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州最后的老船匠,用精雕细琢船承红色 [复制链接]

1#

“一双粗糙的手,

却能做出栩栩如生、

有灵气的船模,

彷佛江南就在眼前。”

他是苏州最后的老船匠

——徐海林。

在江南水乡,木船承载着不少人的儿时记忆。

在苏州太平街道沈桥村成立不久的

船文化博物馆里展出的

78艘精美仿真船模

宛在水中游动。

其中1还原的仿真船模“南湖红船”

“中国工农红*长征强渡乌江毛板船”

“沙家浜新四*交通艇”

“水上游击队交通船”“渡江第一船”等

红色船模格外引人注意。

今年62岁的徐海林,

是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徐海林与船有难解之缘,

他生在木船上,

长于阳澄湖边,

那时“家家有舟船,人人会操舟”,

木船陪伴着他成长。

“年,我的父母亲驾驶着装满砻糠的丝网船去送货,在太湖边的光福生下了我。”徐海林说,小时候母亲常对他说起这段往事,取名海林,希望他有大海的胸怀,其次船是由木材制造,不忘船,不忘本。

或许冥冥之中,

注定和船一世的缘分,

20世纪70年代,

刚刚初中毕业的徐海林,

便做起了木船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

木船渐渐被铁壳机器船代替,

渐渐地越来越少的人开木船了,

许多木船匠纷纷转业。

但徐海林怀着一腔热血要做船,

年做起了船模工,一做就是23年。

“用造真船的办法,打造出的第一艘船模是‘蚬山*豆船’,这是一种苏州水乡农村早年装运粮食的小船。”徐海林印象很深,当时他用废弃木船的木料,刨木、拼接、捻缝、入钉、上油、上漆,把微型船模做出来。

从此,除了帮别人做木工,

徐海林的时间全花在了做船模上,

并且一口气做出了好几艘船模。

进入千禧年,徐海林听说

上海交通大学有个船史研究学会,

他便只身前去拜访。

“做木船的匠人很少,

船是江南的文化,

一定要把船模好好地做下去!”

船史研究学会辛元欧的一席话,

给了徐海林莫大的鼓舞,

之后老徐做船模的劲头更足了。

为了制作郑和宝船,他专门到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浏河,在实物前琢磨了一个多小时才离开。

年,他制作的郑和宝船被

香港海事博物馆收藏,

他也被邀请前往香港参加开馆仪式。

23年的淬炼,凭借炉火纯青的技艺,

如今,徐海林是苏州有名的“船痴”,

几十年来他醉心于仿制古代各类船舶,

船模艺术成为“相城一绝”。

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在首届长三角民间艺术节上,

徐海林做了多件“红色记忆”船模,

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热爱。

徐海林说,他制作第一艘

“南湖红船”是在21世纪初期,

“想要做一艘有纪念意义的船,

于是立马想到了南湖红船。”

为了做好红船,他曾四次前往嘉兴南湖瞻仰红船,两次有幸进入船中,经过四个月的精雕细琢终于完成,“做红船是个高兴事儿,通宵是常事儿。”

除了嘉兴“南湖红船”,

徐海林还制作了

“中国工农红*长征强渡乌江毛板船”

“沙家浜新四*交通艇”

“水上游击队交通船”

“渡江第一船”等红色船模。

其中,他的“渡江第一船”模型被

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事博物馆。

(沙家浜交通船)

“这些船只都与中国共产*和人民*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把它们做成模型,凝结着我们这一代人对共和国红色记忆的一种情愫和对时代的一种信念。”徐海林说,没有中国共产*就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他希望下一代看了这些船模,能珍惜生活。

徜徉在徐海林制作的船模中,

彷佛置身水中央,

这些船模虽小,但“五脏俱全”。

“南湖红船”船舱的镂花雕刻按原样缩小,窗户可以开关,舱室里的桌椅板凳惟妙惟肖,除了体型“迷你”外,船上的每个部件如门锁等都精细可见,纵横间自有章法,细节处理更是十分到位。

徐海林说,船模做得是否成功,

一定要体现在“真”上,

放入水中照样可以乘风破浪。

如今,船文化博物馆的梦想成真,

徐海林说,

他还与一个梦想就是传承船文化,

想把长三角地区从古至今的各种类型

木船全部仿制保留下来,

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人的智慧。

除了制作微型古船模型,

徐海林也做一些仿古的大船,

下个月,徐海林还要带着他制作的

一艘仿古“苏州丝网船”

去深圳参加一项传统舟船的比赛。

“参展顺利,明年仿古丝网船还有可能去欧洲参展。”提及未来,花甲之年的徐海林充满信心,“我一直和我的孩子、孙辈说,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带着苏州的船模沿着一带一路,去世界兜兜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