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威虎山》作为八大革命样板戏之一,自年登上舞台以来,备受全国人民的喜爱,从此风靡全国,其中主要角色杨子荣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而广大群众对这段故事更是耳熟能详。
该剧讲述的是我军某部团侦察排长杨子荣装扮成土匪打入威虎山,斗智斗勇,没浪费一枪一弹的情况下,将土匪全部歼灭的故事。
“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党给我指挥给我胆,千难万险只等闲……”每次听到这些唱词,都让人精神抖擞,热血沸腾。
因为其创作背景在东北,当该剧在牡丹江附近农村表演时,百姓们都放下手头的事情,迫不及待地拿着小板凳去听戏。
这天傍晚,百姓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戏,台上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受到台下观众们热烈掌声,高呼叫好,当到了杨子荣牺牲的唱段时,观众席中有一个叫孟老三的人却满头大汗,脸色煞白,眼光有意躲闪,突然站起来跑开了。
这个人反常的举动,引起了民兵的注意,立即对他展开调查,在民兵的反复教育下,孟老三坦言说:“我有罪啊!是我开枪打死了英雄杨子荣啊!”
在场的民兵们面面相觑,笑起来,转头对孟老三说:“你听戏听傻了吧!”但之后的调查中发现事情还真不简单,民兵将他移交公安机关调查,孟老三在解放前的确当过土匪。
在公安人员的审问下,他如实地交代了自己开枪打死杨子荣的经过。从他的陈述中,得知孟老三这些年也没好过,每天都生活在煎熬中,现在说出来,反而得到解脱。
年,美国一家民间艺术团来中国参观,周恩来陪同他们一起观看了《智取威虎山》,表演结束后,该艺术团团长赞叹故事非常精彩,便询问杨子荣是否是真实存在的人物。
周恩来立刻回答:“当然,杨子荣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家喻户晓的英雄。”紧接着,他们请求要见见这位英雄人物的后人,想了解他的成长环境,周恩来知道他们是在质疑,于是便询问身边的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面露难色,告诉周恩来他们也不清楚杨子荣的真实情况。周恩来立即指示:“马上联系民政部门,尽快找到!”工作人员立即着手安排寻找工作。
首先,他们联系民政部门后得知,因为战争年代,关于杨子荣的个人档案记载不详细,只知道他是胶东人,具体在哪个村却一概不知,之后多次派人去胶东地区寻找,却一无所获。
《智取威虎山》选材于曲波的文学作品《林海雪原》,他们突然想到去曲波那里或许能了解到一些情况。于是,他们又来到北京找到曲波,询问杨子荣的身世,曲波表示他也在一直寻找,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找到。
《林海雪原》发表后,有很多烈士家属写信来询问烈士的情况,曲波奇怪,怎么没收到杨子荣家属的来信,他以为杨子荣已经没有家属。
曲波还说,在一年前,海林政府曾找过杨子荣的家属,还专门成立了联合调查组,他们来到胶东杨子荣生前所在的部队,了解到杨子荣的一些信息,并整理成文,打印出来,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在当地几个县50多个公社分发,希望发动群众提供线索。
