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剧里,经常会看到罪犯流放宁古塔的场景。九五之尊的皇帝,动怒时常常会说出这样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某发配到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
那么,宁古塔究竟是个什么地方?为何清朝的罪犯,都是要流放到那里呢?
先说流放。流放是古人对犯罪之人惩处的安身之所。罪恶稍轻、或者皇帝赦免死罪之后,大多会选择流放。流放最早起源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在以后的每朝每代皆有继承和延续。宋明时期,对犯人惩处的流放更加频繁。除清朝外,当时大多是流放到南方等地。
清朝,为何要将罪犯流放到宁古塔
古代犯人犯错被流放,皇帝肯定选的都是苦寒之地。宋明时期,大多会发配流放到广州、广西一带。那时候广州不像如今这般繁华,而是不毛之地,瘴气严重,极不利于人类生存。
那么宁古塔,肯定也不是什么好地方。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清朝时期属于边远、边关地区,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
宁古塔,对于娇生惯养的朝中大臣和纨绔子弟来说,极难适应。所以在当时有知道被流放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的人来说,很多人宁可选择自杀,也不会去那鬼地方。
宁古塔,从名字上看像是一所塔庙。其实不然,是一个城市名而已。之所以叫“宁古塔”,是因为相传,清皇族的远祖兄弟有6个,都曾居住于此。且满语将远祖兄弟谓为“宁古”,个数的个为塔,所以有了“宁古塔”的说法。
清朝皇帝将罪犯流放到宁古塔,而不选择别的地方,其实有三层含义:
其一,宁古塔是边关苦难之地,犯人到了那里更容易自思、自悔,利于改造;
其二,宁古塔可以说是皇族的老家,犯人到此也会为老家“增砖添瓦”,常人不愿去的地方,让犯人们流放于此,可谓一举两得;
其三,即使有的犯人有图谋不轨的行为,也会被老家人发现并告知朝廷,起到监视的作用。不过这种情况极小。但凡能到此地的人,大多官员都被削去了职位。
清朝犯人流放宁古塔,为何是高明之举
清顺治十年()设置宁古塔,正值明清易代之际,大批受到朝廷刑罚的官员将领都被发配到宁古塔,特别是顺治至乾隆年间,成千上万的人被流放到东北。
根据《中国通史》、《清史稿》等史书记载,发遣到宁古塔的罪犯,除了平民百姓和旗人外,还有朝廷大臣。顺治十二年(年)吏科副给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因上疏称颂睿亲王多尔衮,并要求为多尔衮平反昭雪,并恢复爵号。皇上将此事交给大臣们密议,密议结果,判处二人死刑。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于朝廷,便下召免死,流放到宁古塔。
古代朝廷官员大多是有才华、学识之人。很多人被流放此地后其实并不甘寂寞,在习惯了宁古塔的环境后,很多有识之士开始改造此处环境,为宁古塔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其实这也是皇帝们所想看到的。所以,与皇上而言,是高明之举。
一、发展农业
清朝犯人被流放到宁古塔后,他们首先摒弃了东北原始的耕作方式,把内地的先进的耕种技术带到了这里,使粮食产量得以极大的提高,粮食品种也由原来的四、五种增加至十余种。
同时在土地开发商也有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至雍正初,宁古塔将军所辖可耕种的土地也达到了原来的十倍。明末兵部尚书张缙彦,更被当地人尊为“域外群尊五谷神”。
二、开展贸易
起初,宁古塔的商铺很少,基本上没有贸易。流放犯人杨越到此后,看到此处丰沃的自然资源,开设了皮毛人参互市贸易场所。仅一年时间,宁古塔就开设了30多家贸易货栈,人参、蘑菇、毛皮等都得到了交换、出卖,并很快吸引了盛京、吉林乌拉等地的客商。
史料《宁古塔纪略》中,对当时的贸易有着这样的描述,“货物客商络绎不绝,居然有华夏风景”。可以说,宁古塔的商业贸易是从流人开始的。
三、升级医疗
雍正年间,吕留良因文字狱惨遭屠戮,其族人12户口人被发配宁古塔,吕留良的孙子吕懿,也在发配之列,他擅长医术。当时宁古塔土著满人崇信萨满教,有病多采用一些土办法,吕懿去后,开始在本地行医,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
四、文化振兴
据记载,吴兆骞被发配宁古塔后,离开北京时他用牛车带了上万卷书。与他一起的流放者杨越,也是文化人。他两到此后,开设了“读书草堂”,对当地人进行文化教育。
因江南科场案而流放三年宁古塔的方拱乾写了近千首诗,几乎每日都要写一首诗。不仅有他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在谪居地的许多小事也被收入诗中,编成《何陋居集》,这是宁古塔最早的诗歌集。也是后人研究宁古塔的有力证据。
流放者吴兆骞在宁古塔谪居二十多年,不仅留下了很多诗作,讴歌了戍边将士们的塞外绝唱,更写有山川之美的《长白山赋》,书信集《归来草堂尺牍》,对后世文学大有影响。
明末尚书张缙彦在游历了宁古塔新旧两域周围的山川、村落、河流后,为之重新命名,甚至还为那些没有名字的河流大山起了名字,一起收录在他的《宁古塔山水记》中。
今天《宁古塔山水记》已经成为了解宁古塔山水必读的著作之一。它内涵博大,包含宽广,而且文词优美,笔法简练,是宁古塔乃至黑龙江最早的山水游记和散文集。
读者们,关于“宁古塔的文化和历史”,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