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西发展史之经济的变迁 [复制链接]

1#
专业老牌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910787.html

不得不说,有时候区域发展存在一定的运势,运势来时,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的叠加,区域发展顺风顺水,但运势一消失,发展可能直接停滞甚至是倒退。

在“江西发展史之人口的迁徙”已阐述在江西这片热土上人口的变动,在古代农业社会,人口是生产力的绝对载体,生产力载体的变动也势必带动生产资料的变动,从古至今,江西的经济发展脉搏亦是随着人口变动而跳动:

一,秦汉时代的江西经济开始起步。

秦汉时期,江西开始纳入中央王朝郡县制管辖。西晋时设立江州,奠定了江西省级行*区的基础,此后便进入发展期。到了东汉,处在华夏文明核心区域边缘的江西,虽然南昌和九江一带已经较发达,但是以赣南为代表的其它地方依然落后。还属于蛮夷之地。这个时期的江西,在经济方面,较之北方的*河流域和南方的吴楚腹地不可同日而语,亦步亦趋地跟随中原王朝的进步,相信当时生活在江西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还处于一个混沌状态。

二,六朝时期的江西进入大开发时代。

进入六朝,南方*权为了建立能与北方抗衡的强大经济、*事实力,江西开始进入大开发时代。

其中“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导致“衣冠南渡”,给江西带来第一桶金。晋朝司马家八个败家子勾结“胡人”和败家皇后之间的神操作,把整个中原搞的鸡犬不宁、鸡飞狗跳,为了躲避战乱渡江南迁的中原居民,拖家带口为江西带来了量级的财富,对于区域财富积累增量来说,这比直接去抢还快些,同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更是加快了江西经济前进的步伐。

晋惠帝元康元年(年),以江水之名置江州,治豫章。从此,江西完全成为直属中央的独立行*单位,经济上也迈开了前进的阔步,逐渐跻身前列,一跃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三大经济中心。经孙吴、东晋近年开发,江西农业飞速发展,至南朝刘宋时已成为江南稻米重点产区之一。农业的发展又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纺织、制茶、酿酒、竹木器制造、造船、陶瓷、矿冶等异*突起,到南朝后期,整个江西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六朝时期是古江西由贫穷落后走向大开发、大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其蒸蒸日上的经济文化,为唐宋时期江西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兴盛奠定了牢固基石。

三,江西在唐代达到第一次空前繁荣。

唐开元21年(年),唐玄宗将江南道一分为二,江南西道便应运而生(包括如今的湖北省、安徽省长江以内地区和湖南省大部分地区),江西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赣江和长江开始成为江西链接岭南和内陆的重要交通线。加上江西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丰饶的物产,发展了粮食、茶叶、瓷器、木材等产业,并且大量转换为商品。江西的商业经济开始繁荣!

江西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繁荣,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兴起。随着“大庾岭——赣江——鄱阳湖——长江——运河”这一*金水道的畅通,产生了江西历史上的第一批商业性“大城市”,如洪州、江州、吉州、景德镇等,他们成为当时闻名的都会或重要的商品交换场所。

唐中后期江西的茶叶、银的产量在全国已经名列前茅。浮梁一县,元和年间,每岁出茶万驮,税15余万贯,占全国茶税的三分之一。乐平银山,每岁出银10余万两,收税银0两,占全国银税总收入的二分之一。

唐末,“安史之乱”,唐玄宗、杨贵妃家族、安禄山、史思明、以及安禄山的儿子、史思明的儿子双双干掉自己父亲的又一神操作,中原人又开始拖家带口、举家南迁了,江西区域的财富又一次量级增长。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然而偏居一隅的江西,却基本保持着安定的局面,并未受太大影响。唐王朝对江西的统治也十分重视,委任得力官员管辖江西。江西已经从一个荒蛮落后之地开始变为经济发达之地了。甚至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权更迭变换频繁,战祸频生。江西属于南唐后方地区,社会相对安定,受影响较小,仍然获得缓慢发展。

四,江西在宋代进入了历史上最兴盛、最繁荣的时期。

江西经过多年的稳定发展和积累,有人有钱,上顿吃完不用焦虑下顿没得吃,而是要思考下顿吃啥的问题,大多数人有了闲情逸致就开始思考“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么到哪去”的问题了,江西成了人才聚集、文化交融的热土,江西成了华夏文明的摇篮,成为中国的*治经济中心地区之一。这个时代的江西,无论是人口总数、粮食产量,还是在科举考试中及第的人数,都名列全国前三名之内!

