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张家界2月1日讯(通讯员屈泽清张文波)“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改变贫困家庭命运、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
教育扶贫到了这个阶段,剩下的全是硬骨头。近5年,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始终坚持把教育扶贫纳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平均每年投入1.23亿元用于发展教育。有情感、有温度、有个性、有故事的多彩教育正在这片锦绣山水间幸福上演。
用情巧抓控辍保学,确保“一个都不少”
“送教上门?我女儿这个样子能接受教育?你来有什么用?”5年前的第一次见面,家住索溪峪街道双文村三组的毛兰芳(化名)的母亲就用三个问号把曹红英老师挡在了门外。
毛兰芳已经15岁了,是先天性脑瘫患者。家里为了给孩子治病费尽周折,欠债不少。
面对孩子家长不领情甚至有些反感的情况,曹红英和她的同事柳芳琼没有气馁。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到毛兰芳的父母亲慢慢地接受为止。之后,曹红英隔三岔五去毛兰芳家,与她一起看书、画画、讲故事、做康复训练,性格孤僻的毛兰芳逐渐开朗起来。
这是武陵源区控辍保学的一个生动缩影。作为教育扶贫的核心要素,各地的控辍保学模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武陵源区的特点则是“做得系统、保得彻底”。
为了保证不让一名学生失学辍学、掉队落伍,武陵源区严格实行以乡(街道)为主体、教育部门为主导、学校为抓手、部门为配合的控辍保学机制,逐层压实控辍保学责任,从制度保障上严格防范失学辍学现象。此外,逐村逐校对全区适龄儿童少年、全区建档立卡户子女和全区6—15周岁残疾儿童入学情况进行摸排,分别建立疑似辍学情况台账,做到全区各类学生入学情况清,底子明。
同时,建立“五帮一”劝返复学责任制,由一名乡(街道)干部、一名村(居)干部、一名扶贫干部、一名班主任和一名教师结对一名辍学儿童少年,实行责任包干,将控辍保学责任压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实行月通报制度,教育督导部门全程督促劝返复学工作,实行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全面推进全纳教育,对无条件进入特殊学校和无法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按行政区域分解到当地学校,要求学校安排教师按照每月2次的频次开展送教上门活动。每次服务严格做到教师、学生、计划、课时、教案“五落实”。目前,全区12名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都有专人负责对其开展送教上门工作。
在政策的强力保障和推动下,全区未出现一例失学辍学现象。
城乡校园“高颜值”,确保“应学尽学”
小青瓦、坡屋面、浅灰墙、转角楼、外挑檐的土家族传统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格外亮眼……学校虽小,却十分精致。
伴着琅琅的读书声,走进天子山小学。这是该区最为偏远的农村学校。小青瓦、坡屋面、浅灰墙、转角楼、外挑檐的土家族传统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格外亮眼……学校虽小,却十分精致。
这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只有82名学生就读。自年至今,投入资金万元提质改造,平均每生享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6.5万元。
一叶知秋。在武陵源,天子山小学的蜕变并非特例。5年来,全区投入.4万元,加快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保障了义务教育“应学尽学”。
离中心学校偏远的三家峪、鱼泉峪教学点有学生55人,教师8人,教学班级6个。“以前厕所是石棉瓦棚,年久失修,尤其是下雨天,外边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国家启动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经检测为D级危房,必须拆除重建。年开始建设,历经3年,完成了教学楼、厕所和室外附属工程建设,两所教学点投资万元。”
三家峪教学点负责人张远碧既是学校变化的参与者,更是见证者,他用“焕然一新”来形容现在的学校。
与校舍建设高标准相呼应的是,城乡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做到两个“一个样”:一是建设进度一个样。无论是中心学校、村小还是教学点都同步进行,一次性完成;二是建设标准一个样。
同时,全区各学校全部接入城域网,个教学班都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数据接收终端全部采用65寸液晶触摸一体机。
此外,武陵源区按照“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原则控制择校行为,按照“均衡编班、均衡配备教师”的方法有效遏制“择班”行为。坚持小一按45人、初一按50人标准班额编班,严格控制起始年级班额。严格学籍管理,禁止随意转学插班,防止人为造成大班额。通过综合施策,大班额化解工作成效显著:年—年,消除义务教育超大班额50个,大班额66个;年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全部消除;年成功化解大班额16个,全区大班额比例由年62.22%降至11.18%。年秋季,全区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化解。
教育是武陵源的一张靓丽名片。年、年和年连续三轮省级教育工作“两项督导”评估中,武陵源区均获得优秀单位,被认定为“教育强区县”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年,进入全省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名单。
“精准资助”全覆盖,确保“应助尽助”
