚毁后,因缺乏经费多年未曾修缮。直到年,祁门县长汪忠一才启动修缮工作。因此前的资料匮乏,对祁门县府的这次修缮情况,学界了解甚少。笔者新近发现的《修建县府捐册》不仅说明事情起因,而且详细记录捐资人员名单、数额等情况,具有较高的价值。为便于论述,现将县长汪忠一发出的启文罗列如下:

官府之设,原以理*事,崇教化,故宜宽敞通明,使居其地者知所敬爱,莅其堂者有所兴奋,易取大壮,良有以也。忠一于去冬移守祁门,爱其地之清幽,当滋海宇震荡之时,犹得保此一片干净土,与邑之人士共话桑麻,以策平治,何幸如之。惟官府促阨,颓垣败瓦,触目伤怀。询厥由来,该经匪祸焚毁之后,屡议修复久矣。居官者或以兴修,需时未遑,鸠工因陋就简,日就朽寙。兹值新县制推行,县府人员已倍于昔,若不扩充栋宇,何以容居。爰集地方人士,组织修建县府筹备委员会,于府之西偏,增建办公厅、会议厅、平房两所,只求坚实,不事藻饰,估计工程需费巨万,除呈请省府补助外,尚冀好义之士慨解囊金,共襄盛举。其捐款在一百元以上者列名于石,五佰元以上者,另由县府颁赠匾额,千元以上者,呈由省府颁给匾额。所望视官事如家事,必竟其助,合众志以成城,方能有济邦人君子,幸图之。怀宁汪忠一谨启

修建县府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汪忠一

委员胡樵碧、胡味因、郑文元、谢步梯、程楚溪、廖伯常、康律声、张伯和、冯涤甫、江子荣、陈受百、汪在宽

民国三十一年三月十六日

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县长汪忠一是安庆怀宁县人,是在年冬天来新上任的祁门县长,而发文的时间则是年3月份。也就是说,汪忠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对祁门当地的风俗、环境有了基本了解,但也目睹了祁门县衙破败的景象,于是决心重新修葺。

对于祁门县衙残败的原因,汪忠一说是匪祸焚烧所致。准确来说,是年朱老五劫掠祁门造成的。对于祁门县衙被朱老五焚毁的情况,支品太先生在《梅城旧事》一书中说:“(朱老五)一队直奔县衙而来,他们打开监狱,放出全部人犯,并放火将县*府大堂烧了。”上述汪忠一的言论也证明当时朱老五对县衙破坏很大,以至于官方长期没有经费重新修缮。匪祸之后,*府办公的条件十分简陋,但随着新县制的实行,“县府人员已倍于昔”,狭小的建筑已人满为患,急需扩建新楼来缓解这种情况。

为便于修缮工程的顺利进行,县长汪忠一组织成立了“修建县府筹备委员会”来具体负责修缮事宜。当时是准备在县府的西边增建办公厅、会议厅和平房两所。但需要巨额经费,省财*补助严重不足,于是汪忠一撰写了这篇文章,试图同发动“好义之士慨解囊金”,来筹集充足的经费,来完成县府的修缮工程。

为调动祁门县境内广大民众捐资的积极性,汪忠一根据捐资金额的多寡,给予不同的褒奖。具体来说是,“捐款在一百元以上者列名于石,五佰元以上者,另由县府颁赠匾额,千元以上者,呈由省府颁给匾额”。换句话说是,对捐款-元的人,给予勒石刻碑;对捐款-0元的人,由县*府颁赠匾额的形式,给予褒奖;对于捐款0元以来的人,通过县*府呈请安徽省*府,由省*府颁赠匾额,给予奖励。

州县官的这种褒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十分普遍。笔者村中遗存的“德义可风”匾额就是汪忠一县长题赠的。

二、捐资情况

从上引材料的落款来看,委员中有12人,这些人中既有祁门县的著名人士,也有一些著名的商人,尤其是茶叶商人居多。例如,胡樵碧、胡味因、郑文元、程楚溪、张伯和、冯涤甫、江子荣、陈受百等是著名人士,谢步梯、康律声、汪在宽等则是著名红茶、安茶商人。其中,谢步梯经济实力最大,在南乡塔芳和县城等地开设怡昌、同大新、公昌、同大昌、日新、联大、公昌、公和隆、日昌、同大和慎余等多家红茶号,生意兴隆。康律声在南乡倒湖开设有康映春安茶号。廖伯常也是以为著名的红茶商人,开设有常信祥红茶号,年仁祁门县茶商公会常委,后人茶业公会主席。其制作的茶叶,在年5月30日开盘之时,获得最高售价元。汪在宽,彭龙人,在历口开始亿同昌红茶号,规模较大,茶叶品种优良,曾在年祁门首次开盘之时,获得最高售价元。县长汪忠一请祁门各地的著名人士和茶商担任筹备委员,主要是想借助这些人的声望来号召广发民众踊跃捐款,募集修缮县府的资金。

