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胡兆量徽州专区经济地理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1#

导读:

本文摘自年《教学与研究》第二期,作者胡兆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徽州专区经济地理概况。

胡兆量教授,地理学家、地理学教育家,年考入清华大学地学系,年清华大学地学系撤销,调整到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大学毕业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专业,师从孙敬之先生学习经济地理,同年转为教师,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年调回北京大学,年至年调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担任处长,年底重新回到北京大学执教至今。

胡兆量为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经济地理学家,曾任中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商业地理学会理事长。经济地理是一门理论基础雄厚,且与国家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领域,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胡兆量不仅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发展与人才培养作出巨大贡献,而且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与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提出并解决了许多与国家建设相关的重要经济地理问题。

徽州专区经济地理调查报告

胡兆量

徽州专区位于安徽省南部,包括歙县、休宁、绩溪、旌德、太平、石埭、黟县、祁门、宁国九县及屯溪一市。全专区土地面积约一万三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约一百一十四万,是我国最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并且是上海、杭州一带重要的木材供应基地。

一、自然条件及其经济评价

徽州专区自然环境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山地多和气候温暖湿润。山地及丘陵占徽州专区总面积十分之九。*山山脉分布于本区西北部,天目山和率山分布于南部浙皖边境,都以东北、西南方向盘踞延展,其主峰皆在一千公尺以上。*山山脉大部由*山花岗岩及其他火成岩组成,主峰海拔很高,奇峰突起,坡度很大,风景秀丽,并有含矿物质丰富的温泉。距*山主峰较远之山脉海拔逐渐降低,经济上可利用的可能性亦随之增大。由花岗岩风华而成的土壤肥力较差,不甚宜于茶树的生长。西部及南部有古老的震旦纪变质岩层及页岩分布,侵蚀年代已久,风化后土壤酸度适中,矿物质较丰富,特别在西南祁门一带,海拔在二百至四百公尺之间,是徽州专区最宜于茶树、林木生长的地区。中部是以石灰岩为主的水成岩,形成陡峻的东北西南向山带及山间谷地。徽州通向芜湖、南京的大道、公路及计划中的铁路都利用这带纵贯东北、西南的山间谷地。石灰岩风化而成的土壤酸度较大,不宜于茶树的生长,徽州专区各山脉之间都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较大的有歙县、休宁一带的徽州盆地和宁国水阳江两侧的宁国盆地,面积都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极宜于耕作业的发展。虽然目前盆地约集中了徽州专区人口的半数,但其面积只及山区十分之一左右,因而要发展本区经济首先要注意山地的利用问题。

徽州专区属于暖温带气候,无霜期在三百天以上,一般每年降霜五至六次,末次重霜大部在清明茶叶萌芽以前,不致影响茶芽的生长。年平均降水量在一千五百公厘与一千七百公厘之间,春季茶在生长时期雨水最为丰富。本区降水以蒙蒙细雨为多,年降水日常在一百二十日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八十以上。四、五、六月茶叶生长盛季的湿度最高,平均在百分之八十七以上,早晨与夜间经常保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湿度,有雾日占五分之四,因此湿度的变化比较缓慢,温度日差较小。晓雾弥漫,春茶萌芽时饱受无雾露的滋润,茶芽可蕴养多量茶汁。晨雾由浓渐渐转薄,日照由弱渐渐增强,光合作用可以循序渐进,茶叶柔软,可以历久不变。本区因地势较高,日照时数较少,夏季温度较平原为低,不很炎热,也有利于茶叶的制造。

由于地形起伏,本区气候的垂直变化非常显著。高山区域气温降低,湿度加大,雨量增多,更宜于茶叶细薄,单位面积产量较少,质量较高。

本区常因锋面停滞过久而引起持久的暴雨,往往一天之内可降一百公厘以上,泾流顷刻泻入盆地,而盆地的出口都是狭窄的峡谷,一时宣泄不畅,引起水灾,房屋、庄稼都被冲毁,对人民生命也是很大的威胁。皖浙交界街口镇的最高洪水位常较正常水位高出十公尺。