群众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两个月后,他们就收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牟平县宁海镇的一位民政干部反映,在十几年前,嵎峡河村有一位老太太来打听儿子当兵的事儿,但他的儿子不叫杨子荣,叫杨宗贵。
老太太说,儿子参军后一直没有和家里人联系,村里有人说他儿子当了土匪,老太太心里即委屈又不服气,于是找到民政部门,因当土匪的证据不足,就认定杨宗贵为失踪军人、革命牺牲军人。
调查组认为这条线索非常重要,于是前往嵎峡河村了解情况,找到了杨宗贵的家属,因为母亲在两年前去世了,找到了他的哥哥叫杨宗福,从哥哥那里知道,弟弟杨宗贵,字子荣,但只有母亲和哥哥知道,而母亲在临终前还牵挂着儿子杨宗贵。
调查组又开座谈会,找来村里的老人,和杨宗贵同时参军的人,还有已经复原的老战士,他们讨论,杨子荣可能是担心遭反动派报复而改了名,总之,杨宗贵和杨子荣的经历有着高度统一,且年龄相符,初步确认这个杨宗贵就是杨子荣。
在谈及杨宗贵的外貌时,村里人说,他身高一米七左右,浓眉大眼,颧骨有点高,有少许络腮胡子,性格爽朗、健谈。
但缺少一个关键性的证明,所有人也不敢轻易下结论,曲波仍然没有放弃,一直在寻找着,在年,他在杨子荣原所在部队发现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年被评为战斗模范的一百多人的合照。
曲波发现,其中一个人疑似杨子荣,因为合照人数过多,且当时的照片分辨率不是太高,头像模糊看不清,于是他找人将那张疑似杨子荣的头像单独放大拍下来,
经过技术恢复,照片变得清晰一些。
于是,他将这张照片带到嵎峡河村,村里人一眼就认出了杨子荣,哥哥杨宗福拿着弟弟的照片,哭成了泪人。
一直困扰大家的杨子荣的身世问题终于找到答案,而杨子荣的经历远比戏剧演得更加传奇,杨子荣在参军前有着怎么样的人生?参军后离开家人后又经历了什么?杀害杨子荣的凶手孟老三结局又如何?
杨子荣于年出生于山东牟平县嵎峡河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贫困,为了能够活下去,父母带着全家来到东北,全家只靠父亲当泥瓦匠养家糊口。
但凭父亲一人挣钱,实在太辛苦,杨子荣长大一些后,主动帮助父亲分担生活压力,去当地一家纺织厂当童工,不久后迎来噩耗,父亲因为劳累过度去世,一家人陷入悲伤之中。
母亲整日以泪洗面,但生活还要继续下去,思考后决定带着女儿回山东老家,母亲心想,与其养活全家,让杨子荣留下独自谋生,起码还能养活得了自己。
从此,杨子荣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肯干肯吃苦,在鸭绿江当过船工,后又在鞍山当过矿工,在社会的最底层努力地活着。而在东北的这几年,使他养成了坚毅的性格,熟悉了东北的风俗人情、行帮活动和一些黑话暗语。
年的一天,杨子荣在矿上干活,虽然很累也不能停下来,让工头看到了,会被当成偷懒而遭到毒打,此时,不远处传来一个工人的哀嚎声,原来是一个工头正在鞭打他,那个工人在地上翻来覆去,嘴里还在求饶,杨子荣实在看不下去,他再也无法在忍受这牛马般的日子,他突然跑过去,将那个工头扑倒在地,挥起拳头,狠狠地打在工头身上。
几天后,杨子荣又带着几个工人把工厂给炸了,导致工厂停产,杨子荣清楚不能继续待在东北,于是他回到了山东老家。他突然意识到,贫苦百姓只有站起来反抗才能翻身,回到山东后,他参加民兵组织,在牟平解放战斗中奋勇参战。
年日本投降后,杨子荣参军入伍,编入胶东军区海军一个支队,当时杨子荣28岁,在部队中年龄有点偏大,负责人便把他安排在炊事班,虽然有一些失落,但还是服从安排。在炊事班,杨子荣的表现也很出色,干活麻利,特别勤快。
为了巩固东北地区革命根据地,党中央决定派大部队挺进东北,杨子荣所在支队于10月上旬奔赴东北,到达黑龙江时,部队要渡过松花江,却找不到交通工具,此时,杨子荣凭借多年在东北生活的经历发挥了优势。