汪忠一发出启文后,获得祁门县境内各地民众的响应,他们积极捐款,共同筹集修缮县府的资金。从捐册清单来看,捐资的形式多样,既有乡绅捐资,也有商人捐款,还有不少以公堂祀会的名义出资。下面逐一论述。

第一,以个人名义捐资。这种情况在该档案中最多。现在举例如下:

(芦溪)汪峻仑,捐助国币元正。

(查湾)汪壁如,捐助法币50元。其家被洗劫,子被绑架,损失惨重,故未缴交,律整注明。

(查湾)汪纂克,捐助法币50元正。

(板溪)康达泉,捐助法币50元正。

(奇口)郑震敬,捐助国币50元。

(奇口)郑元和,捐助国币50元。

郑南山,捐国币元正

方跻聃,捐助国币元。

洪伯熊,捐助国币.汪督学经手收50元正。谭督学经手收90元。已给收据。

李金昆,捐助国币元。汪督学经手收50元正。谭督学经手收50元。已合给收据

*苑声,捐助国币元。

*松达,捐助国币元。

上引资料都是按照国币(法币)的形式捐款的,共有12人,合计法币。其中,汪壁如因被土匪劫掠,损失惨重,原本答应捐助50元法币,没能捐出。在上述清单中,只有前几位捐款人有所在村落记录,其他的人员没有记录具体来自的村落。

在以个人名义捐款的行列中,也有不少人以洋元的形式捐资。具体如下:

江培之,捐洋元

王焕臣,捐洋元。

汪俊三,捐洋元。

许高梯,捐洋元。

许才华,捐洋元。

汪复福,捐洋50元。

许汉清,捐洋50元。

许来宾,捐洋50元。

冯瑞峰,捐洋50元。

汪在寔,捐洋元

上引资料皆是以洋元的形式捐款的,共有10人,共捐款0洋元。

需要说明的是,在年,当时民国*府的国保(法币)已逐渐贬值,而洋元是比较值钱的。按照年《中国经济年鉴》的记载,年,在祁门当地,每担毛茶元法币,每担大米元法币,每担毛茶可换大米2.2担。由此可知,元法币,仅能买大米6.6担大米。与法币相比,洋元因是银制的,故其金属属性比较稳定,故而远比法币值钱。因此,0洋元,远比元法币值钱的多。换句话说,用洋元捐款的人,比用法币捐款的人捐助的金额更多。

从《修建县府捐册》来看,在以个人捐助的行列中,有很多人是茶商。具体如下:

(奇岭)郑达璋,捐助国币元正。

(礼屋)康启东,捐助法币元。

元兴永茶号(陈锡恭先生),捐国币元正。

均成昌茶号(廖子均先生),捐国币元。

纪怡祥茶号(廖纪常先生),捐国币元正。

汪仲衣,捐洋元。

汪济澜,捐洋元。

吴仰峰,捐洋元。

汪迪光,捐洋元因被水灾未收。

上述资料显示,明确记载是茶商的有陈锡恭、廖子均、廖纪常三人,他们分别开设元兴永茶号、均成昌茶号和纪怡祥茶号,三人共捐法币。

根据《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会第一年工作报告》(年)记载,可知汪仲衣在历口开设聚和昌红茶号。据《祁门之茶业》(年)记载,汪济澜在历口分别开设润和祥红茶号、济和春安茶号,且汪济澜曾于年担任祁门茶商公会会董。由此可见,汪济澜是个从事红茶和安茶生意的商人,而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祁门之茶业》(年)记载,吴仰峰在历口开设恒新昌红茶号。《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会第一年工作报告》(年)记载,吴仰峰在正冲开设同顺安红茶号,康启东在查湾开设大同康红茶号,汪迪光、汪运昌在历口开设泰和昌红茶号。康启东为礼屋人,是著名士绅、著名茶商和瓷器商人康达(字特章)的儿子,他是子承父业,继续从事红茶经营。

综上所述,上述9人皆是茶商,且都是红茶商人(其中,汪济澜除经营红茶外,还从事安茶经营),其中前5人捐款法币,后4人捐款洋元。根据上述的研究可知,洋元远比法币值钱得多。也就是说,后4人捐款的力度很大。

