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編者按
《明史·藝文志稿》係黃虞稷據其《千頃堂書目》刪削而成,其中別集類變化最大。該文對兩書別集類進行了全面比勘、總結與論述。
該文原刊《古典文獻研究》第二十輯下卷(鳳凰出版社,年)。此據作者原稿,注釋略。感謝張雲博士授權發佈!
清初學者*虞稷的《千頃堂書目》三十二卷(以下簡稱《千目》),是*氏入明史館纂修《藝文志》備以采摭的底稿。由於去古未遠,加之雕版印刷的流行,明人文集數量之多,遠邁前代。正如《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總叙》中言:“夫自編則多所愛惜,刊版則易於流傳。四部之書,别集最雜,茲其故歟!”據統計,《千目》集部别集著録了五千多位作者的作品,有明一代文采風流,幾乎盡備于斯。清康熙二十八年()左右,*虞稷在史館完成了《明史·藝文志稿》的編纂(以下簡稱《志稿》),對《千目》著録的條目,進行了大幅删削,變化最爲明顯的是集部别集類。二書集部别集類,在條目的數量、次序、內容上,都發生了較爲大的改變。這些變化,實則是《明史·藝文志》纂修過程中的重要活動。對這些變化進行考察,有助於《藝文志》纂修甚至《明史》纂修的研究。前人於此鮮有論及,故筆者試將《千目》《志稿》别集類進行全面比勘,將出現的差異,總結、論述如下。
一、《千目》《志稿》别集類條目的有無
我們首先來統計《千目》《志稿》集部的條目數量的差異。進行比對所采用的版本有:《千目》用吴騫所校杭世駿抄本(以下簡稱吴本《千目》),此書爲杭氏於雍正九年()由朱氏曝書亭購得,上有杭世駿增補的條目及吴騫過録盧文弨《千目》校記,吴氏又自爲增補。吴本《千目》是成書較早的《千目》版本。筆者以之與乾隆年間成書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千目》進行比對,發現吴本《千目》更接近於原貌。吴本《千目》現藏台北“故宫”,年《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據膠捲予以影印。本文即據此作爲參考。*虞稷《志稿》自成書以後,就流傳不廣,以致今天學者已判定其失傳。然日本京都大學圖書館所藏佚名《明史·藝文志》寫本八册(殘,以下或簡稱京大寫本),經日本學者井上進及筆者進一步考察,證明即爲*氏史館進呈《明史·藝文志稿》。京大寫本是殘本,集部存正德以前的條目(相當於集部上),後則闕如。除此,康熙四十一年(),熊賜履進呈的卷《明史》中,尚有《藝文志》五卷(以下簡稱熊《志》),經比對,即相當於《志稿》的明人著述部分,故京大寫本所缺的條目,基本可以熊《志》進行補充。
比對時統計數字,需要説明的是:在類别上,《千目》條目主要按朝代以著者及第年依次排列,《志稿》雖然也按朝代排列,但洪熙與宣德、天啟與崇禎合併爲一,考慮到兼容性,我們采用《志稿》的類别方式。條目歸屬朝代上,因爲有些條目《千目》《志稿》所屬的朝代不同,我們則一以《千目》中所處位置爲準。將《千目》《志稿》的條目進行一一比對,可以分爲《千目》獨有、《志稿》獨有以及二書共有的條目三類。最後,我們再對熊《志》别集類條目進行統計,以資參考。列表如下:
類别
《千目》獨有條目
《千目》《志稿》共有條目
《志稿》獨有條目
熊《志》
别集帝后
3
8
無
8
别集宗藩
20
60
25
82
别集洪武
6
别集建文
11
32
無
27
别集永樂
3
别集洪熙宣德
24
33
3
45
别集正統
63
82
3
72
别集景泰
43
65
無
47
别集天順
55
53
3
49
别集成化
無
别集弘治
6
别集正德
5
别集嘉靖
13
别集隆慶
27
65
4
别集萬曆初
1
36
别集萬曆中上
5
别集萬曆中下
9
别集萬曆末
5
39
别集啟禎
65與
44與72
25
别集其他
(包括中官1,婦人27,道士13,釋子97,女冠1,土司1,外國23)
96
(包括中官2,婦人42,道士7,釋子43,土司2)
13
(包括中官5,婦人44,釋子44,道士7,詠物等41,注解47)
不知爵里
無
無
51
54
由表中計算,《千目》别集獨有的明人條目有3條,《千目》《志稿》共有的條目條,則《千目》一書所著録的明人條目有條。又《志稿》獨有的明人條目爲條。總體上講,明人别集類條目到了《志稿》中,删減幾乎一半。在具體條目上,《千目》中屬於此朝而《志稿》歸于彼朝的情況十分常見。如隆慶一朝,《千目》《志稿》共有的條目65個,在《千目》中都屬於隆慶朝,《志稿》中隆慶一朝卻有個,很顯然,除去少數《志稿》獨有的條目外,多數是從《千目》别的朝代(主要是嘉靖)的條目調整過來的。從表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正德、嘉靖兩朝,《千目》《志稿》同有條目明顯多於《千目》獨有的條目;而崇禎一朝,《千目》獨有的條目又遠遠大於二書共有的條目。這也從一個角度反映了《志稿》著録的取舍。