他用一口地道的东北话,找到当地船工,劝说他们帮部队渡江,还帮助军队筹集粮食,忙前忙后地宣传,动员当地年轻人参军作战,扩充军队实力。
除此之外,他还有点军事天赋,战斗时,他把做好的饭菜送到前线,无意间听到战士们在讨论战事,他很快找到敌人的弱点,帮忙想办法、出点子,因为杨子荣的积极表现,经过组织同意加入了共产党,被编入牡丹江军分区二团三营七连。
年2月,杨子荣所在部队驻扎在牡丹江地区的海林镇,当地匪患严重,杨子荣所在三营负责剿匪任务,在一次战斗中,一班班长身负重伤,无法参加战斗。
作为尖刀班,没有班长怎么能行,正当连长发愁的时候,指导员说了一句:“你看杨子荣怎么样?”连长被点醒,于是,杨子荣众望所归,被选为一班班长,在之后的剿匪战斗中英勇表现。
一个月后,我军向牡丹江北部的杏树底村发起进攻,这里集结大量土匪,多达四百多人,而且他们装备精良,弹药充足,杨子荣奉命率领尖刀班,冲在最前面,由于匪军的火力太猛,始终没能攻破,敌我双方处于僵持状态。
杨子荣主动提出前往匪军进行劝降,为什么杨子荣有这个自信呢?杨子荣知道,匪首老大一般都是惯犯,不好说服,但底下的土匪小兵们大多都是被骗来的,比较容易接受我党政策,瓦解了匪兵,匪首老大自然也就孤立无援了。
于是他手拿着白毛巾,走出掩体,慢慢靠近匪军,他坦然自若地说:“我是八路军的代表,你们已经被包围了,我劝你们还是趁早投降!”
一个匪首老大笑着说:“我看你是来送死的!”杨子荣凛然一笑,说:“我要是怕死,我就不会站在这里,我是为了你们不死才来的!”接着,他不顾匪头目的阻拦,朝着匪兵们大喊:“弟兄们,你们看看村子四周,已经都被我们围得严严实实。若是不投降,我们的十几门大炮就会把这里轰平,活命的就跟我走。”
杨子荣的话果然打动了匪兵们,过了一会儿,一个个匪兵走出来,将手里的枪扔在地上,噼里啪啦地响着,匪首看这形势,也只能选择投降,最后匪首带领匪兵们将所有的枪支和弹药全部放在空地上。
就这样,杨子荣将四百名土匪全部劝降,堪称剿匪战斗史上的一个奇迹,杨子荣荣立特等功,被评为战斗英雄,因此,也被调到团部,升任团部侦察排排长。
经过一年的剿匪,牡丹江地区的土匪基本被消灭,但仍残留一些小股土匪,其中一个叫“座山雕”的土匪最为狡猾,隐蔽较深,行踪神秘。
“座山雕”本名叫张乐山,山东昌潍人,15岁当土匪,18岁就当了匪首,土匪生涯50多年,老奸巨猾,诡计多端。日本投降后,被国民党委任,成为国民党东北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
经过我军多次围剿,只剩下二三十个亲信跟随在身边,隐蔽深山老林,但仍不见收敛,出没山林,为非作歹。
年1月中旬,海林镇农会主席贾润福收到一封来自“座山雕”的恐吓信,信中他们索要20件棉衣,10袋面粉,并威胁说,务必在3天内送到,否则要取他的人头。
经过深入分析,“座山雕”的老巢在海林北部的山村,而且根据以往的经验,不能以大部队围剿,于是团里商量后,决定由杨子荣带领五人组成一支剿匪小分队,进山搜寻“座山雕”的行踪,伺机逮捕,同时,大部队跟踪配合。
出发前,杨子荣建议装扮成被打散的土匪,几日后,按照计划,六人乔装成土匪进入山林,他们在林子里转了好几天,在蛤蟆塘发现了一个工棚,这里住着十几个工人,看上去是伐木工人,杨子荣通过土匪手势和暗语试探他们,表示他们遇难,希望能投奔个山头。
过了好一会儿,其中的一个工头开口搭话,把他们带到了二十里外的一个空棚子里,留下了几句话后便离开了,杨子荣几人在棚子里带了有三四天,也不见那个工头回来,怕出现意外情况,心里着急起来。
就在这时,那个工头回来了,单独将杨子荣叫出来,将他带到附近一个屯子,并且在屯长的家里见到两个人,原来他们“座山雕”的副官和连长,两人先后用黑话暗语询问了一些问题,杨子荣对答如流。
