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乡神韵
文/芮海林编辑/磐石
“这里是竹的世界,竹的海洋。竹是宁国的肌肤,宁国的骨肉,宁国的灵魂。竹,延续了宁国的历史;竹,铸就了宁国的今天。”这是一位著名作家来到皖南山区采风发出的感慨。
宁国市地处皖南山区,与浙江省交界,地理位置独特,号称“八山一水半分田,还有半分是庄园。”境内千峰竞秀,云蒸雾腾,雨量充沛,气侯温和,为竹子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走进宁国市,眼前,毛竹参天拂云,高风亮节;元竹婆娑多姿,婷婷玉立;放眼眺望,满眼是绿,满目皆竹,万千气象,令人叫绝!
据林业部门介绍,宁国市竹子面积80年代末只有20万亩,到目前,己发展到70万亩,其中元竹面积占近60%,竹材年产量最高超20万吨,其面积与产量居全国之首。因此,早在年、年国家授予该市“中国竹子之乡”和“中国元竹之乡。”
宁国的竹子天生丽质,出类拔萃。元竹质地优良,毛竹超标超长。在青龙乡连绵的群山,方亩竹海在西津河水的映衬下,象似浩浩荡荡大军,奔腾不息:在梅林镇的女儿山,高风亮节的毛竹直径超标,当地农民将似水桶粗的毛竹一锯几截,用作提水灌溉的水桶,成为耐用农用工具;在花园村的宝蛋山上,还生长着一片方竹林,不仅成为皇家园林抢手货,还被专家誉为竹中珍品……
竹子装扮了宁国的城貌,竹子为宁国人民带来了财富,竹子成为宁国农民的“绿色银行”。近年来,农业产业化之路,给宁国农民“打开山门,走进市场,”全市涌现一大批象“茂盛食品”、“青龙湾竹业”、“竹韵”等竹笋、竹制品制造业,不仅生产日(食)用、家具,还生产竹胶地板等产品出口创汇,帮助农民实现“小康”。
竹是气节、节操的象征,以“层层离锦箨,节节露琅”的顽强的生命力,挺立于天地之问。当它还藏在土里尚未出头时,就能保持贞操,不卑不亢;当它破土而出崭露头角时,高大的不俱傲,矮小的不气馁,高不压矮,大不欺小,情同手足,和睦相处。北宋诗人欧阳修以“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尺笋欲抽芽”,诗吟形容竹的清丽、自然和胸怀,给人以宽容、鼓舞和希望。难怪古今墨客无不为之吟咏、赞颂呢?
品味竹笋,是竹乡人民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诗人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国内市场,有开袋即食的、黄橙鲜亮的嫩笋丝;有开罐可尝、手剥去衣、原汁原味的鲜雷笋;还有笋衣、笋片、笋尖、笋干等笋类食品。宁国独有的“百笋宴”,更是令人叫绝!多年来,仙霞镇鲜笋罐头食品还远销日本等国呢!
竹文化自古以来便融入宁国人民生活之中,宁国竹民俗涵盖生产、婚嫁、年岁、节令和乔迁等多方面。“不图今年竹,要图来年笋”。宁国人民赋予竹子以平安吉祥,趋福避邪的含义。比如婚后生子,娘家要送去竹编摇篮,亲朋乔迂,好友要送上两根带根的元竹帐篙,以贺新的生活象翠竹一样节节高……
“一阵日头一阵雨,一阵南风进竹林。郎扯竹叶姐垫坐,姐扯竹叶郎遮阴。”这是畲族聚集地云梯畲族乡青年男女,在每年的“三月三”对歌会上对山歌的歌词。文化积淀深厚的畲族人民,以竹为题材,借竹起兴,托竹传情,创作了“打花棍”、“竹杆舞”、“龙竹舞”等竹乐舞,以庆祝自己的节日,想象丰富,意味深长,把畲乡儿女热爱翠竹的情趣,表现的维妙维俏。
令人赏心悦目的宁国竹画,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主景,造型优美,古朴典雅。不但有国画的艺术风格,而且还有浮雕的立体感;既可水墨淡妆,亦可像彩塑那样浓抹,又能与铁画媲美,在安徽省工艺美术旅游产品赴京.赴港选样会上,28幅竹画全部选中,后又被送往北京工艺美术展览馆展出。
宁国人十分爱竹的发展速度。因为它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树种。”据《宁国县志》记载:“有淡竹、紫竹、剑竹、刚竹、斑竹、金竹、方竹、佛肚竹……”等,全市共有竹种30种左右,简直是一个竹子博物馆。其中毛竹、早竹、淡竹、石竹、石绿竹栽培最多,产量最大,万亩以上的乡镇有10多个。
正值初秋,走进竹海,远远近近,那高高的翠竹,密密层层,不见边沿。站在龙阁山顶,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长风拂面,神清气爽,茶树飘香;俯视脚下,竹浪摇曳,令人心旷神怡。
图片源于作者提供。
芮海林,男,宣城市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经济记协理事、《宣城散文》副主编。时任宁国市文联主席、市作协主席、中共宁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宁国日报》总编辑、技术职称:主任编辑。
年以来出版《新闻采访入门》、《走进新闻》等新闻专著5部,散文《江南写意》、《走进山水》、《书香盈路》、《人在旅途》等7部,其中《走进山水》获全国第二届中山杯优秀图书奖。散文、随笔多见《人民日报》、《文学故事报》、《安徽文学》、《安徽日报》、《深圳晚报》、《香港大公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