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清朝流放犯人的地方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需要做手术吗 https://m.39.net/pf/a_6756335.html

层出不穷的清宫剧让观众很熟悉一种刑罚:“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

观众自然能够感知到这种刑罚的残酷性,但是到底有多残酷,估计很少人有清晰的概念。

可以说,流放宁古塔就是一种慢性“死刑”。朝廷给了犯人一丝活着的希望,但是似乎又用一种嘲弄的眼光瞧着:“在如此残酷的生存条件下,我看你能活多久?”

清代的宁古塔位于如今黑龙江海林市和宁安市。有两个地方,是因为宁古塔的地址曾经变更过,有新城和旧城之分,两者距离25公里。

清代的刑罚有五等,分别是笞、杖、徒、流、死。流放仅次于死刑,但其残酷程度和犯人家族的折磨程度,流放远大于死刑。

从北京城出发一路北上,过山海关、渡辽河,翻越长白山和松花江,一直走上多公里,方能到达山海关。这里曾经是女真人的活动区域,因此清朝问鼎中原后,这里就成为重要的流放地。

清朝的法律规定,流放判决下达后的一个月内,犯人就必须出发前往流放地。在流放途中,犯人及其受到牵连的家属要经历重重生死难关。

第一是体力。

清朝法律规定,流放里以外的地方,犯人必须在两个月内到达,这就要求犯人必须每天步行50公里。在今天看来,五十公里的距离并不远。在通勤时间长的城市,50公里有可能只是单程通勤距离。但是在全靠脚走的时代,在极度苦寒的情况下,身着单衣步行50公里,本身就是一趟送命的旅程。

对于男人还好一些。那些无辜受到牵连的女眷,如果裹了小脚,是没有办法长期行走在荒无人烟崎岖不平的路上。要知道这些人平时在家里走上三三五百米,都得有丫鬟扶着。她们可能出发数天后,就会成为路边的孤魂野鬼。

其次是饥饿。

清朝的法律规定,流放犯人在流放路上的饮食由政府提供,标准参考是在押犯人,每人每天8两。在没有任何克扣的情况下,这样的饮食标准也只是保证犯人不被饿死而已。因此,如果没有家人提前打点押送人员,犯人的饮食完全得不到保障。

第三是刑具的限制。

被流放者在途中必须一致戴着刑具。如果是普通的镣铐,已经算轻松了。假如一直带着枷锁,那就生不如死了。枷锁的重量不轻,连续几十天戴在脖子上,不死也伤。一旦碰到下雨,枷锁就会因为水分变得更加沉重。带着枷锁后,人的平衡感会减弱,倘若行走在陡坡悬崖和密林山径,失足跌落的风险就会成倍增加。

第四是针对女性的。那些受到父亲、丈夫或者儿子牵累必须流放的女性,还会面临一种屈辱,那就是途中受到押送者的骚扰和侵犯。

在死神重重设卡的流放路上,一场押送,死亡率高达60%。

流放途中活下来的幸运儿,历经重重生死到达流放地后,才会意识到这仅仅是苦难人生的开始。

流放到宁古塔的人,有两种去向,一种是为披甲人为奴,二是当差。

披甲人是宁古塔本地的将士,一般负责守卫边疆。给披甲人为奴很惨,人生没有自由也就算了,生命安全完全得不到保证。主人一旦决定重新发卖这些奴隶,其市场价格还不如一头牛或一匹马。他们生下的孩子,也必须世世代代为奴,而且一生不允许赎身。因此即使亲友有心搭救,也毫无办法。

被发放去当差的人,处境比为奴要好一些。清朝在宁古塔设立了不少隶属于官府的庄子。宁古塔当地人烟稀少,这些流放的犯人是极为重要的劳动力补充。因此当差的人除了劳动量大,食物和安全要更有保证一些。官府对他们的要求就是每逢初一和十五到当地衙门报到即可,其余时间只要完成劳动。

一般来说,活着走到宁古塔的人中,给披甲人为奴的比例较少,大部分是当差。后者经过亲友营救或者遇到皇帝大赦天下能够回到故乡的可能性要更高。

除了恶劣的生存环境,想要活着回到内地的人还需要克服三个难关。

一是当地的气候。

清朝初期卷入顺治十四年科场案而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清朝诗人吴兆骞,在家书中就描述到宁古塔那漫长的冬天总是带来让人忍不住发疯的苦寒:

自春初至三月终,日夜大风,如雷鸣电激,尘埃蔽天,咫尺皆迷。七月中,有白鹅飞下,便不能复飞起。不数日即有浓霜。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尽冻。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坚冰,虽白日照灼不消。初至者必三袭裘,久居即重裘御寒也。至三月终,冻始解,草木尚未萌芽。

很多流放到宁古塔的人原本都是生活在气候相对温和的南方。能不能适应当地恶劣的气候,对于他们来说是能不能跨越生死两界的关键。

其次是内心的恐惧。

传统文化中落叶归根的情节非常浓厚。过去前往西方闯荡的中国人无论如何都要做到魂归故里,这导致西方人很少在当地见到中国的墓地。于是,西方人产生了一种误解,生活在他们周围的中国人,是神秘的“东方不死人”。

为此,两位意大利作者还专门出了一本书,就叫做《不死的中国人》,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永远不死?”

对于过去的流放者来说,这个问题也是他们活在宁古塔时内心永存的枷锁。那些家世显赫根基还在的人,在家人亲友的运作下尚有返回的可能性。比如和吴兆骞一起流放到宁古塔的方拱乾,就在亲友的运作下,取得朝廷许可,通过捐赠财物修筑城楼的方式减轻处罚,在流放三年后得以返回京城。

但吴兆骞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最后是内心巨大的落差。

清朝流放东北的犯人中,有很多是出生显赫的人。这其中不乏到现在为止大家都熟悉的人。比如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及其家属,金圣叹的亲属,吕留良的后人等。这些人在被流放之前,都过着优渥的生活。沦落到宁古塔之后,如何处理生活环境的巨大落差,也时时刻刻考验着他们内心的力量。

种种惨况,让有清一代,“宁古塔”演变成为不详的同义词。这背后的残酷性就在于,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中,大权在握的人,轻描淡写的寥寥数笔,就让无数无辜百姓陷入生命的绝境。让他们悲惨命运更甚的则是,后世子孙亦将因此陷入贫贱而无望的人生中,难得救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