红壤在本区分布最广,具有较高的酸度(最高可达1.6)。海拔较高地区以灰棕壤为主,肥力较大,但土层又嫌过薄;山坡、山麓以灰化红壤和幼年红壤为主土层较厚,而肥力较差。由于地形起伏,本区土壤排水情况良好。除个别酸度极高地区外,山区大部土壤宜于茶、桐等林木的生长。特别在本区西南一带(如占祁门县面积三分之二的祁门系),土层较深,表土有二至三公厘厚的腐植质层,直到二十公分以内,腐植质仍很丰富,心土松软;平均腐植质含量为百分之二点零四一,并含有氦百分之零点一三五六,能促进茎叶的生长,含磷百分之零点二零三五、碳酸百分之四点三三、酸化钾百分之零点一二三六,能促进茶香,是植茶最理想的土壤之一。盆地以冲积土为主,大部已辟为水稻田而成为水稻土。

钱塘江支流新安江是本区最大的水系。本区西南径流由閶江流入鄱阳湖,东北由青弋江、水阳江流入长江。由于地形崎岖和雨量充沛,本区河流具有下列特点:

一、本区各河流,虽位于上游,通航里程仍很长,成为本区与外区间交通的重要工具。各水系分流四方,再加上山体重叠,使得本区内部的经济联系比较松弛。

二、比降大、流速高,暗礁滩险层出,河身狭,弯曲多,各月间流量变化显著,这予本区航运带来很大的困难,特别在峡谷地带,障碍更多。

三、水力资源丰富,宜建水电站的坝址很多。今后本区丰富的水力资源的开发,不但可以保证本区工矿业发展的需要,而且可以支援附近的工业发达地区的需要。

广阔的山地,温暖湿润的气候,予本区林木的生长提供了极有利的自然条件。杉、松是本区林木的大宗,具有高度价值的经济林木也为数不少。林区野生动物活跃,野猪、野兔、山鼠等是上去农作物的自然灾害之一。本区先后发现的矿产有煤、铁、铜、锑、金、硫化铁、石棉、石墨、瓷土等,都未经过详细的地质勘探。根据开采的情况,估计本区瓷土、锑、煤、石墨等矿的储量是相当丰富的。宜制水泥、石灰的质地优良的石灰石分布很广。

二、历史发展特征

东晋南朝时代在淮北大批移民的影响下,本区经济获得了较迅速的发展,大片土地得到开发,以耕作业为主的封建庄园逐渐牢固起来。既粗放又落后的“火耕水耨”耕作法逐渐被深井细作所代替。唐宋各代海外贸易主要港口广州与内地联系的主要交通线有二:(1)越大庾岭由水路经赣江、鄱阳湖、长江至南京、扬州;(2)越大庾岭由陆路经浮梁、祁门、歙县到南京、扬州。徽州地区正处于南京通广州的陆上要道。这些情况促使适宜于徽州地区生长的茶叶生产逐渐发展起来。徽州的“*山毛峰”茶,祁门的“雨前高山”茶在千年以前即顺着陆道水道销遍全国,并在两广一带保持有传统性的市场。唐代最大的茶都浮梁所集散的茶叶有很大部分来自徽州。在丰富的森林及较发达的育蚕业基础上还发展了有全国意义的徽墨、宣纸、丝绸带等手工艺生产。

徽州专区水系、矿产资源及主要盆地分布图

由于人口众多,山多田少,陆上交通便利,茶叶大量供应外区,而粮食每每感到不足。各县外出经商的人数特别多。“徽帮”是我国封建时代最大的商业集团之一,全国流行有“无徽不成商”之谚。当时当铺中以休宁话为行话、钱庄中以黟县话为行话并不是偶然的。近百年来沿海江浙商业集团兴起后,“徽帮”势力相对地削弱了,但从事商业活动的传统至今仍影响着本区人民的生活。

徽州一带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时期战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在满清*队残酷屠杀下,徽州地区的经济、人口遭到了巨大损失。直到如今徽州的人口还只及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前夕的三分之一,其中旌德、祁门二县只及当时六分之一。劳动力缺乏成为战后百年中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茶叶的掠夺,刺激了徽州地区茶叶生产的增长。特别在一八七六年本区祁门一带改制红茶成功后,本区茶叶生产更加倍迅速地发展起来。在全国茶叶生产开始中落后的清朝末年,祁门红茶、屯溪绿茶都创输出的最高纪录,树立了世界声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我国茶叶生产开始全面衰落、出口锐减的情况下,本区由于位近上海,茶叶质量较高,尚能保持一定产量。原来分别由阊江及新安江绕道输出茶叶,需一周左右时间才能到达上海,一九三二年杭徽公路通车以后,改由公路输出,一天之内便能运抵上海,进一步刺激了本区茶叶生产的发展。一九三九年本区茶叶生产再创最高纪录,总产量达二十八万六千担,其中“祁红”产量达五万余担,占全国外销红茶的三分之一,“屯绿”产量达十万余担,占全国外销绿茶的三分之一,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外销茶区。茶叶生产逐渐成为徽州第一个专业化的生产部门,并把整个徽州经济卷入了充满危机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徽州地区人民遭到了帝国主义深重的剥削。由于其他山林生产未能得到发展,粮食生产不足,本区茶叶专业化带有片面发展的倾向。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与抗日战争初期,本区三分之一以上的山区先后在中国共产*领导下建立了革命根据地。经过长期残酷的革命斗争,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本区人民的觉悟,另一方面在国民*反动*府及其*队的摧残下(主要是在红*主力撤出皖南以后),人口大减,天地荒芜,茶、林等山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而目前这些山区具有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得较快、劳动力较缺乏、荒芜的田地林园较多等特点。

