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都,蒙古语音译是“爱之歌”的意思。顾名思义,电影《海林都》是一部紧扣大爱主题的影片。母亲的爱,恋人的爱,朋友的爱,无所不在的爱……12月13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电影《海林都》吉林行·走进吉林大学活动在吉大中心校区鼎新大讲堂举行,余名师生现场观影,并与该片主创团队互动。
电影《海林都》走进吉林大学
该片以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为背景,围绕“内蒙古收养上海三千孤儿”这一历史事件为主线,以“人间大爱”为主题,以主动抚养28名孤儿的“人民楷模”都贵玛,和“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典型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为原型,真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真实故事。
用真实和细节诠释大爱
“牧歌行远·大爱无疆”。该片导演彭*介绍,上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南方遭遇大饥荒,上海等地保育院奶粉短缺,难以为继。周恩来总理请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调运一批奶粉救急,乌兰夫提议将孩子们接到内蒙古,由草原母亲们抚养。于是,名孤儿乘坐火车,被送到了公里外的内蒙古大草原。由此,北疆与南城,有了守望相助、血浓于水的牵挂与亲情。
“这是一部充满爱的影片,爱是相通的,通过爱会引起更多人的通感和共鸣,是可以走向世界的。”彭*说。谈及怎样才能更好地诠释大爱主题,彭*称“真实和细节”。他说,这部影片中很多情节都是真实且有迹可循的。例如,当狼群包围蒙古包时,草原额吉(母亲)抱着孤儿们轻声歌唱,狼群闻声退走;母驼弃羔不哺乳小骆驼时,额吉在马头琴伴奏下轻抚母驼哼唱劝奶歌,使母驼接受了自己的孩子;当母亲和女儿在沙尘暴中迷失方向跌落马背时,马转身离开,而后引领马群赶来,在母女身边围成一个圆圈,为她们挡住了漫天的风沙……
在真实和细节刻画中,悠扬的马头琴声弥漫于影片的每一个细部,成为影片另一个“主角”。它独特的音色准确传达出了蒙古人的生活和情感:辽阔的草原、奔腾的马蹄、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欢乐的牧歌……
安赫尼玛在片中饰演的额吉对骆驼唱劝奶
用敬业和思考打造精品
该片融入了大量真实的草原生活场景和民俗文化,在演员选择方面也多方考量,有国内著名演员唐国强、图门巴雅尔,也有来自蒙古国的著名女演员安赫尼玛。
安赫尼玛在片中饰演额吉。“这部电影剧本非常好,很吸引人,我特别想演好额吉这个角色。”安赫尼玛说。
“这部电影对你来说最大的挑战和难点是什么?”对此,安赫尼玛称,“是年龄跨度问题,我还不到40岁,但角色饰演跨度要长达20多年,仅靠化妆是演不出那种效果的。”为了完成挑战,安赫尼玛在10天中减重5公斤。“我刚到剧组脸型是圆的,与额吉那种消瘦面容有差距,揣摩角色时,考虑到额吉脸上要消瘦还要有沧桑感,于是我决定减重。我少吃东西,少睡觉,然后就瘦下来了。”安赫尼玛边说边用双手摩挲脸庞做收缩状。
用精神和教育塑造人格
吉林大学*委宣传部部长韩喜平称,此次活动是吉林大学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系列活动之一。通过观影这样鲜活的主题教育活动,让人学有榜样,能示范,有形象。
韩喜平表示,电影《海林都》主题与吉林大学的精神相吻合,影片表现的内蒙古牧民无私抚养名孤儿,和当年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救死扶伤,都是一种人间大爱的体现。今年吉大原创微电影《吉大爱无疆》,是发生在吉林大学真实的故事。孤儿王燕(化名)在吉大老师和学生志愿者的关心帮助下健康成长,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和志愿服务传承者。目前这部片子在北京王府井大屏幕和北京站大屏幕等都有播出,完整版将陆续登陆各大视频网站。
吉林大学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改革发展中凝练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革命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满腔热忱、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和“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大年精神”,让主题教育常态化,如白求恩诞辰,白求恩大学成立纪念日、*大年去世纪念日等等这样的节点,吉大都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纪念活动,加上类似“《海林都》走进吉大”活动,引进好的文化进校园,让学生时时处处濡润在“红白*”文化氛围中,“红白*”凝结着吉大品格和吉大气质,也塑造了吉大学子的良好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