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今年4月,黄冈市推出“十大改革”攻坚,即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科技创新、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完善司法和社会治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健全财税金融体制、完善民生保障体制、健全生态文明体制、加强党的建设等十个方面,涵盖行政、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涉及56个方面项具体任务。
改革任务面广量大,如何推进、落实?具体成效如何?解决了哪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了黄冈多地多部门。
全局与局部相配套——
打破区划限制,发力“飞地经济”
10月25日上午,黄冈人福医药国际高端新型特色原料药生产基地建设现场,机器轰鸣,车辆穿梭。
“一期主体工程已完成地基作业,预计年底封顶,明年9月完成设备安装和调试。”人福医药项目经理陈海林介绍。
今年6月,总投资25亿元的人福医药项目开工,一期投资约15亿元,将采用自动化、智能化、全密闭、垂直流等先进制造理念,生产黄体酮、安宫黄体酮、非那雄胺等17个高端原料药品种。
项目服务专班干部张钦平介绍,人福医药项目跨县(市、区)合作,是“飞地经济”项目,落户在黄州区火车站经济开发区,因土地受限,向毗邻的团风县独尊山村拓展征地约亩,这一地块恰好过去规划是工业用地,两地签订人福医药地块托管协议,探索合作共建、托区管理、利益共享的新模式。
过去,因区位不同、资源制约、规划限制、产业配套等因素,不少好的招商引资项目难以落户。6月初,中共黄冈市委、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飞地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从五个方面提供制度保障,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过程中,可以打破区划限制,把不宜在本地园区(即转出地)发展的招商引资项目,引荐或迁移到黄冈市域其他园区(即转入地)落地建设,转出地与转入地共享收益。
黄冈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此举针对性解决产业集聚度低、链条不长、工业化不够的问题,更好地拓展山区县发展空间和加强各县(市、区)产业集中度。
罗田老牌明星企业——湖北宏源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年销售收入16亿元,创税近3亿元。因受化工用地制约,公司新上项目无法在罗田落地。转变思路,罗田携手武穴,将宏源年产10万吨乙二醛项目落户到武穴马口医药化工园。
黄冈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主任刘君峰表示,从局部到全局,每一项重点改革,都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充分考虑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着眼于制度有机聚合,形成总体性的制度成果。
他举例,针对产业“小、散、杂”、规划布局杂乱、产业链短、核心竞争力弱等突出问题,黄冈从发布产业地图着手,建立园区、县市区主导产业体系;从招引项目着手,全员招商切换到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从产业推进机制着手,建立先进制造业、重点农业产业“链长制”,一名市领导担任一条产业链链长,做强延链强链补链文章。
眼前与长远相统筹——
取消项证明材料,倒逼“一网通办”
提取住房公积金,取消家庭关系证明;办理金融授信业务,取消营业执照年检证明;网约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取消无交通肇事犯罪等证明材料;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取消建设资金落实证明;被继承人死亡,继承人查询存款,不再提供存款查询函……
黄冈市司法局局长柳雪晴介绍,该市创建“无证明城市”,共取消项证明材料。此前,在办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当事人常被索要由第三方出具的证明材料。这些证明多数可通过个人承诺加部门核查、事中事后监管方式取代,部分证明材料可通过内部核查或法定证照代替。
黄州区六福湾社区党总支书记廖全胜说,以前每周要开具一二十项证明材料,有不少是重复循环、开具部门难以查证、责任倒置等证明,如今明确由社区开具的只有婚育证明、失地农民相关证明、政审类证明等12项证明材料,基层负担减轻。据近几年涉证明事项办件量测算,清理后黄冈市区每年可少开各类证明约8万件。
柳雪晴表示,取消证明材料,倒逼黄冈“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实现各部门信息的互认共享,变“群众奔波”为“数据跑腿”。
黄冈在全省率先开展“一业一照”改革,市、县24个部门个“证照分离”改革事项和企业开办涉及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一表申请、一窗办结、一照准营”;深化投资项目“一事联办”改革,在省级21个联办事项基础上新增12个事项;个高频事项做到“最多跑一次”;61个事项与武汉市“跨城通办”,58个事项与九江、安庆、佛山跨省通办,可办量均居省内市州第一。
成功的改革实践让这样的共识愈发凸显:推进改革,绝不是某个领域改革的单向突进,而是各领域、各层次的系统推进,要在集成上下功夫,努力做到眼前和长远相统筹。譬如,缺少“一业一照”“一事联办”“最多跑一次”“跨城通办”等改革,“无证明城市”的阳光便难以照进现实。
渐进与突破相衔接——
首诊在基层,破解“看病难、看病贵”
10月26日一大早,团风县上巴河镇卫生院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成员胡成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在东河村长期卧床的患者王芬(化名)家中,他查看患者的尿管是否通畅,指导家属给王芬做康复运动。
上巴河镇卫生院现有6支家庭医生团队,为全镇3万多常住人口提供签约服务。胡成所在的团队,由全科医生、注册护士、公卫人员和乡村医生组成,服务上巴河镇8个自然村,这些村庄留守老人居多,不少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家庭医生定期上门检查,身体有问题就会给你开单子,去卫生院看病。卫生院看不了,医院的专家。有时候打个电话专家拿着药就来了。”黄家新屋村村民童劲松点赞团风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带来的好处。
团风县卫健局局长欧济兵介绍,该县线上以信息化铺路,医院和13家乡镇卫生院、家村卫生室实现医疗信息、技术互通共享;线下,组建61个家庭医生团队,完善诊疗前、中、后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
“过去,农村患者小病都往城里跑。”黄冈市卫健委副主任胡红军说,这是全国普遍现象,究其原因,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高级技术医院,乡镇卫生院缺人才。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今年9月,黄冈印发《关于加强县乡基层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从全域突破基层医疗人才引进培养难、留住难、下沉难,措施包括将下基层工作或服务经历,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高级职称的重要条件;对乡镇卫生院取得全科医学专业高级职称或者“基卫高”职称的,可即评即聘;乡镇卫生院招聘中医药人才,学历可不作要求,年龄放宽到50周岁及以下。
“这些具体政策,相较以往是很大的突破。”胡红军说,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黄冈未来将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推动基层卫生人才“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改革制度更加成熟,逐步成型“首诊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格局。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柯利华通讯员郭斯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