抗日战争时期本区一直没有沦陷。由于沿海商港的沦陷,原有商业路线的破坏,本区各城市都出现了畸形的繁荣。但由于茶叶外销困难,国民*反动*府的垄断,茶叶、蚕丝等特产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很多农民被迫废茶园为旱地,伐桑桐作柴薪。至解放初期全区茶叶产量降至五万担,只及抗战前五分之一,养蚕业几乎完全停顿。

三、居民

目前徽州专区居民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人口较稀少,密度较低下。徽州专区人口的平均密度(一平方公里)仅八十四人,比安徽省其他专区的平均人口密度低三分之二左右,其中石埭县每平方公里仅三十六人,是安徽省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一县。山间盆地集中了本区很大一部分人口,徽州盆地的人口密度可达每平方公里七百五十人左右,因而山地人口非常稀疏,常在每平方公里十人以下。

徽州专区人口分布图

血吸虫病是长期反动统治给本区人民带来的灾难之一,流行面积达全区三分之一,尤其以植稻普遍、静水面积较广的宁国、徽州二盆地最为严重。病区人口日见减少,房屋倒塌,田地荒芜,形成一片凄凉的景象。解放后已展开了巨大的卫生工作,阻止了血吸虫病的蔓延。由于患血吸虫病者以中年劳动男子为多,加上本区还有一定人口外出经商,因此歙、黟、绩三县女子多于男子,其中以歙县十三区女人比男人多五分之一最为悬殊。这些情况使得本区因人口稀少而引起的劳动力缺乏的现象更加严重起来。

自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以后,每年都有大量的劳动力流入本区。皖北安庆专区及巢湖流域是本区移民的主要来源。鄂东及赣北的移民主要在西部各县落户,浙江温州专区的移民大部在歙县、休宁一带定居。目前边缘各县外区移入人口已占二分之一以上,北方语言已占优势。虽然除了巢湖流域以外,各地移入的居民都熟悉茶林生产,但由于春茶采期与种稻相冲突,因而茶季劳动力供应仍旧非常紧张,每年都自安庆专区,江西乐平、铅山、鄱阳一带,浙江开化一带移入大批季节性的劳动力,采完头茶后,再纷纷回原籍种稻。解放前,由于封建地主的挑拨,主客籍之间的纠纷成为本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长期性的移民现象已经减少,主客籍之间的纠纷亦已根本解决。大张旗鼓宣传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后,本区出外经商的人数已经锐减。但季节性劳动力流动现象还大量存在。要进一步发展本区经济,必须妥善地解决本区劳动力缺乏的问题。

农业人口占全区人口百分之八十九。本区农民具有丰富的经营山林的经验,对茶树栽培、更新、加工、对桐、松、杉林木的培育特别熟悉。为农业人口服务的手工业人口及商业人口次之。全区大小城镇都具有商业及手工业城市性质,一方面转运附近的农产品,一方面向农村供应日用百货、农具、肥料。这些都是本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反映。

祠堂如故,此实吾村之玷,所当革除者也。

五、生活

农业

从人口的职业分配、城乡人口的比例、输出商品构成等方面都明显地反映出农业在徽州专区经济中的极端重要性。在地形差异巨大及以山地为主等条件的影响下,徽州专区农业可明显地分为两种类型:

(1)建立在广大山地基础上以茶叶、木材为主的山区农林业;

