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地方在古代是不毛之地,就像无人区一般,让人谈之色变,可如今这些流放之地一个个摇身一变,住上了人,还成为了众多游客争相赏玩的“香饽饽”。
那么,流放到底有什么可怕的,古代最著名的“四大流放之地”又是哪里呢?
宁古塔不是塔流放之刑在秦汉时期逐渐形成体制,南北朝时期成为了五刑之一,是和笞、杖、徒、死并列的重刑。
在当今人们观念中,流放不就是去偏远的地方生活嘛,根本没有一点难度。
但要是路途动辄几千里,还要求戴着手链脚铐,并要求徒步赶往呢,期间遇见刮风下雨也不能停歇,这难度堪比荒野求生。
要知道流放的路程可不是随便走的,可不像现在旅游一样,累了就歇歇欣赏一下沿途的美景,这种情况只能是官员贬谪。
流放路上可没有安逸只有折磨,死在途中的犯人比比皆是。
所以甄嬛知道自己的父亲被流放宁古塔后才会对皇帝充满恨意,有些青壮年尚且顶不住,别提年迈的老人了。
而甄远道被流放的宁古塔,也是古代四大流放地之一。
宁古塔并不是一座塔,也不是我们想象的将犯人关押到塔里,宁古塔是一个地名,是我国北部的边陲小镇,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
这里是清朝的老本营,满人入关后就把这里当成了流放犯人的地方,地处边疆,人烟稀少,是出了名的苦寒之地,零下几十度十分常见。
而且清朝正处于小冰川时期,温度只会更冷,撒水成冰都是小儿科,况且犯人还要做苦力,给“披甲人”为奴,不时还要受到责罚。
因此宁古塔是出了名的“魔鬼之地”,有去无回,很多犯人听到流放宁古塔,直接就被吓破了胆。
据记载,在顺治到乾隆统治时期,每年都要向宁古塔流放犯人,十几万犯人埋骨宁古塔,永远被冰封在了那片土地。
不过一些官员会受到优待,他们流放到宁古塔,反而带去了文化融合,稍微改善了宁古塔落后的情况,到了如今,宁古塔更是早已没有了荒凉的景象。
帝王流放之地房陵在古代,流放的远近按照所犯罪的大小,北周起将流放划分为5等,从皇城数起,里是一个槛,超过里之后,每里视为加一等。
随着朝代更迭,有些统治者稍微将流放简化一点,只剩下三等,一般为里、里、里。
房陵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不算边疆,地理位置还算优越,很多人想不到其也是一个流放之地。
不过在古代,房陵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夹在武当山和神农架之间,也是一个关押犯人的好地方。
不过这里距离中原不远,所以一般流放一些罪过不大的人,房陵也被称为“帝王流放之地”,秦朝时期赵王、唐朝燕王李忠、唐中宗李显都曾在房陵流放过。
这里山高谷深,很多人被囚禁在深山老林,终其一生不能回到故土,在这里大多数人基本都是心理上的折磨。
如果谁在朝中失了势,得罪了皇帝或者权臣,那对不住了,去房陵呆着去吧。
但现在房陵经过发展,早已变得山美水美,是一个不错的旅游胜地。
蛮荒之地岭南“东西南北中,发财在广东”现在的沿海省份十分发达,但在古代,可还是偏远的蛮荒之地。
一提起岭南,大部分人印象中都是山林密布,瘴气横行,根本不适合人生存,就连圣人都不愿意来此传道。
历史上的岭南,是中国南方五岭以南的地区,大体就是广西东部、广东东部以及湖南、江西的边界。
被流放到这里的犯人,毫无疑问是来受苦受难了,这个过程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心灵上的煎熬,双重打击之下,很多人还没到地方就崩溃了。
就算侥幸到达了岭南,很多人也因为气候的原因,没多久就会患上热病而死,不然就是在干苦力的途中被毒虫蜇咬,最后患上难以治愈的疟疾。
在唐宋两朝,岭南是著名的流放之地,而且专门流放一些犯错的官员,一方面惩罚他们,一方面让他们去发展、教化当地的人民,推动岭南地区的发展。
而随着历史发展,岭南地区也慢慢繁荣了起来,到了如今更是充满了无限生机,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成了人人向往的宝地。
最可怕的流放之地海南今天的海南岛风景优美,三亚和海口并称“双子星”,是很多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但在古代,海南岛也有可怕的一面,偏远、孤独是它的代名词,地理位置偏远到朝廷都不愿意管辖,称其为“越郡外境”。
秦朝征服此地时,官兵们也是吃尽了苦头,道路闭塞难行,气候闷热潮湿,沼泽之地还有很多毒蛇猛兽,让人吃尽了苦头。
而古代的崖州(三亚),更是统治者最喜欢的流放之地,这里四面环海,根本不用担心犯人逃跑,就好像一个天然的囚笼一般。
而且很多中原人根本就适应不了这样的环境,加上长途跋涉抵抗力下降,大多都患病而死。
有诗人曾言:“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可见崖州这个流放地在古人心中的“含金量”。
此外,这里还有很多土著,他们可不是善男信女,对于外来者敌意很大,很多犯人都面临被土著迫害的风险。
但海南也因祸得福,流放崖州后,绝大多数人已彻底失望,放弃了回故土,反而在这里出力建设,慢慢的,以前的流放之地,已经变成了如今的绿水青山。
结语虽然古代的流放之地,如今早已不见了当初残酷的模样,但不可否认,流放确实是一种很残酷的刑罚。
而且不止中国古代,很多国家都有流放这种惩罚,大英帝国喜欢将犯人流放到澳大利亚的沙漠中,俄罗斯则喜欢让犯人去西伯利亚挖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