《千目》能够著録如此豐富的明人别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虞稷不僅參考了常見的公私藏書目録,還翻閲了很多郡縣志書。而《志稿》作爲官修《明史》的一個組成部分,要在史體尚簡原則下,有所删削。至於去取的準則,基本上根據所著録的作者生平,保留那些在明代*治、學術有一定影響力的作者作品,而删去那些名不見經傳的人物。比對《千目》獨有條目與《千目》《志稿》共有條目,就會發現二者之間的差别。絶大多數《千目》中進入《志稿》的條目多有詳細的小注,可略知著者生平。而多數《千目》獨有的條目,多爲簡單的字號、籍貫介紹,於其他則缺略不詳。
《千目》這些獨有的别集條目,很多都是籍貫相同、相近的集中排列在一起,暗示這些條目的來源。如洪武朝中有作者籍貫爲浙江金華的條目集中排列在一起:吕肅《栗山吟稿》,字伯剛,金華人。王杰尚《拙齋稿》,字文英,金華人。滕浩《玉壺詩集》,字至剛,金華人。邢俛《隸山堂雜稿》,字茂之,金華人。成濬《石谿集》,字茂先,金華人。汪雨《存齋稿》,字潤之,金華人。邵*中《中子集》,字宗*,金華人。王珹《成齋文集》,金華人。《千目》獨有的别集條目還存在一個現象是,如果一個條目下著録多部作品,《志稿》往往只選擇其中部分條目著録。據統計,這樣的條目就有多條。如《千目》中桂彦良《清節集》又《清谿集》又《春和詠言》又《山西集》又《挂笏集》又《老拙集》又《和陶詩》又《中都紀行》,其中的《春和詠言》《山西集》《中都紀行》,《志稿》未著録。童軒《枕肱集》二十卷又《清風亭稿》十卷又《海岳涓埃》又《諭蜀稿》,其中的《海岳涓埃》又《諭蜀稿》,《志稿》未著録。這也當是《志稿》删削的一個策略。
雖然《千目》别集獨有的條目多出於聲名低微的作者。但仍有一些條目,筆者以爲,較以《志稿》其他條目,可以入選,不應遺漏。如《千目》洪武朝嚴震直《遣興集》、曾魯《守約齋集》、趙撝謙《考古餘事》又《南游紀詠集》五卷,景泰朝王貞慶《茗艼集》,弘治朝葉釗《豐川文集》、周用《白川集》、李時《薇花堂稿》,嘉靖朝方逢時《大隱樓集》,啟禎朝薛三才《薛恭敏公集》、劉一燝《劉文端公集》、何如寵《後樂堂集》、錢龍錫《競餘存稿》、文震孟《藥圃詩稿》等。這些條目,《千目》中都有詳細的小注。同時,《明史》中也都有對應的傳記。如方逢時,殿本《明史》卷三百十三有傳,《千目》小注作:“字兆行,嘉魚人,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此外,《志稿》尚著録方氏多部作品。這些條目,或因卷數不明而《志稿》不録,未免有遺珠之憾。當然,這對於《志稿》一書來講,只可算白玉微瑕。更何況到了王鴻緒的《明史稿藝文志》中,删削更甚。故整體上講,《千目》獨有二千多個别集條目,是《志稿》按照一定準則進行的删減,其中多爲合理的。
《志稿》獨有的别集條目總計條,在《志稿》别集類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可視爲對《千目》拾遺補缺。這些條目,綜合來看,也能顯示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首先宗藩一類中,《志稿》補充了25條之多。明代“宗藩”作爲一個特殊的團體,在文化上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出現了一系列文聲頗著的作者。明代的書目文獻、人物傳記類文獻中,往往予以專門的關注。像《萬卷堂書目》中有“宗藩”類,《國朝獻徵録》《名山藏》等書都有記録宗藩的傳記與創作。如□□《雙泉詩集》三卷、永壽王□□《東軒詩集》一卷等條目,見於《百川書志》;博平王□□《養正餘力録》一卷、東會王□□《清正吟集》二卷等條目,見於《萬卷堂書目》。而寧藩弋陽王孫拱檜《負初集》二卷、寧藩弋陽奉國將軍多煌《委蛇集》四卷、寧藩建安輔國將軍拱樋《瑞鶴堂詩集》二卷又《爽臺集》二卷、寧藩建安鎮國中尉多焀《支離市隱集》《北郭子魚樂詞》三十卷、唐藩輔國中尉器封《嵾游集》,俱見于《國朝獻徵録》。
其次,《志稿》别集類增補的條目,作者都是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地位的。如詹俊《公餘小稿》一卷、瞿俊《留餘堂集》十卷、朱存理《野航集》、吴廷舉《東湖詩集》、焦源溥《逆旅集》三十卷等,這些作者,卷本《明史》俱有傳。而像劉均《拙庵集》八卷,此條小注作:“字宗平,吉水人,舉人,爲大寧都司教授,預修《太祖實録》,改翰林院待詔,升檢討,爲《永樂大典》副總裁,坐罪謫,再薦爲天長教官,卒。”可知爲重要文化事件的參與者。又有《陳山詩稿》,據卷本《明史》卷一百九十六記載,陳氏曾出入內閣,是頗有影響力的人物。至於孔諤《舞雩春詠集》二卷,則爲曲阜聖後。這些增補自有其合理之處。
