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www.znlvye.com/m/众所周知,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前,中国在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各个方面全面领先于世界。而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中国建立了一套道德标准和法律制度相结合的生存标准,对百姓进行了严加约束,借此塑造更为稳定的社会结构,并且很好地利用和平和统一带来的社会红利。
世界各国惩罚罪犯的手段大同小异,上至死刑,下至鞭打,其核心无非“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不过中国有所不同,因为“以德治国”是中国独有的特色,一个“德”字催生出许多与众不同的惩罚。
最典型的莫过于。黥刑也叫墨刑,说白一点,就是在脸上刺字,然后涂上黑炭。这一刑罚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被誉为上古五刑之一,直到道光年间才被废除。
黥刑对于一个欧洲人来说,算不上惩罚,不过就是脸上多个纹身而已。受刑之人不但不觉得难看,说不定还会觉得自己脸上多了这样一个东西显得更加英武了。
但是对于一名炎黄子孙来说,意义却是不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为自己的一己私欲残害了父母的身体是为不孝;犯罪导致刺字,身边的亲戚、朋友因为他而丢了人,受到邻里的非议,是为不义;国有法度他不遵守,公然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是为不忠。
不忠不义不孝三座大山压下来,受刑者的社会信誉基本跌成负值,几代人都不一定能翻身,比死了还难受。
除刑之外,还有一个刑罚极具中国特色,那就是发配。
在很多清宫剧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清代的宁古塔也就是今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这里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翻译成现代的裁决书语言就是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戍边开荒。
在外国人眼里剥夺政治权利无疑是件可悲的事,但是国家出路费送犯人去开荒却无疑是公款旅游的好事,怎么能算得上是酷刑呢?
他们哪里晓得,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跑到塞外日子过得再好,死后没法回归宗祠和祖坟,也得变成找不到家的孤魂野鬼——人世间没有比这更悲惨的事了。
所以“流放”在中国人眼里是仅次于死刑的重刑。
于是问题来了:既然流放犯不想孤独终老,他们难道不能偷偷逃跑,隐姓埋名逃回家乡或者在家乡附近安居吗?
事实上不是他们不愿意逃,而是实在逃不掉。
首先,流放犯在流放地并不能享受自由,他们在捕快押运下抵达目的地之后,会被登记造册,接受半军事化的管理。
流放犯之间,以及流放犯和家人之间要接受株连制的监督,一人逃跑,一支队伍、一个家庭都得跟着遭殃,所以每个犯人身上背的不仅仅是枷锁,还有更为沉重的社会、家庭责任。
社会和家庭宛若两根牢不可破的锁链,将他箍在边疆不敢轻举妄动。
其次,流放地都远在山穷水恶的边陲之地。罪犯来时跟着官差住驿站、走官道尚且累得死去活来,深知赶路不易。
他们亲眼看到了郡县之间的哨卡,知道没有通关文牒走官道和大道不可能过境,只能走荒郊野外的僻静小路。而小路躲在密林之中,林中又藏有大虫、狼群,搞不好就变成他们的腹中美食。
即便侥幸躲过了猛兽,在森林里迷路饿死、渴死……还不如被吃了来得痛快。
艰险的行程和有限的交通工具,令绝大多数流放犯望而却步。
最后,皇帝派流放犯充边,背后的目的虽是加强边关建设,充实边关武装力量,但是在深受儒家思想教化的犯人们看来,皇帝此举是仁德的表现。他们多数情况下会感念皇帝的不杀之恩,老老实实接受劳动改造。
他们盼望的只有一件事——皇上龙体健康、国家安泰。因为遇到皇上六十大寿或者边关大捷这类举国欢庆的时候,“龙颜大悦”会大赦天下。
那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合理合法地回到家乡,孤悬海外的游子就能回归养育他们的土壤了。
所以说,流放之所以苦,不仅仅是对肉体的折磨,更多的是则不断抽打犯人内心深处的乡愁。这份乡愁源自于中国人对土壤的依恋,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始终。
正因为它的存在,我们才有了独特的文明基因和独特的刑罚律条。
俄国历史上最倒霉的皇后——不祥之人末代皇后圣亚历山德拉
世界历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他搅乱了世界又无法挽回
是遗传还是劣根:李家两位皇帝均娶别人的老婆,最终都不得好死
他用体贴害死了自己的妻子——奥匈皇储费迪南夫妇往事
恶妇还是贤妻良母?中国历史上被黑的最惨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