不读书,怎么会找到好工作?与其进工厂,不如进学校,学门技术。学费不用担心,有相应资助政策……李海、孙泽远与驻村工作队员讲道理、举例子,不断地讲着读书的重要性。
年7月,烈日当空,酷暑难耐。武陵源区教育局副局长李海、主任督学孙泽远带领驻村工作队,像经常走动的亲戚一样,多次来到李金岩家。李金岩是武陵源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儿子在区外就读失学,控辍保学是户籍地政府部门的责任。
李金岩的儿子李海林(化名)由于成绩不理想,家庭贫困,想外出打工挣钱。读完初二后,铁了心要去打工挣钱,减轻家里的负担。
不读书,怎么会找到好工作?与其进工厂,不如进学校,学门技术。学费不用担心,有相应资助政策……李海、孙泽远与驻村工作队员讲道理、举例子,不断地讲着读书的重要性。
一番用心、用情的对话后,李海林的心结解了,决定继续读书,最终回到了永定中学读初三。
在教育扶贫中,武陵源区用心、用情,更用力,以“零差错”的精准资助救助,实现对每个贫困学生“应助尽助”。
每年分学期印制《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公告》和《教育扶贫政策明白卡》份,分别发放到全区每个扶贫干部、每个村组、每个农户、每个师生手中,做到教育资助政策家喻户晓,无缝隙覆盖。
同时,澄清本辖区学生底数,开展信息摸排,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建立起学前、小学、初中、普高、职高和高校学生分类动态台账,摸准本地学籍外地户籍、本地户籍省内学籍、本地户籍省外学籍建档立卡学生资助情况,并建立工作台账。对照“一单式”系统开展信息比对,完善资助工作数据库,为资助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近5年来,武陵源区资助困难学生人次,发放助学金万元,教育资助工作实现了“应助尽助、不漏一人”的目标。除国家助学以外,为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入学,武陵源区大力实施“阳光助学”地方资助政策,按照每生每期幼儿元、小学元、初中元、普高0元、本科2元的标准,对建档立卡户子女从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高到大学实施全过程、全覆盖资助。另外,还为特困生每学期补助元(其中普高特困0元)。
巩固乡村教师队伍,确保“留得住教得好”
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扎根农村,武陵源区教育教学质量在城乡整体上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局面。
今年42岁的向丽群,是武陵源区协合乡黄家坪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自8年在农村小学教书起,一干就是22年。
5年前,向丽群调入这所村级小学。同年,关心教育发展的她担任区政协委员。5年间,她提出了很多关于教育发展的议案。
针对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向丽群积极参与有关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调研视察,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呼吁加大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力度。建议在争取相对充足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同时,积极挖掘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潜力,最大限度发挥小规模学校的教育优势。
“在教育扶贫的推动下,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最重要的是,乡村教师的待遇显著提高,教师队伍的结构得到了优化,老师也肯留下来了。”向丽群感慨道。
“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教师。”武陵源区教育局局长唐丽说,农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不仅需要教学条件、工作环境的改善,更需要人文关怀。想教师所想,解教师所忧,以环境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事业留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让农村教育焕发勃勃生机。
武陵源区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补充上逐步建立起长效机制,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定向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和教师公开招聘计划。
同时,为了保证教师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武陵源区一直全力保障教师待遇。率先全市将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纳入财政预算,教师的“五险一金”、综治奖和年终奖金也一并纳入了财政预算,按政策落实了武陵山片区人才津贴和乡镇工作补贴等津补贴。按“四个一”标准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保证每个办公室一台空调,每个教师享有一个独立的办公空间、一台办公电脑,为每个农村教师配备一套周转房,并配齐了电器和家具。
武陵源区还大胆任用年轻教师,只要工作出色就委以重任,让他们有奔头。今年39岁的赵顺岗是武陵源二中的校长,而“走马上任”之前他只是学校的教务干事。工作踏实、年轻有为的他于年8月通过“公选”直接成了学校的校长。近5年,武陵源教育系统提拔任用学校中层及以上的领导干部中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达80%以上。
与此同时,武陵源区还在职称晋级、评优评先等多个方面向农村教师实行政策倾斜。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扎根农村,武陵源区教育教学质量在城乡整体上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