第三,《志稿》别集類末專門從焦竑《國史經籍志》中著録不知爵里條目51條,查檢這些條目,在《國史經籍志》中並非集中排列在一起。可見《志稿》對《國史經籍志》所著録的條目,進行了篩選。《志稿》不僅借鑒了《國史經籍志》的分類,對於其條目也進行了充分地吸收。
除此之外,《千目》别集中多有條目複出的現象,如錢子正《緑苔軒詩》,洪武類複出;鄭柏《進德齋稿》,同見於洪武、永樂朝。而在《志稿》中此種現象頗爲少見。這些都顯示了《志稿》在增補或剔除條目的細緻一面。
二、《志稿》别集類條目的排列
《千目》集部别集類不僅著録很全,而且在条目次第上亦别具一格,*虞稷以人物的及第年爲綱,網羅了大部分的明代人物。此外,又將未曾仕進的作者作品略依生平集中排在一起。這種著録方式,將如此多的條目按一準則編排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遺漏,符合《千目》力求全面著録明代一朝著作的要求。故《四庫全書總目》對此評價甚高:“(《千目》)别集以朝代科分爲先後,無科分者則酌附於各朝之末,視唐、宋二《志》之糅亂,特爲清晰,體例可云最善。”
到了《志稿》之中,别集類的條目删汰近半。如仍以朝代科分進行著録,就不甚合適了。以洪武朝爲例,《千目》洪武朝中録有洪武四年、五年、六年、十七年、十八年、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二十九年、三十年,共12個年份及第的作者作品。其在《志稿》中,只著録了四年、五年、六年、二十年、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二十九年、三十年,共8個年份的部分作者作品。因此,《志稿》仍以科第先後爲綱進行著録實已無必要。此外,《千目》此種的著録方式,也存有一定的遺憾。比如一些家族學術團體,前後幾代,薪火相傳,按科第年排列,前後傳承就無法清晰地體現。另外,登科及第只是士人正式踏入仕途的開始,而很多重要的爲官事跡及學術交游,往往都是在及第後的多年才能經歷。有些人雖在本朝及第,而下一朝代才是其仕宦的主要時期。這樣,以科第年排列,有可能造成人物與事件的割裂。《志稿》仍以朝代順序著録,大致分爲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初、萬曆中上、萬曆中下、萬曆末、啟禎及其他諸部分。比對《千目》《志稿》,會發現二者在條目順序上出現了很大變化,如《千目》在洪武朝的條目,《志稿》中多有排在了永樂朝的。那麼,《志稿》這種看似歧亂的條目序次,是否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我們以永樂朝的條目爲例,探討其中的變化規則。
《志稿》永樂朝共著録了個條目。對這些條目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這些條目整體以仕進與否、官拜高低、職位性質爲標準進行排列。依此標準,大致可以分爲六個層次。
第一層次爲前七條,著録了解縉、*淮、胡廣、楊榮、楊士奇、胡儼、金幼孜七人作品。這些人都身爲大學士,入直内閣,直接參預*事,爲最高權利的代表。
解縉,《千目》小注中言:“永樂初進侍讀學士,直文淵閣,預機務。”*淮,《千目》小注作:“洪熙初入内閣,兼武英殿大學士”。胡廣,《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六十四載:“永樂入正大統,陞侍讀,二年陞右春坊,四年進文淵閣大學士。”楊榮,據《千目》小注:“靖難後入直内閣,更今名,累官工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加少師。”楊士奇,《千目》小注:“永樂初改編修,入直文淵閣,累官少師,華蓋殿大學士。”胡儼,《千目》小注:“永樂初擢翰林檢討,同解縉等直内閣。”金幼孜,《千目》小注:“歷官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又《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六十四載“楊士奇”傳,中言:“成祖即位,遂擢爲翰林院編修。與解縉、*淮、胡廣、胡儼、楊榮、金幼孜進内閣,典機密。”所列正是上面的内閣七臣。内閣在明朝是皇帝的咨*機構,内閣學士人數一般爲一至七人,直接與皇帝商量軍國大事,代表了最高權利,這是《志稿》將這七人列於永樂朝最前的原因。
第二層次爲夏原吉、王鈍、鄭賜、趙羾、茹瑺、*福。這些都官拜尚書,爲明代六部職掌的最高長官。
