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边走边吃边看粤东潮州大埔之亲子行 [复制链接]

1#

走未走过的路

吃未吃过的美食

看未看过的风景

见未见过的人

远方哪怕没有诗,也有那么多好玩好吃好看的,总是那么吸引人。考虑到安全与方便,今年暑假选择了自驾前往粤东,带两个小家伙出去溜达溜达。

第一站潮州

选择潮州,主要是盛名在外,早有耳闻。听了无数次当地的名胜古迹例如湘子桥、韩公祠,认识了无数从那里出来的人如同学同事朋友等,却从未去过……好吧,我承认,是被牛肉火锅和美食吸引过去的,因为每次吃牛肉火锅,总有潮汕的朋友不屑及自荐:“比我们那里的差远了。”说走就走。我们跟在台风后面,一路风云变幻,一路风一路雨,到达潮州风雨都停了,阳光灿烂。(一)吃吃喝喝到地儿后,见到友人,第一件事是牛肉火锅……啊,不不不,是喝茶。潮汕人爱喝工夫茶,这是全世界人都知道的秘密。潮州地处凤凰山环抱,当地人爱喝凤凰山上出产的单从,尤爱海拔千米以上的乌岽顶出产的乌岽单从。海拔越高、茶树越老,产的茶叶就越昂贵。当地人习惯用的工夫茶具没有茶艺的那么花哨,就是一个茶船,一个盖茶碗和三个小杯,看上去平平无奇。友人介绍,别看泡茶的朋友那么轻松,他的指腹皮肤其实很厚,有耐高温的功能。所以,工夫茶的看点其实是主人内心被烫得撕心裂肺表面却不得不云淡风轻谈笑风生的气度?也有用茶壶的,不过那种是长期只能泡一种茶叶,为了养壶,普通人很少讲究这个,大部分用盖茶碗。茶香芬芳扑鼻,茶色澄清如澈,入口回甘,久别重逢的仨俩友人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最适合不过。喝完茶,牛肉火锅华丽登场。此处没有图片,因为实在太美味,牛肉鲜嫩滑口,香味浓郁,当时没有任何人还能想起“手机先吃”的规矩。牛肉分很多种,是牛身上的各种不同部位,对不起,我们当时被热情的东道主不间断投喂,完全没留意,只知道一碟又一碟的、不同纹路不同脂肪含量的、我只能统称为“牛肉”的牛肉被不断地送上来然后消失在锅里、碗里。两个小家伙也非常配合,不再东蹿西跑,大家都埋头苦吃。看过《食神》的人,都会对可以当乒乓球打的濑尿牛肉丸印象深刻。潮汕美食很多,尤以牛肉为著,除了火锅,还有各式肉丸。

传说中的手打牛肉丸(网络图片)

现实中的手打牛肉丸

小朋友终于看到喜欢的牛肉丸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了,站在一旁看得都入迷了。

粿条,改进版滴,加了柠檬和海鲜,味道更鲜美。

远近驰名的潮汕砂锅粥。当地出名的粥馆是游客去的,我们去的是友人介绍的,一间不起眼的路边店,只卖几种粥:蟹粥、虾粥、鸽子粥等。蟹是用大肉蟹,货真价实,口口都是肉。还会配上几种配料,鲜美无比。

吃饱喝足,回到民宿,以工夫茶结束一天的美食。不管街头饭店、苍蝇馆,还是酒店旅馆里的房间,都随处可见这些茶具与茶,主人都会热情招呼客人喝茶闲聊,生活太惬意了。

专门试了不用“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特地倒满一杯再下一杯,茶色呈三种颜色。除了大人的茶具,小盆友也可以拥有自己的茶具,妹妹在陶瓷店里一眼相中自己喜欢的茶具,说要买回家泡茶给芭比娃娃喝。第二天起来继续吃吃吃

