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专注治疗白癜风 http://www.zherpaint.com/前文说到了,好的愤怒既能保护你自己的空间,也能促进关系朝向建设性的方向发展,而坏的愤怒常常只能带来破坏。
能坦然表达愤怒的人,会很快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使得沟通变得很高效,而压抑愤怒的人会让沟通变得复杂低效。
学习直接而合理地表达愤怒,而且是对引起愤怒的人表达,这是一件非常有张力的事情,越是能做到这一点,就越会拥有更好的关系。
让恐惧流动
前文讲了,让悲伤与愤怒这两种情绪的流动,这部分来讲讲,其他情绪的流动。
恐惧,是极为根本的负面情绪,可以说,恐惧决定着我们自我的边界。我们常说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进入到更大的世界中,而舒适区域的边界,总是由恐惧所形成。
不过你需要认识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我们最恐惧的东西多是在童年,甚至在童年早期是形成的。
那个时候,我们拥有的外部资源和内在力量都比较匮乏,随着逐渐长大,特别是成年后,一个人所拥有的外在资源和内在力量就多了很多,这个时候常常就可以去面对生命早期所恐惧的东西了。
武老师举了个例子,有一位女士,每当夜幕降临时,她会把家里所有的门窗锁上,并一遍遍地检查,生怕没有锁好。
即便如此,她也不能安心,她还会把家里所有的灯全打开,然后自己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
看什么节目不重要,但一定要把声音调到很大。她经常就这样一直看电视到天亮,而天一亮,恐惧也随之消失,然后才在疲惫中睡去。
她有一个5岁的儿子,但儿子一点都不能给她带来安全感。有时,为了晚上睡一觉,她会求朋友来陪他,朋友一定得是成年人,那样她才能睡着。
朋友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在她家的任何一个地方待着,她就能在卧室安然入睡。不管她睡得多好,只要朋友一离开她家,她一定会在短时间内醒来。
他们在咨询中探讨,发现她对黑夜的恐惧达到了这种地步,是因为她曾经遭受过严重创伤。
她在4岁时,一个漆黑的夜里,亲生父母把她送人。
那一天她傍晚时睡着了,等一觉醒来发现已不在家里,而是在一条小船上,身边是一对陌生的阿伯和阿婆,他们说,他们现在是她的爸爸妈妈了。
她的亲生父母不要她了。这是非常惨痛的创伤,给她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伤痕。现在,这位女士之所以再一次如此怕黑,是因为她第二次被重要的亲人“抛弃”,她的丈夫刚和她离婚。
第一次,她是在黑夜中被抛弃,这容易给她留下这样的幻想:如果我当时没有睡着,或许我就不会被爸妈抛弃了。
这种心理,带到现在,就好像她的潜意识在说:不能在晚上睡觉,如果这次不睡着,她就可以避免第二次被重要的亲人抛弃了。这就是心理上玩的“刻舟求剑”的游戏。
面对极端的恐惧,我们容易想到的是防御恐惧。这位女士正是如此,她一遍遍地检查门窗有没有锁紧、打开所有的灯、把电视调得很响、找成年人陪,都是为了不想体验到恐惧。
但武老师认为在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是要她去聆听恐惧,发现恐惧所传递的信息。假若她彻底明白,自己的恐惧是来自4岁时被父母抛弃的经历,那么这种恐惧或许就可以逐渐地化解了。
不过这么惨痛的创伤,是独自一人不能承受与化解的,她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
这也是成年人所拥有的力量之一,你有了金钱,你有了人脉,你有了生命的自主权,然后去可以去寻找各种能帮助到自己的资源。
恐惧,常常是在揭示着生命的真谛,你越是恐惧的地方,可能越是藏着极为重要的生命真相。
让内疚流动
比起悲伤、愤怒和恐惧来,还有还有一种情绪是人类更不愿意接受的,那就是内疚。
因为当处于悲伤、愤怒和恐惧中时,你很容易体验到自己的弱小,而当处于内疚中时,你会产生“我不好”这种感觉。
为了避免“我不好”的这种感觉,很多人更愿意过分地去追求清白感,我们常常会听到人们说这样的话:“我已经仁至义尽了、我问心无愧、我良心上没有一点不安”等等。
但是,一份和谐的关系,必然会有丰富的付出与接受,你给予我物质和精神的爱,我接受;我给予你物质和精神的爱,你也欣然接受,然后回予我更多。
如果这个付出和接受的循环被破坏,关系也随即会向坏的方向发展。
并且,与想象不同,付出和接受的循环被破坏,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不愿意给予,而是因为不愿意接受。
这是因为接受会带来内疚。对此,德国治疗师海林哥描绘说:“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
如果只付出不接受,一个人就会有一种清白感,会觉得自己在这个关系中绝对问心无愧。这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的人,会觉得自己在关系中永远正确。
那么相应的,关系的另一方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会频频感到内疚,即便不明白付出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付出,也会经常觉得问心有愧,最终一定会产生逃离的冲动。
一旦对方真做出了逃离的举动,那个一直认为自己清白无辜的付出者,就会觉得受到了莫大伤害,并且会激烈地指责逃离者的背叛举动,但实际上,付出者才是关系破坏关系的始作俑者。
武老师在做心理咨询和日常生活中,见过很多这样的故事:
夫妻两口子中,一个人很好,另一个人众所周知的坏,可这个被大家说为坏的人,却坚定地提出了离婚,而那个很好的人拒绝离婚,各种闹,各种不舍。
这是因为在这样的关系中,那个“好人”过度的追求清白感,而“坏人”则越来越不喜欢这种感觉,但他们常常难以说清楚,这到底是为什么。
武老师的一位咨询师朋友于东辉讲过这样一个案例。“坏人”丈夫说,之所以离婚的原因是:
“可能是你太好了,对我太好,对我家人也太好,什么都好……我说不好,但就是对这一点不舒服。”
“好人”妻子听了更加委屈,激动地说:“我太好了,难道也是一种罪过吗?”