夏原吉,據《千目》小注,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靖難後進尚書。王鈍,焦竑《熙朝名臣實録》卷五載“户部尚書王公”傳:“王鈍,字上魯,太康人,洪武十年舉秀才,……建文初陞户部尚書,靖難兵至,鈍踰城走,……永樂元年六月,鈍上言軍令、屯種數事,皆從之。”等等。鄭賜,據《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七十二載:“(成祖)即位,轉刑部尚書,……永樂三年遷禮部尚書。”趙羾,據《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八十四載:“文皇帝嗣位,命使交趾,……甲申擢刑部右侍郎,未幾改工部,再改禮部,被命往封西寧侯。宋晟歸,拜禮部尚書。”等等。茹瑺,據《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八十二載:“茹瑺,衡山人,洪武中貢入胄監,授承勅郎,累擢兵部尚書。……加太子少保,革除間以尚書掌河南布*司事。靖難師起,瑺主兵餉,文皇帝登極,以瑺有征討功,封奉天翊運守正文臣兼兵部尚書忠誠伯。”*福,據《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九十八載:“字如錫,昌邑縣人。……(成祖)調左侍郎,未幾陞工部尚書。永樂二年奉命修補國子監經籍版,三年調北京刑部尚書。”
明代六部爲吏部、户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其最高長官爲各部尚書,與都察院的都御史、通*使司的通*使、大理寺的大理寺卿合稱“九卿”,與内閣一起,是爲明朝的行*權利中心與決策核心,故《志稿》把這些人排在内閣七人之後。
第三個層次爲:鄒濟、王達、陳全、曾棨、林環、馬鐸、林志、董璘、王汝玉、沈度、吴溥、張洪、王紱、梁潛、劉子欽、張嗣祖、鄒緝、徐旭、王偁、王褒、王恭、高棅、陳登、*壽生、*約仲、楊慈、蘇伯厚、陳仲完、劉本、余鼎、鄭棠、劉均等條目。這些人的共同特點是都在中央職掌文化教育的機構任職。
據《千目》小注等資料可知,鄒濟,官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王達,永樂初擢翰林編修,遷侍讀學士;陳全,侍讀學士,署南京翰林院事;曾棨,詹事府少詹事;林環,翰林院侍講;馬鐸,翰林院修撰;林志,歷官右諭德兼翰林院侍講;董璘,選庶吉士,官修撰;王汝玉,永樂初進檢討,再進春坊贊善;沈度,翰林院學士;吴溥,翰林院編修,遷國子監司業;張洪,翰林修撰;王紱,官中書舍人;梁潛,翰林修撰;劉子欽,庶吉士;張嗣祖,翰林院修撰;鄒緝,翰林院侍講,陞左庶子;徐旭,翰林院修撰;王偁,翰林院檢討;王褒,翰林院修撰;王恭,翰林典籍;高棅,翰林典籍;陳登,中書舍人;*壽生,官庶吉士;*約仲,翰林檢討;楊慈,選庶吉士;蘇伯厚,官檢討;陳仲完,左春坊左贊善兼翰林院編修;劉本,翰林院編修;余鼎,翰林院修撰;鄭棠,官檢討;劉均,翰林院待詔,陞檢討。
詹事府爲明朝中央機構之一,選德才兼備之士,輔導太子。翰林院,《明會典》言:“國初置翰林院正三品衙門,設學士、承旨學士、侍講學士、侍讀學士、直學士、典簿、待制、修撰、應奉、編修、典籍、檢閲等官,職專制誥、文册、文翰等事。”是才學之士最集中的地方。上面所列諸人,都曾在此仕進,列於内閣、六部大臣之後,代表了永樂一朝的文化精英。這一類末尚有趙友同,太醫院御醫;梁敏,春坊贊善,都爲文職,也列於此類中。
第四個層次是:虞謙、朱逢吉、徐永達、王洪、蕭儀、尹昌隆、*裳、張得中,陳鏞、蘇鑒、袁珙、袁珪、蔣用文、高得暘、張顯、羅師程、周靜、侯復、孫子良、陸顒、鄧林等。這些人與第三層次相同,也是中央機構的官員。
據《千目》《志稿》小注等資料,虞謙,永樂中召爲大理寺少卿,仁宗監國,奏除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轉大理卿;朱逢吉,大理寺丞;徐永達,南京鴻臚寺卿;王洪,禮部主事;蕭儀,吏部主事;尹昌隆,禮部主事;*裳,禮部主事、刑部郎中;張得中,刑部主事;陳鏞,禮部主事;蘇鑒,吏部郎中;袁珙,太常寺丞;袁珪,禮科給事中;蔣用文,太醫院使;高得暘,宗人府經歷;張顯,國子監丞;羅師程,國子監博士;周靜,官行人;侯復,國子助教;孫子良,武選郎中;陸顒,户部員外郎;鄧林,吏部主事。這些作者,或爲大理寺的官員,或爲六部官員,或爲行人司官員,或爲國子監官員,或爲太醫院官員,與上面詹事府、翰林院官員一起,涵蓋了中央機構的多數官職。
第五個層次是:鄭珞、鄭瑛、任勉、王源、姚肇、武信、林士敏、高暐、瞿佑、趙文、葉銘臻、胡粹中、毛肇宗、賴添貴、曾真保、葉生、徐曦、劉璚、龔澐、廖謹、鄭閻、陳道曾、李卓,這些作者爲一類,共同特點是:都爲在地方任職的官員。