五,江西在元明时代依旧持续繁荣。

江西在元明时期保持着经济、文化和社会继续发展的局面,传统经济趋于鼎盛。庞大的经济体量自然能成为贸易中心,四条主要的漕运通道也正好是中国东南的重要枢纽,向南通过赣江流域逆流而上,通过大庾岭梅关,经南雄、韶关便可下北江直达广州;向西经渌水可经浏阳和于湘江水系联通,可西达云贵;而北向通过赣江经九江入长江,东可达江浙富庶之地和东海;西经江汉平原,可直至四川。

元朝末年,湖广地区是红巾*与元朝*队以及朱元璋、陈友谅厮杀拉锯的主要战场,由于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田畴荒芜,十室九空,无论是北方移民还是土著居民已经寥寥无几,人口随农民逃荒外省和大量死亡而急剧减少,并允许“插标占地”,因此而奏响了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江西移民运动,使得由于江西人遍布全国,促进了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的“江右商帮”的发展,与晋商、徽商等鼎足而立,以讲究贾德著称,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多座江西会馆和万寿宫遍布全国。在湖广,有“无江西商人不成市”;在云贵川“非江右商贾侨居之,则不成其地”,江右商帮称雄中华工商业多年,是中国古代实力最强商帮。

在明朝四处征战、统一中国的日子里,江西人一方面随*供应*需物资,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另一方面为饱受战乱的地区带去了生活必需品,发展成遍布各地的商人,成为明朝*队的后勤保障,江西也成为朱元璋征战天下的根据地。可以说江右商帮已把小商业做到了极致,但也为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六,江西经济在清代及近代的塌陷。

清朝康乾盛世,全国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江西地区于年达到万人(占全国5.85%),虽然是本省人口历史上的高峰,但比其他省区要慢,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在不断下降,*治和经济地位也在逐步下降。小编认为导致江西经济严重塌陷除江西商人经商思维(分析江西文化发展史细说)有短板外,有以下几个直接原因:

1,年至年间,天平天国和湘*展开的持久拉锯战,对江西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太平*就不说了,农民没饭吃才会揭竿而起,但腐败的清*府有钱给慈禧老太婆过生日,没钱镇压叛*,让各省自己搞团练,对于这些地方团练,朝廷的态度很明确,兵、粮、饷都没有,只给你招兵的权力,剩下的,自己去解决。于是,民间捐输成了团练、地主武装经费的主要来源。相对富裕的乡绅是捐输的主力,但是对于一穷二白的老百姓,捐输就变成了强制性的摊派、剥削。太平天国时期江西捐项总计额为万余两,占全国前列,是支持团练的主要经费来源。如果在战时,这还情有可原,但是,战后,江西的重建依然要靠江西士绅的捐输。朝廷不仅不下拨钱粮来支援江西的重建工作,甚至发展到后面,变成了几省同时在江西设局劝捐的局面,这个时候的劝捐,早已经演变成了摊派了。全国各省的团练中,湖南搞的最好,好到把江西九江城都屠了,执行“三光*策”,人杀光了,江西的财富也被抢到湖南去了,谁要都不给,曾国藩在写给他弟弟曾国荃的家书中,就提及他愧对江西百姓。

此外,江西的厘金征收税率也远远高于临近的安徽、湖南、湖北等省,再加上挪用地方重建资金用于兵饷协拨等,这些事加在一起,江西元气大伤。

2.以前清*府只让洋人通过广州跟国内做生意,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的清*府被迫开埠通商口岸,九江便是其中的重要城市之一,列强在九江设立租界,倾销商品,进而把持海关和控制航运、修建铁路。并且同时增加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座城市通商,削弱了赣州水路的作用,赣江沿线城市的经济迅速塌陷。

3.1年,粤汉铁路修建,江西错失国家南北大动脉线路(曾剃头给江西造的孽留下的后遗症之一),传统的赣江大庾岭商道因开埠通商以来的物流改道,地位一落千丈,江西从历史上的通衢要地变成了封闭的内陆省份,在全国的地位已被湖南省替代。

经过了这些劫难,元气大伤的江西经济一直进入持续的衰退期,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也得到稳步发展,但和清代以前的影响力相比,相差的可不只是一点点。

江西经济的兴衰,看似可以归结为这篇热土的运势,小编认为实则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都是往更适合生存的地方凑,人多了就有对有限资源的争端,武力终究是解决争端的最终方式,中原、北方的战争是如此,发生在江西的战争也是如此,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活下去并把自己身上的基因传承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不是有人说人性的本能就是传承基因信息么?或许,江西人的祖先们早已深谙此道。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江西人大可不必为“阿卡林省”、“环江西高铁”、“环江西城市群”、“环江西大学”这些戏谑的称呼介怀了,应当更多的去领悟先辈们留下的思想财富,再创赣州大地的辉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