(2)以植稻为主的山间盆地耕作业。

茶叶生产是徽州专区山区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也是徽州专区最早形成的专业化生产部门。这里的茶叶以质高量多而著称于全国,并大量供销国外市场。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发放茶贷,增设国营收购站,合理提高茶价,至一九五二年徽州专区茶园面积已恢复至二十四万亩,茶叶产量也恢复至十五万担,占全国茶叶产量十分之一,占安徽茶叶产量二分之一。由于机器精制茶厂相继成立,外销茶由手工复制过渡到机器复制,不但减低了折耗与夹杂,划一了成品,而且使茶梗、茶朴等副产品得到了充分利用,减低了成本,进一步巩固了本区的茶叶生产。

徽州专区茶叶以歙县、休宁、祁门等西南三县产量最多,占全徽州专区七分之六,其中歙县占全专区二分之一。根据茶类的不同,大致可将茶叶产地分为三区:

一、外销祁红区:包括*山以西祁门、黟县、石埭二县大部,其中又以祁门县西南乡最多。祁门南乡也产少量公供边销的老青茶,供内销苏浙及华北的烘青。

二、外销屯绿区:包括*山以南歙县、休宁、绩溪大部,以及黟歙南部和祁门东北部。歙县南部也产少量内销山东一带的大方绿茶。

三、内销绿茶区:*山附近及*山以北太平、旌德、宁国、歙县*山源一带是内销绿茶区,称烘青,销苏浙、华北。歙县城关区琳村一带产珠兰花,大阜区产白菊花。本区部分绿茶可就地加窖制成花茶,部分运至苏州一带加窖玳玳花、玳玳花或运至福州加窖茉莉花制成花茶。解放后为扩大外销,在宁国一带试制外销红茶及外销绿茶。

徽州专区茶叶生产还有很大的潜在力量。目前本区茶叶产量只及解放前最高产量半数左右。由于施肥少、间种杂粮、不进行修枝、顺坡而栽、很少采摘秋茶等原因,本区茶叶单位面积产量在五十斤一下。若能改进耕作技术,增辟梯地,采摘秋茶,本区的单位面积产量是可以迅速提高的。目前低丘地区茶园较少。低丘地区栽茶的气候条件虽不如高山,但管理方便,易修梯地,冲刷较轻,若能提高技术也能得到高质茶叶,并可避免高山茶园面积小和不便大规模经营等缺点。今后可选择广阔的低丘开辟茶园。目前本区茶叶初制都由茶农经营,由于经济上的限制,茶农常用日晒等方法代替炉烘,影响茶叶的质量与产量。这也是进一步发展本区茶叶生产应该注意的问题。

解放前徽州专区杉、松等木材受到帝国主义廉价洋松倾销排挤,产量不大,只供杭嘉湖一带消费。解放后帝国主义已无法倾销,福建木材外运又比较不便,本区木材便大量供应上海一带。木材在本区收入中已可与茶叶并驾齐驱,成为本区新兴的专业部门,祁门一带大青杠树制成木炭后质量特别高,大量供应景德镇瓷窑的需要。

伐木业经过解放后的迅速发展,目前徽州专区交通方便地区的木材采伐量已经超过了木材生长量,交通困难、开采不易的地区还有大批林木没有开采。本区宜林地面积占总面积五分之二,等于现有林地面积二倍,解放后本区造林业虽然已获得了很大的进展,但造林及封山育林面积不宜林地十分之一因而要进一步发展本区的伐木业,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同时要大力造林护林和封山育林,本区伐木业开辟更为广阔的木源。本区大部山地主权都分属于农民,为此必须妥善地解决林权问题,本区林木生长速度较快,二十年后便能成材,居民大部有造林习惯,是发展本区林业的有利条件。

为了增产粮食,缩短生产周期,徽州专区人民在长期生产过程中成一种山地轮作的习惯。杉林长成后用片伐方式全部砍掉,山种玉米。二年后土壤肥力大减,不能种玉米时点桐,桐中再点杉。三年后伐桐待杉成林。这种轮作方式会增加土壤的冲刷现象,影响幼杉的成长速度,在目前国家需要大量木材、杉价提高、粮食供应已有保证的时候,已成为落后的经营方式。今后应该在坡度较大的地区,禁止烧山开荒,逐渐改片伐为轮伐。

徽州专区经济林木及水果的种植繁多。桐、柏、油茶等发布普遍,产量尚。背部产少量供宣纸的檀皮。中部产少量供纸的皮棉。皮、杜仲、木荷、五倍子、松香等经济林木还没有利用。水果生产比经济林木更为落后,除歙县许村附近的雪梨外,生产规模都不大。本区人民目前还缺乏栽种水果的习惯。歙县在推广生产方面起着重大的宣传与技术指导作用。

