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瓷茶古道上的村落和故事 [复制链接]

1#
北京正规的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瓷茶古道上的村落和故事

(记赣鄱彩绸漂流俱乐部第83次古道调查活动)

年2月6日星期六(农历腊月二十五),赣鄱彩绸漂流俱乐部组织了第83次瓷茶古道调查活动,虽然已经临近年关,事务繁杂,但还是有十八名古道调查队员报名参加了本次活动。

这次调查活动需要踏勘两条古道。第一条是蛇狮岭古道,分别连接*坛乡东港村和港口村中堡坦,第二条是甘泉岭古道,分别连接*坛乡七甲村陈家和诸奖村。

队长二两一歌在介绍情况

队员们首先来到了东港村,在村前的古樟树下,领队二两一歌对本次活动的线路情况作了说明,他首先介绍了蛇狮岭的名字来历,是因为该岭的岭径弯曲似蛇,岭头雄伟如狮,故名蛇狮岭,而甘泉岭是因为古代诸奖村到甘泉坑需要途径该岭,因而得名。然后他又根据史料查证分析得出结论,这两条古道都有记载,理论上是存在的,而实际路况如何还不得而知,需要我们实地查看寻找,尤其是蛇狮岭古道,基本可以确认为古代“大路”,是古代*坛到东港的主要通道,然后连接茅岭古道进入鄱阳清溪,再经过西河源头祝家岭古道进入安徽木塔乡,至东至县后北上安庆进入长江水运。(瓷都景德镇瓷茶古道的通道之一)。听完了队长的解说和介绍,大家摩拳擦掌,纷纷欲试。

探寻瓷茶古道沿路的生态环境,寻找古道文化,深入沿途古村落,研究发现古桥古亭古寺庙等,也是我们古道调查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大家首先走进东港村进行实地察看。

据年地名志记载,东港村82户,人。唐末,*氏在此建村,因地处西河支流的东岸,故称东港。宋朝中期,汪氏从风栖(今储田村一带)迁到东港之西岸定居,旋又迁入东港。东港村口有一棵七百年的香樟树,即使现在是寒冬腊月,还是长得枝繁叶茂,遮天蔽日,估摸着需要三四人才能合抱,树下堆满了以前的磨盘、碾子、石碑等,数条青石板铺就的巷道,通向村内各处,倒也规整完好。

古樟树

古街道

村内有两个古祠堂,一是香祠,一是祖祠,村民说香祠要比祖祠古老,看来先人生存先敬拜菩萨是最要紧的。

古祠堂

开始出发,队长一声令下。。。

古道调查队出村后先是沿着机耕道和田埂小路前行,不久后就连续找到了几座青石板古桥,有一块,两块,甚至是三块石板并排的,这就是古道的标志,大家都很高兴。沿着弯弯曲曲的石板古道,不断向蛇狮岭的岭顶进发,在山腰处,一座破旧的凉亭只剩下了四角亭柱,屋墙早已塌落不见了(据史料记载,蛇狮岭古道有两座凉亭,现存只看到了这一个)。

东港村远眺蛇狮岭

蛇狮岭古道石板桥

蛇狮岭古道石板桥

清理古道

蛇狮岭古道残存凉亭

古道调查队岭顶合影

很快,我们就登上了蛇狮岭的岭顶,因为岭顶的海拔不高,一路上也很顺利,大家高高兴兴地各自拍照、休息,队伍就拉开了距离,三三两两的队员结伴而行,开始下山,而恰在下山的途中,笔者遭遇了惊喜的一幕。

大概下了蛇狮岭约百余米,快接近中堡坦,此时整个队伍分成了前中后三截,我和两个队员在中段,三人间互隔约五米左右,我居中。可能是前面的队员走过后的惊扰,突见一头成年野猪从路边的灌木丛窜出,朝我直奔过来,此时只有三五米距离,转瞬之间它已经冲到了我的身边,下意识之下我将身体往前一扭,这头凶猛的野猪擦着我的小腿,就像一辆开足马力的黑色小坦克,“轰隆隆”从身后窜过去,瞬间就钻进树林不见了踪迹,从出现到消失就发生在两三秒之间。

遭遇野猪

这是我户外近十年以来第一次直面野猪,以前看过无数大大小小的野猪窝,但是一直没有面对面遇见过,这次算是给了一个特殊的惊喜(稍微有点惊吓)。按照一位老驴所说,单独的野猪是具有攻击性的,但我认为也要看情况。这么多年来,我们翻山越岭,有时候明明看到很新鲜的野猪脚印,以及翻啃过的田地,可就是从来就没有遇见过,我想野生动物毕竟还是害怕人类的,尤其我们队伍人多嘈杂,人人都拿着登山杖,拄着棍子,这种阵势下,各种野生动物早就逃之夭夭了吧。

从中堡坦村口到公路的一段古道保存完好,有山神庙一座,古道沿峡谷而行,景色优美,生态原始,可惜就是短了一点。

古道调查队遇村民围观

中堡坦村看蛇狮岭头如雄狮

古道上的山神庙

在中堡坦村简单吃过路餐,所有队员又乘车来到七甲村的陈家,转战甘泉岭。

甘泉岭古道调查有两个收获,一是发现了古桥“棉源桥”。此桥结构巧妙,非常罕见,是诸奖村三座古桥唯一现存的一座,弥足珍贵。二是了解了诸奖村悠久的历史。

甘泉岭古道

一,“棉源桥”

(本段引用队长二两一歌文字)

“棉源桥”保存完好

棉源桥面

棉源桥局部

棉源桥局部

棉源桥局部

二,诸奖村

对诸奖村近期我们并不陌生,俱乐部在上周连续两天的古道调查,都是以诸奖为终点。1月30日周六,从蛟潭兴溪桥,翻越南坑岭古道(现已被公路覆盖)到诸奖村。1月31日周日,从蛟潭內蒋,翻越岗头岭古道到诸奖村。这次是从*坛七甲村,翻越甘泉岭古道,第三次到该村。

诸奖村早在唐朝时期就有朱姓人家居住,时称朱家村。元朝时又有蒋姓迁入,后以朱、蒋两姓谐称“诸奖”而得村名,但现在村里以“扶”姓为主。据与村里老者交谈,有村中族谱记载,“扶”姓先祖于明末崇祯年间,自九江彭泽迁移至此,算为第一代,到今天已有十五代,家族已有四百多年了。村里有古门楼,古戏台(已迁移至浮梁古县衙景区),古祠堂(接近毁塌),古道古石桥,古樟树和“三桥碑记”等古迹遗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诸奖村古门楼

诸奖村“三桥碑记”和古樟树

诸奖村古道古石桥

猜猜看这是干啥用的?

至此,我有一个疑问一直萦绕不解:此村的蒋姓先民和现在外蒋、內蒋有联系吗?和南坑岭古道、岗头岭古道有联系吗?他们是不是通过古道进行来往沟通交流呢?古道是一条有趣的线索,联系着历史上的文化、经济、*事、人口迁移等,有讲不完的故事,感叹不尽的情怀。朋友们,加入我们的古道调查吧,把先人的路继续走下去,把家乡的优秀文化传承发扬,开辟精彩无限的镇生活方式。

END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