第二,公堂(祠堂)祀会捐款。在传统徽州,民间社会为应赋役、融资和各种礼俗的需要,往往成立各种形式的会社组织。徽州会社名目繁多,类型多样,举凡钱会、祭祀性会社、桥会、文会等无所不有。会社最为一种民间组织,往往发挥着融资、祭祀、从事公益事业等多种职能。而在传统社会中,徽州宗族组织较为发达,这就使得会社的宗族色彩十分浓厚。在《修建县府捐册》中,能见到不少公堂祀会捐款的现象。具体如下:

(板溪)康诚一,捐助法币元正。

(坑口)康衍庆,捐助国币元正。

(碧桃)康畏斋,捐助国币元正。

(罗村)胡光裕,捐助法币元正。

思孝堂(江子清),乐捐币元。

集英,乐捐币元。

叙伦堂,程姓,柏溪,乐捐币元。

惇叙堂,蒋姓,白塔,乐捐币元。

尚义堂,余姓,项村,乐捐币元,

中孚文约,乐捐币元。

奇峰郑塾学,乐捐币元。

奇峰郑英才,乐捐币元。

一德堂(廖星槎先生),捐国币元正。

成德堂(郑子荣先生),捐国币元正。

石谷里,汪忠爱堂(汪子辉、汪列文两先生),捐国币元

上述这些捐款都是以公堂祀会的形式捐款的,他们在传统社会中,往往也是纳税单位。其中,前三项捐款的公堂为祁门康氏各村祠堂的捐款,其中诚一堂,为笔者所在板溪村的祠堂,该祠堂保存至今,入选*山市“百幢千村”工程。

图1诚一堂

康畏斋,为碧桃始迁祖康闻韶(第19世)。闻韶,又名炎十四,号畏斋,人称畏斋公。康闻韶举人出身,任国子监学录,客死他乡。其死族人成立了以号“畏斋”为名义的祭祀组织,逢年过节进行祭拜。这种以宗族人物为名义的祭祀组织在徽州十分普遍。这里的“康畏斋”是以祀会的形式进行捐款。

图2碧桃始迁祖康畏斋资料

郑英才为元末明初人,是奇峰郑氏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具同治《祁门县志》卷33《人物志十一?方伎补遗》记载:

郑英才,字膺才。从青阳张宗道学青囊之术,尽得其秘。生平不以此营利,惟积善之家,代为卜吉。邑中暨浮、黟大族阴阳二宅,多其手扦。

郑英才为奇峰郑氏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其后世子孙为纪念他,成立了以他名字为名义的祭祀性组织。捐款名册中的“郑英才”显然也是以祀会的形式进行捐款。奇峰郑塾学则为奇峰郑氏的私塾,位于南乡奇口村的一本堂左侧,至今其墙壁中仍遗存有几块塾学碑。

叙伦堂则为北乡柏溪村程氏祠堂,惇叙堂为北乡白塔村蒋姓祠堂,尚义堂项村余姓祠堂。胡光裕是祁门南乡罗村胡氏的公堂。其村光裕堂为胡氏宗祠,同治《祁门县志》有该祠堂的记载,“胡光裕堂,在十五都罗源一甲世昌、明伦、明盛户”。

图3同治《祁门县志》中胡光裕堂

概而言之,参与捐款的公堂祀会共有15个,其中中孚文约为文社组织,其他的为公堂(祠堂)祀会,共捐款0法币。

通过对《修建县府捐册》清单的分析,可知参与捐款修缮县府的形式多样,既有个人捐款,也有以公堂祀会的名义捐资。而个人捐款中也有很多为著名人士和茶商参与,他们有较强的经济能力,占据个人捐款的大多数。

从使用的货币形式来说,在个人捐款中,以法币形式款的有元,以洋元有1元;公堂(祠堂)祀会全部使用法币捐款,共捐款0法币。从当时购买力来说,个人捐款比公堂(祠堂)祀会捐资更多,参与的积极性也更高。

三、“德义可风”匾的由来

笔者孩童时期就不断听村中长者说,族伯康四根家有一块旧匾额,是民国时期县长汪忠一赠送给他祖父康世英的。因学的是历史学专业,所以上大学后,笔者曾多次去看过这边匾额,但村中年长者他们都不知道该匾额的来历,仅知是因康世英做了重要的善事,被县长给以褒奖。

虽然笔者后来从事徽州历史文化研究,但却一直无法得知该匾额的由来。在年正初,听说族伯的老房子将要拆除,代之以新房。出于保存资料的考虑,我专程去拍了横梁、旧箱子和匾额等的照片。当时从各个角度重点拍了这块匾额的照片,留下了珍稀的资料。为便于叙述,现将该匾内容陈述如下。

