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历史上,各种名人轶事数不胜数,他们不仅丰富了历史生活,而且对我们现代人也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比如,清乾隆朝有个直隶总督,乾隆皇帝十三次下旨,但他都拒不执行,正当乾隆想惩罚他时,却发现他果然不是一般人……他究竟是谁呢?他为何敢抗旨十三次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封建社会,皇帝是站在权力巅峰之人,他说的话叫“圣谕”,他传得令叫“圣旨”,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都莫敢不从。比如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宋高宗赵构连发了十二道金牌圣谕他就必须班师回朝,即便是面对着绝佳的战机也不得不放弃。类似的例子在历史还有很多,正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是也有一个例外。
在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当然也是“无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他也遇到了“倔驴”——方观承,也算是乾隆皇帝人生中的一次“滑铁卢”。据《清史稿》记载,乾隆皇帝曾下圣旨让方观承处死叛贼,但他却不把乾隆皇帝的圣旨当回事,总共拒绝了乾隆皇帝十三道圣旨,也就是十三次抗旨不尊,换做其他人脑袋都搬家十三次。
看到这里或许您也纳闷了,方观承究竟是谁呢?竟然敢抗旨十三次,难到他真的吃了熊心豹子胆?因为方观承的人生经历不一般,所以乾隆皇帝后来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才没有惩罚他,反而还给了他不少的嘉奖。
其实方观承的出生并不好,甚至可以用悲惨来形容。史料记载,方观承安徽桐城人,在当地也算是大户人家,其父亲是康熙朝的官员,位任内阁中书。公元年,清朝历史上著名文字狱“南山集案”爆发,一时间朝廷百官都战战兢兢,据统计涉案的官员多达百人,其中就有方观承的父亲方式济,以及其祖父方登峰。
于是方家自此猝然衰落,方观承的父亲和祖父也都被流至宁古塔,即今天黑龙江海林市古城村,在清朝算是一处“人间地狱”。当时方观承年纪尚幼,因此才免于流放,不过他生活也极其困难,若不是依靠当地寺庙僧人的救济,或许都难以活命。方观承从小就被苦难折磨,但是这也磨砺了他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品性。
方观承长大之后,他每年都要徒步往返于宁古塔,去看望他的父亲和祖父,并且他一路上还一边行走一边思考,看到各种民间社会问题和需要改善之处。后来方观承赴京城谋生,一开始以给人写字为生,因为他书法写得好得到平郡王福彭的赏识,于是又跟着平郡王出征准噶尔,他凯旋归来之后又被雍正皇帝看重了。
从此方观承便正式步入仕途,或许是家族遗传的原因,方观承在官场上一路顺风顺水,到乾隆二年就进入了军机处担任军机章京,算是打入了清朝皇帝权力集团的核心。后来,方观承又调任地方为官,从巡抚一直升到直隶总督,就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也就是在方观承担任直隶总督期间,他和乾隆皇帝产生了矛盾。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年),方观承治下的磁州发生了一起白莲教的叛乱,虽然叛乱很快被平定,但是闹出的动静却不小,就连远在京城的乾隆皇帝都动怒了。后来,方观承惩治了十名叛贼,其中有三人判处斩刑,有七人判处绞刑,不过乾隆皇帝却认为方观承惩治的力度不够,还要多杀一些人才能有威慑,但是方观承却没有多惩治一个人,即便后来乾隆皇帝13次下旨督促,方观承也抗旨不从,让乾隆皇帝很没面子。
正当乾隆皇帝想惩治方观承时,才听其他大臣说起了方观承的经历,以及他身为罪人之后的故事。于是乾隆皇帝又仔细思考,他发现方观承断案完全遵循了《大清律例》,既无枉杀,也无枉纵。因此,如果随便杀人就完全违背了律法的规定,所以乾隆皇帝冷静一想,觉得还是方观承做得对,最后也就没有再处罚他。
方观承秉公执法,因为他深知一个冤案给人带来的危害,不仅会毁掉一个家庭,甚至会毁掉一个人的子子孙孙,所以方观承即便是抗旨也不践踏法律。对此,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个底线。
参考资料:
《清史稿》作者:赵尔巽,出版社:中华书局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