據《千目》等小注,鄭珞,寧波知府;鄭瑛,教瑜;任勉,福建右參*;王源,潮州知府;姚肇,福建布*使;武信,順化知府;林士敏,淮安知府;高暐,四川按察司僉事;瞿佑,訓導、周府長史;趙文,鄱陽知縣;葉銘臻,韓府伴讀;胡粹中,楚府右長史;毛肇宗,周王府教授;賴添貴,鄭王府長史;曾真保,浮梁知縣;葉生,蜀府伴讀;徐曦,楚府伴讀;劉璚,魯府教授;龔澐,臨江訓導;廖謹,南安府學教授;鄭閻,廣信府學教授;陳道曾,無爲州學正;李卓,長沙府學教授。這些人或爲一方行*長官;或爲藩王長史,肩負教育藩王的職責;或爲郡縣的訓導、教授,負責地方的文化教育,是地方文化精英的代表。
第六個層次是:郭廑、鄧定、王肇、蘇鉦、雷境、徐驥、童叙、謝貞、朱韞珉、丁晉、祖儁、羅泰等人的著作。這些作者的共同特點是都未曾仕進,多爲山林布衣、隱士。
據《千目》小注等資料,郭廑,永樂中布衣;鄧定,永樂中薦辟不出;王肇,永樂中薦辟不仕;蘇鉦,永樂中高士;楊讓,永樂中以孝薦,固辭;童叙,永樂四年舉孝廉薦,以親老辭;謝貞,隱居不仕;羅泰,布衣。這其中還有徐驥,也只是爲永樂太學生,未曾仕進。朱韞珉,從鄭和使西洋;丁晉,永樂中選爲肅府校尉;祖儁,永樂中預修《大典》,也都是官微職小。
這樣,永樂一朝的條目,整體上體現按官銜性質、從*與否等順序進行排列。至於其内部之間,還可以總結出以下特征。
第一、以家學淵源爲特征的排列。
就永樂一朝而言,具有家學淵源而排在一起的條目有以下四個。一爲梁潛《泊庵集》十二卷與梁本之《坦庵集》八卷,《千目》中一條在洪武二十九年,一條在永樂,《志稿》將之排列在一起。梁本之條小注爲:“名混,以字行,潛弟。”二爲袁珙《柳莊集》一卷、袁珪《清白先生詩集》一卷及袁忠徹《符臺外集》五卷等三條,袁珪條爲《志稿》後增。袁珙、袁忠徹條,《千目》中排在一起的。袁珪爲珙之弟,袁忠徹爲珙之子。三爲錢蒙《緑苔軒詩》六卷、錢子義《種菊庵詩》四卷及錢仲益《錦樹齋詩》六卷,《千目》中屬於洪武朝,排列在一起。錢子義爲錢蒙弟,錢仲益爲錢蒙從子。四爲鄭珞《訥庵集》四卷與鄭瑛《玹齋集》一卷,《千目》屬永樂朝,排在一起,鄭瑛爲鄭珞兄。家族是國家的基本組成分子,在宗法制社會里,家族就是一個自足的組織。這種以家族爲主的排列的方式,顯示了家族文化在學術傳承中的影響。這種情況在《志稿》别集類中,條目甚多。另外還有一種是以學術交游爲主的條目排列,既有爲時人稱譽的學術團體,也有各種師承關係。永樂朝條目王偁《虛舟集》五卷、王褒《養靜齋集》十卷、王恭《白雲樵唱》二卷等、高棅《嘯臺集》二十卷等四個條目排列在一起,其籍貫俱爲福建,高棅條下的小注爲:“自王偁以下爲閩中十才子之四。”可知“閩中十才子”即是當時對這些才學俊秀之士的稱呼。《千目》《志稿》都曾注意將這些條目排列在一起。
第二、地域相似的排列在一起。
這裡其實包含了上面所言的家族以及像“閩中十才子”以地域爲界定的學術團體。同時,更寬泛一些,還指小類相同的條目之間,一些地域相同或相似條目往往排在一起。查永樂朝,上所言的第二層次翰林院等官員的條目中,梁潛《泊庵集》十二卷、梁本之《坦齋集》八卷、劉髦《石潭集》五卷、劉子欽《横山集》二卷、宋子環《田心集》二卷、張嗣祖《苦淡齋集》、鄒緝《素庵集》十卷、徐旭《玉堂集》,這8個條目排列在一起,其籍貫都屬江西,具體爲吉安府的泰和縣、泰和縣、永新縣、吉水縣、吉水縣、吉水縣、吉水縣、饒州府樂平縣。而“閩中十才子”之四下面的條目尚有陳登《石田集》三卷、陳航《溪山集》五卷、*壽生《東里文集》十卷、*約仲《靜齋詩集》四卷、《楊慈文集》五卷、蘇伯厚《履素集》十卷、陳仲完《簡齋集》四卷,共計11個條目,籍貫都屬於福建,具體分别爲福州府永福縣、侯官縣、閩縣、長樂縣、長樂縣、長樂縣、興化府蒲田縣、蒲田縣、蒲田縣、建寧府建安縣、福州府長樂縣。這些地理位置相近的條目排列在一起,展示了地域文化的發展情況,有助於我們對明朝各個地區的文化進行考察。
《志稿》永樂朝所包含的條目多數在《千目》中也屬於永樂朝,但還有一部分條目是屬於洪武、建文朝的。我們對這些條目的調整略加分析,更能揭示《志稿》條目的排列方式。其中,《志稿》永樂朝條目《千目》原在洪武的有25個條目。如解縉,《千目》在洪武二十一年,據其生平可知,其直文淵閣,參預機務乃是永樂年間。*淮,《千目》在洪武三十年,但其永樂年間主内閣,曾參與立東宫、留守南京等重大事件。梁潛,《千目》在洪武二十九年,但其在永樂初召修實録,陞翰林修撰,歷右春坊右贊善。王偁,《千目》在洪武,永樂初用薦授國史院簡討,爲《永樂大典》總裁官。這些人從*的主要時期都發生在永樂一朝,對永樂朝的*治有重要的影響,這是《志稿》將這些條目排列於此的主要原因。
