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张宏旭
天水作为老工业基地,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配套能力,创新资源集中、劳动力成本低、能源保障充足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近年来,通过转型升级、谋篇布局,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但传统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全国约为80%、全省为70%、天水市为81%),核心竞争力不强,附加值偏低,创新创业能力不强,改造升级内生动力不足等短板弱项依然突出。
一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市传统产业附加值低、链条短、配套能力弱、创新驱动活力不足的瓶颈制约愈加明显,本来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产业结构又加大了大循环竞争的风险和成本压力,部分产业面临市场和产能外流的困境。
二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有所弱化。增加值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8%,规模总量及占GDP比重等指标与西北重要工业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
三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方面土地、资金、人才等制约因素较为突出。天水城区随着三线企业的建设和快速发展,形成了城市中心,随着城镇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一批城区工业启动搬迁改造,作为主要承载平台的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土地资源紧张,部分企业搬迁改造面临选址困难,发展空间瓶颈问题凸显;融资方面,天水本土企业中仅有华天科技和众兴菌业在深交所上市,大部分企业融资渠道窄,改造提升受制于资金短缺的问题依然突出。人才方面,高层次人才缺乏,特别是行业领军、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三大类人才比较短缺,引进难、留不住问题较为突出,导致做大做强的内生动力不足,各类生产要素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为此建议:
一、借鉴“链长制”经验,加速产业体系优化
一是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产业发展路径,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深挖我市传统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梳理全市传统产业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链条,聚焦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多个环节,深入分析发展瓶颈和缺项短板,分门别类提出“强链、补链、固链”的方案,借鉴沿海发达地区“链长制”经验,将“链长制”的思路融入打造我市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电工电器、新型建材等重点产业集群的各个环节。每个传统产业由一名市领导担任链长,研究出台做优做强传统产业链的意见,形成“链长”与核心企业“链主”互动,优化产业间和企业间各类要素的动态组合,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二是发挥各个链长协调作用,既协调做好产业集群项目涉及的要素资源支持以及审批、手续办理,又协调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机遇,主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有重点、有侧重地开展点对点产业链精准对接,建立产业联盟、合作联盟,构造产业生态圈,加强产业链循环链合作,优化产业布局。三是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引进关联项目、骨干企业在我市布局,培育上下游配套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打造若干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发展新动能。
二、加快信息化赋能,助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各流程各环节的广泛应用和推广,积极发挥信息化的赋能作用,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对信息化基础较弱的企业,紧紧抓住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七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行“设计研发信息化、企业管理网络化、生产工具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商务运营电子化”等“五化”建设,夯实企业信息化基础。二是对具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企业,分行业、分步骤开展数字化改造普及、网络化升级示范和智能化制造提升,加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业态、新模式的融合应用,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如华天电子集团以信息化建设、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5G+智能制造为重点,开展的集成电路封测智慧园区建设,实现了汽车电子产品验证线从消费级到汽车级的突破,年被认定为甘肃省第一批智能工厂。二一三公司开展的智能接触器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有效提升了高端低压电器元件智能制造能力。长控公司的配电设备和母线槽研发制造等数字化体系建设,其中母线槽车间被认定为甘肃省第一批数字化车间。锻压公司围绕关键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建成超重型智能数控锻压设备及柔性自动生产线。海林公司通过对产线信息集成升级,实现轴承装配环节智能化管理,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三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关键装备、核心工业软件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生产模式,实现异地协同设计研发,异地协同制造,统筹异地产能利用和生产要素汇聚,实现异地柔性生产,形成创新创业引领发展的重要动能,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激发创新活力,发挥创新驱动作用
一是推进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机制,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和利益收益分配机制,让科研人员在技术研发上有技术路线的决定权和经费的使用权,最大限度地激发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二是坚持不懈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支持我市优势企业与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组建联盟,聚焦基础领域的瓶颈和短板,加大重点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通过共同投入、成果共享、风险分担的市场化机制,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三是升级和布局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取省上统筹,在集成电路、高端机床、输配电装备、新型建材、新材料等产业重点领域升级和布局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支持其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努力攻克“卡脖子”难题,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四是加大对各类创新平台资源的支持引导力度。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聚焦行业需求,打造共性技术平台,形成协同创新网络,支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引导支持各类创新平台开放共享,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资料图)
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提升产业承载能力。
工业用地趋紧成为制约企业出城入园和引大引强项目落地的重要因素,需要从“高效利用”和“扩区增容”上进行突破。一是提高仅有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建立包含土地在内的资源要素综合评价机制,把工业用地亩均产出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加大闲置低效土地清理力度,引导企业科学合理规划用地规模,完善奖励帮扶和淘汰退出的双重机制,实现资金、土地等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二是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完善产业承接平台建设,推动产业园区化、园区专业化,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秦州区对标省级园区指标要求,规划建设现代化、专业化的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区),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优化存量、拓展增量,盘活土地资源,加快“扩区增容”步伐,探索完善工业用地供给和工业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的衔接体系。各县区科学定位工业园区功能,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带动产业。
五、弘扬企业家精神,引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发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把弘扬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放到事关发展大局的高度给予部署,重要性可见一斑。作为要素资源中起决定支撑作用的人才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市传统企业在各类人才引进、培育、发展各个环节投入有限,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活力不足。要把培育和激发企业家精神、大力培育工匠精神放在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位置,把鼓励支持弘扬传承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政策措施进行细化,真正落到实处。建立发挥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的长效机制和政策环境,大力弘扬传承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推广其引领支撑企业发展的经验,形成可借鉴的发展路径,助推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宏旭市政协委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调研员
爱天水报道(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标题:《市政协专题协商议政发言专题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