蚝仔烙,配上独特的鱼露汁,酥脆鲜嫩,满口鲜香,吃得停不下口

鸭母念,名字很怪,潮州话”鸭蛋的意思,其实就是汤圆捏成鸭蛋形状,口感绵柔轻絮,像咬了一口云朵,内里是花生粉馅儿,一丝丝甜

忘记这个叫啥了,里面是花生馅,有点粘牙

潮州作为一个美食之城,好吃的数不胜数,只是作为一名觅(chi)食(huo)者,看见美食都无法冷静下来观察拍照,满脑子都是先下口为强,所以很多都忘记拍照了orz。

(二)逛逛玩玩

潮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史上有很多历史名人,最出名的莫过于韩愈。韩愈,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因直谏而被贬潮州,之后又调往他处任职。他在潮州逗留不过短短八个月时间,却让潮州人民纪念了千年之久,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当地人有句顺口溜:“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桥就是湘子桥。一听这名字,就感觉肯定跟韩湘子有关。据传韩愈到潮州之后,恶溪里有鳄鱼,他除了写《祭鳄鱼文》之外,还为了沟通韩江两岸交通,请他的侄孙韩湘子等八仙与潮州的广济和尚分东西斗法造桥。由于中途法力失效,致中间一段未能连接,由广济和尚用禅杖和八仙之何仙姑用莲花化作巨缆和十八只梭船连接起来,因此“湘子桥”又名“广济桥”。而在他们法力失效的地方就有羊变成的“乌洋山”(浮洋镇)和猪变成的“猪山”(磷溪镇)。

广济门,湘子桥的一端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年)。横跨韩江,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中间有十八艘梭船连在一起形成浮桥。最初为八十六艘梭船,历经洪水、战乱等,至明朝嘉靖九年(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时至今天,浮桥仍可开启闭合,正常启闭时间约半个小时左右。哥哥现在不喜欢拍照,每次都得像抓猴子一样

梁式桥石墩上筑有亭台楼阁,供过往行人歇脚,亭台楼阁均有匾额、楹联,诗意盎然,构思巧妙有趣,移步换景,不禁令人驻足细品。

小家伙看潮剧,多半是被漂亮精致的戏服吸引十八只梭船“两只鉎牛一只溜”,镇桥御水的鉎牛,原有一对,走失了一只。走过广济桥,对岸就是笔架山,山上古木参天,苍松翠柏,浓荫蔽日,笔直的石阶直通半山腰的韩文公祠。相传韩愈贬任潮州刺史时,常登此山,筑亭游览,并亲手植下橡树。后人敬仰韩公,将笔架山称为“韩山”,将亭称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年)知*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迁建于此,所以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

古朴庄严的韩文公祠

韩公祠门前,大大的树,小小的怀抱。“祠吊先哲,木卜科名”,不知此树是否韩公亲手所植的橡树?参天古木

拜谒先哲

侍郎阁

此行让两个小家伙认识了韩愈这个大文学家,希望他们以后学韩愈作品时能想起自己曾追寻过他的足迹。古城里,街道依然繁华,人声鼎沸,时光与岁月似乎都沉淀在小巷里,然后悄无声息隐没在那斑驳的古墙上。

雨后的古巷

下东平路十分僻静,与热闹的牌坊街j截然相反,少有游客。巷子两侧有数座明清时期的老民宅和建筑。除了莼园作为名人故居有保护和简介,其余老宅子要么荒废,要么被数户人家当做民居仍在居住使用。莼园,曾是国学大师饶宗颐的父亲饶锷所有,后转让给*氏,改为松庐。不巧未遇上对外开放。大夫第,门口各种砖雕浮雕平绘均已抹去,徒留下凌乱的痕迹,但匾额三个大字仍昭显着府第主人过往的身份与地位。住宅没有任何说明,网上查了也没什么资料,估计还不够显赫。很多不知名的老宅子古朴大气,往往会让人惊艳于它低调的奢华,细节处的雕刻、设计均巧妙精美。老宅子门口精美的绘画一老宅子门口精美的绘画二不知名老宅子的照壁

从一座座古色古香却又破败落寞的老宅子门前经过,我们不断地感叹着这座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哥哥吟了一首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最后,妹妹终于坐上心心念念的人力车,开心到飞起。

潮州一行匆匆结束了,赶往下一站——大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