《志稿》永樂朝中尚有一些《千目》在建文朝的條目。建文朝,《千目》《志稿》所收的條目甚少,《志稿》中只有27個建文朝的條目,其中原在《千目》洪武朝的有卓敬、練子寧、俞貞木、石允常、王賓5個條目。考察這些條目,與建文朝的其他條目有共同的特點:身歷靖難之役,忠心建文,或以死殉節,或隱退守志。如卓敬,靖難,兵渡江,被執不屈死;練子寧,靖難師入,不屈死;俞貞木,建文時以勸太守姚善起兵,坐累死;石允常,永樂初授御史不受,過金陵,痛哭不食卒;王賓,志不願仕,永樂中自壞其面,終身獨居無妻子。再看《千目》《志稿》在建文朝的其他條目,如方孝孺,靖難兵至,首以身殉;茅大芳,靖難兵至,死於難;程本立,靖難兵至,自經於應天府學。等等。基本相同。《志稿》永樂朝所載原《千目》建文朝條目,則有胡廣、楊榮、金幼孜、吴溥、鄒緝5個條目,這些人都是在建文登科仕進,但靖難時,都折節成祖。像吴溥,建文庚辰進士第一,授翰林院編修,永樂與修《太祖實録》及《永樂大典》副總裁,遷國子監司業;鄒緝,永樂初由國子監助教擢翰林院侍講,陞左庶子。可見,《志稿》對於這些條目的分類,是以*治的取向爲標準的。
以上,我們以永樂一朝的條目排列作爲考察對象,推之其他朝代基本亦是如此。只是像嘉靖、萬曆等朝代,歷時長,期間內閣及各部尚書等官員多有更换,這些《志稿》亦根據時間將每一時期的內閣大臣、各部尚書排在首位,次則列其他官員,有很明顯的層次性。
三、《千目》《志稿》别集類的同書異名現象
同樣的書稱呼不同,這種“同書異名”現象在古書中很常見。蓋一人的作品,其在當時有自爲集者,斟酌名稱,語含寓意。後人在整理作者的集子時,或因篇幅的散佚、增加,或出於對先賢的尊敬,集子的名稱都會有所改變。
《千目》《志稿》二書的别集類,也有一些作者的作品,二書著録名稱不同。以名稱、字號、謚號命名者,都出於後人的編輯。如二書别集中著録劉基的作品多部,其中有《覆瓿集》二十四卷者,乃自爲編集。又有《犁眉公集》四卷,爲長子璉編。又有《劉文成公集》二十卷(《千目》稱《誠意伯文集》),爲“嘉靖三十五年縉雲樊獻科編次”,内容爲“首《翊運録》,次《郁離子》,次《覆瓿集》,次《寫情集》,次《春秋明經》,次《犁眉公集》”,乃合併諸集之作。還比如二書著録陶安《辭達類鈔》十九卷又《姚江類鈔》一卷又《知新稿》五卷又《江行雜詠》一卷又《*岡寓稿》一卷又《鶴沙小紀》一卷又《别類》一卷又《鄱陽新録》一卷又《玉堂稿》八卷。同時又有《陶學士先生文集》二十卷,爲後人所編,小注作:“合併諸集成編。”可知《陶學士先生文集》當包括前面的很多作品。據我們對《千目》《志稿》同書異名現象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兩點:
1.有些《千目》爲自名者,而《志稿》則多有以姓名、字號、謚號等命名的條目。
以姓名命名者,如:
蔡潮的作品,《千目》作《霞山集》十卷,《志稿》作《蔡潮文集》十卷。
尹耕的作品,《千目》作《朝野集》,《志稿》作《尹耕文集》。
以字號命名者,如:
*肅的作品,《千目》作《醉夢稿》一卷,《志稿》作《*子邕詩集》一卷。按,*肅字子邕。
張孟兼的作品,《千目》作《白石山房稿》六卷,《志稿》作《孟兼文集》六卷。按,張孟兼名丁,字孟兼,以字行。
以謚號命名者,如:
陳鎰的作品,《千目》作《介庵集》六卷,《志稿》作《陳僖敏集》六卷。
張升的作品,《千目》作《柏崖集》,小注言:“一作《張文僖公集》二十二卷”,《志稿》作《張文僖集》二十二卷。
2.有些《千目》著録的書名,《志稿》有簡省者。
胡奎的作品,《千目》作《斗南老人詩集》,《志稿》作《斗南詩集》。
張楷的作品,《千目》作《陝西紀行集》又《和李謫仙樂府古詩杜少陵七言律》十二卷又《和唐詩正音》二十卷,《志稿》作《和唐音》二十八卷又《和李杜詩》十二卷又《陝西紀行集》。
《千目》《志稿》“同書異名”的情況,説明了二書在資料采輯來源存在差異。可以看出《志稿》别集類並非一味的抄撮《千目》。首先,《志稿》的編纂者在參考《千目》等各家著録的同時,當兼顧了文集實際的流傳情況。這些異名的集子,《千目》所著録,多是根據文獻記載作者自擬的名字,或未能及時刊刻,所以流傳未廣。後人重新編定的集子,又能廣泛傳播。這在一些條目中出現注明又名的情況,可以證明。如甘復的作品,《千目》作《山窗遺稿》,《志稿》作《甘克敬詩集》,同時小注言:“成化中同里趙琥刻其集。一名《山窗餘稿》。”這當是在刻書時,對該書的異稱有所交代。而張升的作品,《千目》著録《柏崖集》,小注中又説明一作《張文僖公集》二十二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五著録“《張文僖公集》十四卷《詩集》二十二卷”,提要言:“是編乃其子浙江布*使元錫所刊,前有嘉靖元年邵寶序,謂此書本名《柏崖集》,刻成而賜謚之命適至,遂以名之。”是以一書二名,當同時出現在書中,而以謚號命名,是時人的一種榮耀。
其次,同樣的名字,《志稿》進行省簡,體現了《志稿》行文簡潔的風格。與後來王鴻緒《明史稿藝文志》文本删減是一致的。同一本古籍,書中出現不同的題稱也是常見的現象。“書名在古書中可能出現的地方很多,如封面、書名頁(即内封面)、目録前後、卷端、卷末、書口、書根、序、跋、牌記等處。……例如《唐詩始音》一卷《正音》六卷《唐音遺響》四卷,各卷題名不同,《序》及《凡例》題作《唐音》,故可著録《唐音》十一卷,……又如《皇明二祖十四宗增補標題評斷實紀》,書名過於冗長,可據書口所題著録爲《皇明實紀》。”這也是《志稿》簡略書名的一個原因。