徽州专区许多副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方面与山区市场有密切联系。烧煤、放筏、竹木器等都以山区生产为基础。歙县著名的徽墨及徽州蜜枣也是本区林产品松烟及青枣的加工品。

山区生产是徽州专区人民经济收入的重要部分。山区产品是本区贸易的大宗,在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本区经济商品性强,贸易额大,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等特点,也都与山区生产有直接关系。正因为山区生产在本区经济中占有极端重要的地位,是本区经济的核心,所以也是本区经济进一步专业化的方向。

徽州专区经济图

但是徽州专区山区生产具有下列特点:

一、产品多样性,其中以茶叶、杉木为主;

二、经营时期较长;

三、生产过程较复杂,需要较复杂而多样的劳动;

四、产品大部出售,商品性较大;

五、自然灾害较少,收入较有保证;

六、收获季节较长,可以解决农村青*不接时期的困难,使农村经济经常处在活跃状态。

这些特征说明山区市场具有较强列的社会性,需要良好的社会条件。

针对山区生产的特点,应大力发展山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解决山区生产长期性、社会性与小农经济落后性、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大力发展新式茶园,栽植用材林,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地发展其他特产;提高经营技术;加强信贷、贸易等经济工作。

粮食生产是徽州专区主要的耕作业。粮食作物占全专区播种面积五分之四以上,其中水稻有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三分之二,占粮食宗产量五分之四,杂粮中以玉米为主。经济作物很不发达,若将油料作物除外,其他各项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之和还不及总播种面积百分之一,除石埭、太平一带棉花有较多的种植外,都不足自给。

徽州专区耕作业的经营比较粗放,水田一般只耕耙二次,农具比较古旧,良好化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由于劳动力缺乏、施肥不足、灌溉不便,很多稻田冬季储水以备春耕,因而本区复种指数很低,只有百分之一百三十。

本区的平均雨量充足以供水稻生长所需,但是雨量的月变化率较大,特别在水稻需水的夏季,常因连旬不雨引起严重的旱灾。本区人民为了战胜旱灾,在山坞谷地修建了许多水塘,在平原修建了许多小型渠道。解放后在人民*府领导下恢复了大批荒塘、沟渠,受益水田达全区水田五分之四。

经过人民*府的大力领导,一九五二年本区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连三百五十斤,超过抗战前平均产量一百斤左右,从而改变了本区长期依赖外粮的情况,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以前,本区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会普遍超过六百斤,旌德、太平、祁门等县不少荒地、荒塘还没有完全恢复,目前本区农业户的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都超过了八百斤,因而本区以粮食为主的耕作业还有极大的潜在力量。为了保证以茶、杉为主的山区生产的发展,必须改善耕作技术、发展灌溉事业以配合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迅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此外,还应选择条件较好地区推广小麦、油菜等冬季作物,扩大播种面积。

工业及手工业

为了提高本区茶叶的产量,割一成品,装箱后直接输出,解放后在歙县渔梁镇、屯溪、祁门、祁门县口村建立四座茶厂。屯、歙二厂以加工外销绿茶为主。自一九五零年建厂以来,生产效率有显著提高,目前已能担负本区全部外销茶叶的加工任务。茶叶加工有明显的季节性,茶季过去后制茶工人纷纷回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这也加强了制茶工业与本区农业的联系。

本区矿产资源虽然丰富,目前开采的只有瓷土及石灰石二项。瓷土产于祁门县东横路头村一带,质量极高,是景德镇瓷业中最好的原料。人力运输及手工开采使得产量不能迅速提高。若能建立小型水利发电站,进行机械化开采,改善交通,那么本区瓷土不但能充分保证景德镇的需要,而且能应供应东北一带,成为有全国意义的瓷土。本区手工石灰窑分布比较普遍,产品除供建筑业外,还大量供应农业以减轻天地的酸度。此外,宁国灰山的煤,休宁里*村的锑,绩溪高峰山的金,都会被开采过。

贸易及城市

航运在徽州专区运输中占重要地位。新安江自堨、岩寺、渔亭、上溪口等地起可通行小型木船,自屯溪及歙县渔梁镇一下可通行中型木船。青弋江自石埭以下,水阳江自河沥溪以下,阊江自祁门以下都可通航。由于地形崎岖及水位变化迅速地影响,航行速度较慢,事故较多。自伐木业发展、木材浮运量迅速增长以后,航运在本区货运中的地位便迅速超过公路而成为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新安江占全专区木材流放量五分之四,是本专区最重要的航道。