接着“好人”妻子对咨询师于东辉说:“对这个家,我尽力了,要真走到离婚这一步,我也问心无愧。”
咨询师立即问她:“在和其他人的重要关系中,你也问心无愧吗?”
她说:“是,我对所有人都尽力做到最好。”
咨询师再次问她:“你对人很好,他对人一般,那么是你的朋友多,还是他的朋友多?”
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的的确确,这位“好人”妻子的朋友远不如“坏人”丈夫多。
一个人不管多么付出,仍然会不可避免地伤害另一方,总会产生或轻或重的内疚,所谓的“好人”常常拒绝这份内疚的流动,于是非常努力地去做一个“完美的付出者”,那样就可以问心无愧了。
只不过,这份内疚并没有消失,它其实是被“付出者”有意无意中转嫁到“接受者”身上。
简单而言,“付出者”其实在享受这样一种逻辑:既然我是付出的一方,那么我们关系中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那都是你的错了。
最根本的人性是自恋,所以人最容易逃避的东西就是“我错了”,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所谓“好人”为什么常常不被待见了。
让一切情绪流动
人性极为复杂,关系也极为复杂,在复杂的关系互动中,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每一种情绪都深具价值,越是能尊重这些情绪,并让他们在自体和关系中充分流动,越是对你、对我和对关系的尊重。
如果我们把一些情绪视为好的而去表达,把另一些情绪视为坏的而去压抑,那么关系就会失掉那些关键的信号,于是关系、我和你,都变得不真实了。
武老师曾看过一部电影,是一位美国心理咨询师的真实经历,这位咨询师很资深,但他自己越来越难以集中精力与来访者共情,甚至在来访者倾诉时,他常常分神,例如在记录本上画漫画。
而同时,他与妻子的感情也陷入了一种无聊的状态。在这种情形下,他决定来一次全球旅行,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很多刺激的事。
例如他险些出轨,体验到了“可以同时爱两个女人”的感觉,接着体验到了被骗的感觉。在非洲,他被武装部落关起来,险些体验到死亡的感觉。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体验。
最终,他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家后,再做一个幸福体验的测试时,他脑区里的所有部分都变得极度活跃,他有了巨大的幸福感。
然后他和妻子的关系发生了质变,对来访者也可以很容易地感同身受了。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情绪情感是最重要的体验部分。
当你让一切体验都流动时,你会发现,并非只有正面情绪能让你体验到幸福,实际上,一切情绪的流动,才是幸福感的根本。
总结
1.人需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进入到更大的世界中,而舒适区的边界,总是由恐惧所形成。
恐惧常常在揭示着生命的真谛,越是恐惧的地方,可能越是藏着极为重要的生命真相。
2.人性极为复杂,关系也极为复杂,在复杂的关系互动中,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每一种情绪都深具价值,越是能尊重这些情绪,并让它们在自体和关系中充分流动,越是对你、对我、对关系的尊重。
3.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情绪情感是最重要的体验部分。
当一切体验都流动时,你会发现,并非是只有正面情绪能让你体验到幸福,实际上,一切情绪的流动,才是幸福感的根本。
思考
其实我也怕黑。有一天坐在车上,听到了杨小壮的《孤芳自赏》,我一瞬间泪崩,可能就是因为他唱出了我的心声。他唱的是孤独、自哀自怨、自恋,还有被抛弃。
感觉他唱的就是我,就是抱着膝盖,一个人坐在漆黑房间的我。在这个时候,我突然看到了一种意象,就像黑暗中有一条恶龙。我知道那是我的恐惧。
恐惧就像一条恶龙,看守着一些宝藏。是过去我从没发现的宝藏,等我下次感觉到恐惧时,一定要把它记录下来,看看我的宝藏是什么。
突然想到一个人,感觉他就像隔绝了自己的体验,心里有种情绪,为他感觉到不值。一个人的人生没有真实体验,或有了体验但压下去,那这个人该活得多憋屈啊。
内疚,我看到这个个案,突然想到我在生活中也看到过这样的,而且不止一个。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可以穿透无数事实和现象的。看到这一点,我真的觉得好棒、好喜欢。
自己付出,同时为了保持清白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付出。好人在通过不断付出的方式,无意识扮演了温情支配者这个角色,通过付出、通过自己的好来实现控制另一方的目的,这种变相的控制,激发了对方本能的逃离。
有时候,与有的人相处,就会感觉到“他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我自己有多糟糕”,那么他糟糕不就意味着我糟糕吗?“完美”是“杀手”。我需要在有情绪的关系中,体会到真实。
鲁米说: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过去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是否选择展翅飞翔。生命的意义就是成为你自己。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