他们答应,两天后去找杨子荣,带他们上山,果然,两天后他们如约而至,在他们的带领下向山上走去,没想到这个狡猾的“座山雕”设置了三道哨卡,只要在任意一道哨卡行动,就会打草惊蛇。
他们在过哨卡时,让两个土匪上前搭话,而他们趁势将岗哨绑起来,一同押上山,过了三道哨卡后,前面就是“座山雕”的老窝,一个叫“马架房子”的木棚。
杨子荣派三个人在外面看好那几个土匪,然后他带两个人进到棚内,里面共有七人,而杨子荣一进棚子就大吐苦水,说“座山雕”太不够意思,投靠国民党,让伙计们在冰天雪地里,受饿挨冻。
看到这几个是他们同党,其中一个满头白发、长着一副鹰钩鼻、下巴还留着一撮山羊胡子的瘦小老头站起来,杨子荣心想这个人就是“座山雕”,听完杨子荣的抱怨,“座山雕”自知理亏,放松警惕,放下手中的枪。
此时,杨子荣迅速命令其他两名战友将“座山雕”绑起来,拿枪对准他的头,这时他们反应过来,但已为时已晚,此时大部队也赶到。就这样,杨子荣不费一枪一弹,活捉了阴险狡诈的“座山雕”。在庆功会上,杨子荣荣记三等功。
“座山雕”被剿灭后不久,海林镇北部的梨树沟屯有村民反映,附近山上有土匪活动,团长想让杨子荣休息几天,故意没有告诉他,但杨子荣还是知道了,在他的软磨硬泡下,团长答应他上山剿匪。
在山上,他们发现了一些新脚印,跟着脚印,他们在没过膝盖的大血里急行了几千米,终于看到不远处一个不断冒着炊烟的木棚,小心翼翼地接近目标,杨子荣最先到达门口,猛地一脚踹开门,大声喊道:“不许动,举起手来!”
当杨子荣要扣动扳机时,因为天气太冷,枪没有响,就在这时,屋内的土匪们纷纷朝着门口射击,杨子荣没来得及闪躲,左胸不幸中弹,鲜血喷涌而出,倒在地上,染红了雪地。
而开枪杀害杨子荣的凶手就是孟老三,他说,当年自己也是被其他土匪胁迫加入混战,当时事发突然,情况紧急,他四处胡乱扫射,没想到击中了杨子荣,之后孟老三趁乱逃跑。
因为害怕被抓受到惩罚,躲避起来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他不敢将这件事告诉身边的朋友,一直生活在恐惧和愧疚之中。因为孟老三非故意为之,而且又是主动交代,最后被判处八年有期徒刑。
杨子荣牺牲后,二团指导员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海林镇为杨子荣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军长首长宣读,将杨子荣生前所带的排命名为“杨子荣排”,并授予杨子荣“战斗英雄”“特级侦察英雄”荣誉称号。
年,原牡丹江二团副政委曲波为了怀念杨子荣和其他战友,创作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该书问世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随着《智取威虎山》被搬上大银幕,杨子荣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年,杨子荣的母亲在弥留之际,对杨宗福说:“收音机里说的杨子荣,是不是俺家宗贵?”但无人能回答,母亲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全国有两座杨子荣纪念馆,一个位于牡丹江海林市东山烈士陵园内,另一座位于杨子荣的家乡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嵎峡河村。
杨子荣牺牲时仅30岁,从参军到牺牲,短短天的军事生涯,谱写了一段璀璨辉煌的英雄史诗。
英雄精神永存,缅怀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