本区的公路运输也很发达,共有杭(州)徽(歙县)、芜(湖)屯(溪)、屯(溪)青(阳)、屯(溪)浮(梁)、屯(溪)旌(德)五条公路,而且大部路面坚固,晴雨通车,具有较大的运载能力。本区公路线分布的特点是与航道平行,与航道有明显的分工,担负着客运及价值较高的茶叶、日用百货、布匹的运输任务。杭徽路无论在客运及货运方面都较其各线繁忙,茶季回程空车较多,冬季离境空车较多。由于行*上的联系,芜屯路客运任务比货运更为繁忙。

无论在水路或陆路运输方面,徽州专区与杭州的联系都较方便。因此,徽州专区在经济上与徽州的关系比芜湖的关系更为密切,大部茶叶、木材等都经过徽州运往上海,大部日用百货都经过杭州输入,抗战前宁赣铁路(南京至贵溪)曾通车至休宁,虽已遭国民*及日寇的破坏,大部路基还很完整,是本区修建铁路的有利条件。

本区区内贸易最显著的特点是盆地供应山区粮食、油料,以保证山区产品的输出;山区也供应盆地柴、木材等山货,以满足盆地人民的需要。

屯溪市是本地运输及贸易的中心,位于率水与休宁溪的交会处。它是随着本区茶叶生产的发展与茶叶贸易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太平天国革命发展。因为徽州一带外销绿茶都经过屯溪专运,其中有五分之二的绿茶中在屯溪精制,因而本区所产的绿茶都称为“屯绿”。因为茶叶经常占屯溪输出货物总额四分之三以上,屯溪就有“茶镇”的称号。皖南公路网形成后,屯溪在本区经济中的地区更加重要了。由于工业及手工业都不很发达,唯一现代化的茶市,是一个商业城市。茶、木材及其他山货是运出的大宗,日用百货是运入的大宗。屯溪不但在徽州专区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领导地位,并且是徽州专区*治生活的核心,徽州专署驻在屯溪。由于屯溪在徽州专区经济上及*治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虽然目前只有四万五千居民,但已成为安徽省六个省辖市之一。

五、区域差异

各地在经济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本区工业还很薄弱,这些差异主要反映在农业方面。

一、山间盆地水稻区:徽州、宁国等山间盆地以水稻为主要产品,是徽州专区的粮食基地。由于大部分地区已开为稻田,交通便利,徽州专区主要城镇都集中在本区,因为本区居民密度较高。

二、西部茶叶木材水稻区:太平、石埭、黟县、祁门等县是徽州专区杉松等木材及红茶的重要产地。因为这只有在狭窄的山坞谷地种植少量的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很低,山区生产又比较发达,因而除太平、石埭县外都感到粮食不足。

三、南部茶叶木材旱作区:歙县南部是徽州专区劳动力最充裕的地区,茶、木材的产量非常丰富,耕作业也很发达。因为可垦为水田的面积非常有限、旱作普遍,很多髙达七百至八百公尺的山地、三十度到四十度的坡地也都垦为旱地,远看耕地如棋格鱼网与山峰同入云霄,颇为壮丽,俗称之为“挂画地”。这里也是徽州专区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但由于人口众多,本区粮食仍感不足。

四、东部木材水稻区:本区包括宁国及绩溪之大部。茶叶在本区生产中的比重不大,木材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粮食作物仍种在山坞谷地的少量水稻为主。

五、北部水稻蚕区:旌德及绩溪北部山地虽广,但由于田多人少,农民都种植水稻,山地的利用率很低,旱作的比重很小。这里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较低,但播种面积极大,粮食还有剩余,约有五分之二可以输出。因为粮产有余,山区杂草茂盛,猪与牛的饲养业都很发达,并有较大的商品意义。这里原来是大量出产蚕丝的地区。过长期战争的摧残,所剩桑园只及千亩。解放后丝价提高,销路畅通,农民迫切要求发展桑蚕生产。一九五四年养蚕户已占本区人口三分之一。在*府大力贷款、供应桑苗后展开了大规模的植桑运动,为今后桑蚕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无意中侵犯了相关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等的知识产权,请提交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联系本平台删除,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以上声明内容的最终解释权归本公众平台所有。

特别鸣谢:*山市徽吉商贸有限公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