匾额正中写有“德义可风”四个大字,笔法苍劲有力。

图4德义可风匾

匾额右侧有两行字,最右边为落款时间,但因经数十年风雨,有一些文字脱落。这个落款时间,我在我年拍照之前,是十分清晰,当时看到的时间是“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后来文字脱落,只能看到“中华□□□□□年”三个字,具体年份的文字已脱落了。落款时间左侧为“县长汪忠一”等文字。

图5匾额落款

匾额最左侧两行文字为“题赠故绅康世英”。从“故绅”二字可以得知,年县长汪忠一题赠匾额之时,康世英已去世。另外,从“故绅”二字也能得知,康世英具有科举功名。

图6题赠故绅康世英

看到这些文字,让我想起笔者先祖父、祖伯祖康敦福先生、族伯康四根等人平时说的村中掌故。他们都说村中清末有两位秀才(生员),一位是康光燮,另外一位是康世英。现在从匾额中“故绅”二字,可以确定他们的说法是正确的,由此可知,康世英是一位生员(秀才)。

那么,康光燮和康世英世什么关系呢?至今村中方坑口康普照老宅后山遗存有一座古墓,笔者和族伯康四根两家每年清明和春节都要去祭扫的。这座祖墓中记载有康光燮和康世英两人的名字。现将碑文文字抄录如下:

丑山未向

京兆郡

土名月*龙摆尾形

加癸丁

清故先祖康公讳光燮府君

妣康母王、汪氏孺人之墓

孝孙世英、世蒸同拜

曾孙敦诗、敦礼、敦智仝拜

民国十六年岁次季冬吉立

从上引文字可知,该祖墓碑是民国十六年()立的,墓主是康光燮和其两位妻子王氏和汪氏。从墓碑的文字看,有孝孙世英、世蒸,由此可知,康世英、康世蒸都是康光燮之孙,敦诗、敦礼、敦仁则为其曾孙。

墓碑中的康世蒸,为笔者曾祖父。这在笔者祖父康敦仁为世蒸公墓立的碑文中能得到印证。该碑文如下:

京兆郡

公元一九六二年起墓

三十四世祖康世蒸父亲

胡嫦娥母亲之墓

孝男敦智孙伦始、伦森、伦忠

一九九七年冬至立碑

该碑文是年祖父康敦智立的,上面清晰写着“三十四世祖康世蒸父亲”的文字。由此可知,康世蒸为笔者曾祖父,是在年去世的。

从上述的论证中可以得知,康世英和康世蒸为堂兄弟,都是祁门康氏第34世孙。由此推知,康光燮为祁门康氏第32世孙。据民国《祁门县志·氏族考》记载,康光燮是清末著名乡绅,光绪二十五年(),光燮贤才,邀请樟源康才英、坑口康太鸿等八世祖忠国公派子孙,联合板溪、樟源、坑口等三门族人一共合修修祁门康氏宗谱。这也是板溪门最后一次修谱。令人遗憾的是,该谱于“文革”时期上交至花桥村后,从此销声匿迹。

图7民国《祁门县志·氏族考》中康氏资料

板溪,历史上称为石溪,是祁门康氏重要支派。据成书于明代嘉靖年间的《新安名族志》记载,唐末五代有名康先者,为避乱迁居于歙县篁墩,后徙居浮梁曲溪里,是为新安(徽州)康姓始祖。其子新由浮北曲溪里迁居祁门南乡康村。又据,成书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年)的《碧桃康氏宗谱》记载,康新之子康智,生有两子:俊、盛。四世祖俊公居西源,生有守元、守忠、守荣、守珍四子;盛公生有守华、守熙两子。

图8祁门康氏前五代系谱图(部分)

自五世“守”字辈开始,枝繁叶茂,散迁各地,逐渐形成各大支派。据《康氏祖墓歌》记载,五世祖守荣公(-)生子戬公(-),六世祖戬公生浑、惟敌两子,七世祖浑(-1)生浃、忠国、充、庸、孚五子,八世祖忠国公生德明、克明两子,九世祖克明迁居板溪,是为板溪派始迁祖。

图9《康氏祖墓歌》记载石溪康氏始迁祖

关于板溪村的族人字辈排行,我专程求教九十高寿的康敦福族叔祖、康接根族伯和康四根族伯,得知从明末以来的字辈排行是“正、大、光、明、世、敦、仁、礼、义、家”。新中国成立以后,村中族人取名不再以字辈排行取名,但大多数族人皆知道自己的辈分,上文提到的组织编修板溪族谱的康光燮,为“光”字辈,其墓碑上记录有孙世英、世蒸,曾孙敦仁、敦礼、敦师三人,他们分别为“世”、“敦”字辈。按照宗族字辈排行,笔者应为“礼”字辈,是祁门康氏第37世孙。

值得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天地康健丨ldquo德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