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法)
文章分类
历史奇闻
文章字数
字,阅读约4分钟
众所周知,在清朝的法律中,有一项曝光率极高的惩罚措施,那就是分配宁古塔。电视剧中,普通官员听说皇帝判他们流放宁古塔,表情会变得既绝望又痛苦。
前几年大火的电视剧《甄嬛传》中,女主甄嬛的父亲甄元被派往宁古塔。回去后,一家人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这也是导致女主被黑的原因之一。那么,这一处罚为何如此可怕?甚至在当时,还有这样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来到宁古塔,十条黄路不成问题。宁古塔是一个怎样的人间炼狱,让人甘愿去死,不愿去那个地方?。
宁古塔最早见于文献是万历三十八年《清太祖实录》:“巴图鲁儿奉命率军数千,至东海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明代最后一任兵部尚书张金燕,年被流放宁谷塔。他在《宁谷塔山水志》“宁谷台”一文中说:“宁谷塔以其所名,其山名台,塔似台声,或以山名。”。
自清顺治十年清政府设立宁古塔昂岗章京以来,距今已有多年。后在此设宁古塔将军,即吉林将军的前身。宁古塔属于边疆地区,是清政府在东北边疆地区统治的重要城市。当时这里环境很差,气候怪异,几乎什么都不长,更别提种粮了。生存环境如此可怕,确实是一块特别适合罪犯改造的“宝地”。
顺治十二年,陈嘉猷首次被派往宁古塔。之后,清政府开始频繁向宁古塔派遣重刑犯。其中,以丁又可案最为著名。
这起科举诈骗案发生在清顺治十四年,因事发地为顺天府,故又称顺天省试案。顺天府贿赂,诈骗在明末蔚然成风。进入清代后,几乎是半公开。这一年,许多高官的子女在地方考试中被选中,而许多没有被选中的人则很委屈。于是,他们纷纷吐槽。顺治帝发现此事后,勃然大怒。7名涉案官员被斩首,家人全部流放。
然而,即便顺治如此强硬,同年11月,又发生了江南乡试案,随后又爆发了河南乡试案。无一例外,所有涉案的主要官员都被判处死刑,家属被送往宁古塔。盛怒之下,顺治帝对这些人毫不留情。这一年,向宁古塔输送了近千人。由此可见,宁古塔是一个特殊的重刑犯流放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比死刑更可怕。
清初,大量受朝廷惩罚的官员和将领被派往宁古塔。特别是顺治至乾隆时期,数千人流亡于此,使宁古塔成为当时著名的流放地之一。因此,许多囚犯听说要被流放到这里,吓得自杀。宁古塔名字之凶猛可见一斑。而那些鼓足勇气上路的人,由于交通不便,沿途匪兽猖獗,许多人惨死,能活着到达宁固塔的也寥寥无几。
顺治年间,宁固塔所辖疆界十分宽广。盛京的东部和北部都在它的管辖范围内。只是设堂后,地盘才逐渐减少。如今,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县,是多年前清政府流放俘虏的宁古塔所在地。宁固塔终年冰封,很难说是人间。大多数流放到这里的人只能被冻死,筋疲力尽或被折磨致死。很少有人能平安归来,也很少有人能再次回到朝廷。
下一句发给宁古塔的往往是“穿甲人的奴隶”。那么,这一处罚意味着什么呢?
清代实行八旗制度。旗人平时犁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根据身份,这些齐丁分为“阿哈”,“铁甲人”和“齐丁”。装甲人是投降人,国籍不一定一样。它们是专门用来帮助清朝守卫边疆的。这是因为铠甲人世代生活在边疆。为了争取人心,稳定军心,清政府会将一些俘虏及其家属交给这些人。后来投降的人减少了,铠甲人的意思就扩大到士兵了。
因此,“以甲人为奴”的意义就是做这些守卫边疆的下级士兵的奴隶。因为装甲人地位低,不是好朋友,做他们的奴隶确实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作为奴隶,没有人权可言,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最终的结果无非是被欺负或折磨致死。所以,这样的处罚确实比直接的死刑更残酷。
事实上,做残忍的铠甲男的男奴,并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是女囚犯,她们成了盔甲男人的奴隶。她们一下子从娇生惯养的贵妇变成了贱民,甚至地位不如妓女。只要稍有美貌的女囚就会被铁甲人强行带走,但她们的丈夫或父母会反抗,最终结果是活活杀了。所以,对于官员家属来说,宁可死也不去宁古塔。
男性囚犯往往选择杀死他们可怜的妻子和女儿,以免面对真正的人间炼狱。所以,流放到宁古塔的人,直到来到宁古塔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后悔当初没死,恨活今天!
参考资料:
“清太祖实录·宁谷塔山水录·宁谷台·燕塘杂记·铠人解析”
这里是《素衣夜枭葬花吟》,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咱们后会有期。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雨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