四、《千目》《志稿》别集類小注差異
《千目》《志稿》别集類小注的差異,也反映出了二書在遞變過程中産生的變化。以《志稿》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諸朝的條目爲考察對象,《志稿》洪武朝有條目條,建文27條,永樂條,洪宣44條,正統73條,景泰47條,天順49條,總計條。除去《志稿》獨有的16條,與《千目》可資比對的爲條。
這些條目中,《千目》《志稿》小注相同的分爲兩類,一是内容上一致的有條,這其中僅包括少數幾條字詞有異的條目,如“許謙”作“謙”、“安遠簿”作“安遠主簿”等情況。第二類是,《志稿》的每一個條目中僅多了及第年的記載。如習嘉言《使西稿》又《尋樂稿》,小注作:“名經,以字行,新喻人,永樂戊戌進士,詹事府詹事,兼太常寺少卿。”《千目》無“永樂戊戌進士”。《千目》中,第一種著録的條目在《千目》中皆屬於無登科年的條目,第二類則是有明確及第記載的。像習嘉言,永樂十六年及第,《志稿》在删去《千目》中登科年的標記時,又在條目小注中加上了及第信息,而其他的小注基本未變。這類條目有67條。兩種情況總計條,占總數的四分之一。
其次是《千目》比《志稿》小注内容豐富,這也分爲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志稿》中有關人物生平的小注全無,而《千目》有。如汪廣洋《鳳池吟稿》十卷,《千目》尚有小注:“字朝宗,高郵人,洪武初爲中書左丞,封忠勤伯,拜右丞相,尋貶廣東,有詔數其罪,自縊死。”這些條目有83條。查找這些條目,可以發現雖然《志稿》中這些條目没有小注,但在卷本《明史》中多有其傳記。83個條目中,卷本《明史》列傳有載的就有82條,爲宋濂、劉基、陶安、汪廣洋、王禕、張以寧、危素、詹同、魏觀、朱善、陶凱、趙汸、汪克寬、楊基、徐賁、張羽、王彝、王行、袁凱、孫作、貝瓊、宋訥、劉三吾、吴伯宗、劉璟、孫蕡、王佐、趙介、方孝孺、卓敬、練子寧、茅大芳、程本立、龔詡、解縉、*淮、胡廣、楊榮、胡儼、金幼孜、夏原吉、趙羾、王達、曾棨、袁珙、袁忠徹、楊溥、胡濙、熊槩、馬愉、陳循、高榖、張益、張楷、李時勉、劉球、周忱、陳敬宗、王直、王英、錢習禮、陳鎰、魏驥、陳璉、魯穆、彭時、商輅、江淵、蕭鎡、于謙、何文淵、湯公讓、徐有貞、許彬、薛瑄、李賢、吕原、岳正、陳文、吴與弼、張穆、劉崧。因此,從這個方面講,雖然《志稿》這些條目有關人物生平的小注皆無,但卷《明史》列傳中有更加詳細記載,二者可以互補。
《千目》小注比《志稿》多的第二種情況是,《志稿》亦有小注,但只相當於《千目》的一部分。這種情況我們統計有條。對這種情況進行歸類,大致可以看出,《志稿》簡省小注的一些特點。最爲明顯的特點是《千目》中條目多有關字號的記載,而《志稿》中則無。如《志稿》:石允常《遇安軒集》,寧海人,河南僉事,謫常州同知,永樂初授御史不受,過金陵,痛哭不食卒。而《千目》小注前尚有“字恒德”三字。《千目》中很多作者字號未知,往往以“字□□”形式表示,這種情況《志稿》幾乎全部删去。《志稿》省略小注第二特點是對一些不確定的内容,往往省去。如《志稿》:《俞深雜詩》十卷,字魯淵,桐廬人,明初建寧教授。《千目》小注後尚有“《嚴陵志》作《聽松集》”;郭濬《郭太學遺稿》,字士淵,寧海人,洪武初取入太學,名重一時,爲祭酒所譖,坐法死。《千目》小注後尚有“《赤城新志》作《樗園稿》”。《志稿》中的小注,相對《千目》來説,多省略人物生平,或是書寫簡省的原因。如滕克恭《謙齋稿》,字安卿,祥符人,元進士,集賢學士,洪武初命典鄉試。《千目》“元進士”後尚有“遇亂避地錢塘,洪武初兩聘充本省考試官”諸字,無“洪武初命典鄉試”。馬文璧《灌園集》,名琬,以字行。《千目》小注末尚有:“扶風人,家於秦淮,洪武初仕撫州知府。”在這一類中,有些《志稿》條目小注,個别連接詞上異於《千目》,當是在簡省《千目》小注時而酌情加上的。從這些條目中,可以看到《志稿》對《千目》小注的修改潤色。如偶桓《江雨軒集》二十卷等,《千目》注文:字武孟,太倉衛人,洪武中秀才,舉爲崇安從事,授桂林河泊大使,終荊門州吏目。《志稿》則作:字武孟,太倉人,舉秀才,爲荊門州吏目。
以上兩種情況共計條,加之二書小注相同的條目,共有條,占全部條目的70%,可以説,《志稿》中的大多數條目小注源於《千目》,或相同,或删省,或改編。
至於《志稿》小注多於《千目》者,是指《志稿》小注不僅包涵《千目》小注,且尚有溢出《千目》之外的内容。據統計,這樣的條目有27條,僅占全部條目很小的一部分。如周南老《拙逸齋稿》,《志稿》小注:“字正道,長洲人,元季爲省掾,明初徵入議禮,自號拙逸老人。”《千目》無。又比如:陸昂《吟窗涉趣》,《志稿》小注作:“字元偁,錢塘人,少游劉菊莊之門。”《千目》無“少游劉菊莊之門”諸字。
而餘下的條目,則是《千目》《志稿》小注不同者。這類條目共條。這些條目小注,不少往往前半部分内容相同,後半部分有異。如梁寅《石門集》二卷,《千目》注文作:字孟敬,新喻人,元末辟集慶路儒學訓導,洪武初徵修禮書,書成,辭疾歸。《志稿》中“辭疾歸”作“不受官,歸石門山,學者稱爲梁五經。”又《解開集》四十卷,《千目》注文:字開先,吉水人,解縉父也,爲本學訓導。《志稿》中“爲本學訓導”則作“元末入胄監,明初徵至京,命爲本邑司訓”。
除此,《千目》《志稿》小注相同的著録項,在具體内容、形式上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小注中所言籍貫不同。如表所示:
條目
《千目》
《志稿》
1
孫炎《左司集》四卷
句容人
金陵人
2
李勝原《盤谷遺稿》五卷
當塗人
寧國太平人
3
徐尊生《懷歸》《還鄉》等稿二十卷
淳安人
嚴陵人
4
鮑恂《西溪漫稿》
崇德人
嘉興人
5
秦約《樵海漫稿》
鹽城人
崇明人
6
謝應芳《龜巢集》二十卷等
武進人
昆陵人
7
陳秀民《寄情稿》
嘉興人
温州人
8
郭檟《暢軒稿》
*岩人
台州人
9
高明《柔克齋集》二十卷
瑞安人
永嘉人
10
淩雲翰《柘軒集》五卷
錢塘人
仁和人
11
韓循仁《南山集》
金華人
永康人
12
劉永之《山陰集》五卷
清江人
臨江人
13
梁蘭《畦樂詩集》一卷
泰和人
南昌人
14
王賓《王仲光詩集》二卷
長洲人
吴人
15
張適《甘白先生集》六卷
長洲人
吴人
16
任勉《薇庵集》
上海人
華亭人
17
晏鐸《青雲集》
蜀人
富順人
18
張翼《桂宇集》
建德人
秀水人
19
唐泰《善鳴集》十卷
閩縣人
侯官人
20
王褒《養靜齋集》十卷
閩縣人
侯官人
21
羅泰《覺非集》五卷
福清人
閩縣人
22
劉英《賓山詩集》六卷等
錢塘人
仁和人
23
易恒《陶情集》
廬陵人
崑山人
24
陳秀民《寄情稿》
嘉興人
温州人
這些同一作者不同的里籍,在地理位置上往往是相近的。如唐泰條,閩縣、侯官縣俱屬福州府。有些則是相同地點不同稱呼的,如王賓、張適條,《千目》著録爲長洲人,《志稿》著録爲吴人。明代蘇州府下有吴縣、長洲縣,統稱吴地。還有因爲作者遷徙所造成的著録歧異。如鮑恂條,《千目》著録崇德人,《志稿》爲嘉興人。據《國朝列卿紀》載:“鮑恂字仲孚,其先嘉興人。元至治間始遷崇德之千乘鄉。”又陳秀民,《千目》爲嘉興人,《志稿》爲温州人。《明詩綜》卷八十七載:“字庶子,温州人,徙居嘉興,仕張士誠爲江浙行中書省,參知*事,翰林學士。”
此處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志稿》别集類著録的條目有時會在縣一級的籍貫前再加上府治所在。經考察,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爲該縣有同名者,《志稿》是爲了區别起見而專門做的標誌。茲舉例如下:
1.陳全《蒙庵集》八卷,《千目》爲長樂人,《志稿》著録爲福州長樂人。
按:據《明一統志》卷八十載,惠州府亦有長樂縣。
2.王偁《虛舟集》五卷,《千目》爲永福人,《志稿》著録爲福州永福人。
按:據《明一統志》卷八十三載,桂林府亦有永福縣。
3.姜洪《松岡集》十一卷,《千目》作樂安人,《志稿》著録爲江西樂安人。
按:據《明一統志》卷二十四載,山東青州府尚有樂安縣。
另外,在著録形式上,《志稿》更趨向于標準的著録格式。主要表現在人物凡以字行者,《志稿》往往以字稱呼。在登科及第的著録方式上,《志稿》也呈現出一定的標準模式。前者如:《千目》時銘《夢墨稿》十卷,字季照,以字行。《志稿》作時季照《夢墨稿》十卷,名銘,以字行。又《千目》:袁宗《菊莊集》三卷,字宗彦,以字行。《志稿》作袁宗彦《菊莊集》三卷,名宗,以字行。在登科及第著録方式上,《志稿》也把《千目》中不規範的著録改爲較爲規範的著録。如:林環《絅齋集》十卷,《千目》作一甲第一人,《志稿》作永樂丙戌狀元。林環爲永樂四年(丙戌)第一,《千目》中排在相應的及第年里,注明“一甲第一人”即可。《志稿》棄用以及第年爲準的排列方式,于此項上統一了著録規範。
當然,還有一些條目小注之間的差異,當是屬於傳抄失誤所致,不再細論。總之,通過我們的考察,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千目》《志稿》别集小注的變動,較之經史子三部是最大的。《志稿》中的集部小注多數來源於《千目》小注。無論是内容完全相同的,還是存在差異的,都能很明顯的看出二者之間的淵源關係。同時,也很明顯的是,史館編纂人員對於《志稿》别集,在小注的内容、格式等方面,曾在《千目》之外,參考過别的文獻,做進一步的修訂、補充。而這不僅體現在小注上,相應的條目亦然。這些,説明了《志稿》對《千目》在承襲的同時,的確也做了相當多的修改。
編輯:大智
排版:大隱
相關文章:
張雲:*虞稷《千頃堂書目》與《明史·藝文志稿》關係考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