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好的治疗方法吗 https://m.39.net/pf/a_10467294.html古语云: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自古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法治。
古代更是有十分严酷的刑罚,流放就是其中一种。
古代有五大极刑——黥、劓、刖、宫、大辟。
如果被判处五大极刑中的一种,犯人如果选择流放的话,就不必再受惩罚。
由此,也足以见得流放有多可怕。
古代文明发展缓慢,除了中原地区比较繁华之外。
其他地区都比较艰苦,所以也有很多人觉得流放就是“等死”。
流放制度出现于秦汉法制体系中,到后期发展得越来越完善。
到唐宋时期时,社会比较繁荣,一些偏远地区都有所发展。
所以流放就显得没那么可怕了。
因此,统治者就想出了新的惩罚“招数”——往脸上刺字。
字一旦刺上,终生无法祛除。
所以,流放还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刑罚。
关于流放的地点,各朝各代都有所变化。
但以下四个地方几乎是固定的。
01宁古塔
提到宁古塔,不少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甄嬛传》。
甄嬛的父亲甄远道被流放宁古塔。
甄嬛苦苦求情:
“宁古塔苦寒无比,臣妾的父母一把年纪,怎能受得了这样的苦楚?”
那宁古塔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方呢?
它主要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古城村。
在古代的时候,根本不属于关内,可以说是人迹罕至的“无人区”。
铺天盖地的白雪,物资匮乏,苦寒无比。
冬天最低的气温能达到零下四五十度,所以很多被流放至此的人都是被冻死的。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末的兵部尚书张缙彦。
这个人天资聪颖,十岁能作文。
21岁中举人,31岁中进士。
可惜生不逢时,崇祯十六年,天下动荡。
原来的兵部尚书见明朝大势已去,所以称病辞职。
当时张缙彦正任兵科都给事中。
原兵部尚书辞职之后,崇祯执意提拔张缙彦为兵部尚书。
第二年,李自成逼近京师,张缙彦听取了错误的建议,京师沦陷。
后张缙彦投靠清朝。
顺治年间,因为文字Y被捕,然后被流放宁古塔。
12年后,在当地逝世。
清初著名的诗人吴兆骞也因为“科场案”,被流放宁古塔。
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的: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足以见,一年到头,宁古塔几乎没有好天气。
流放至此,绝非凡人所能承受。
02房陵
房陵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的房县,它的位置不算太偏。
但因为条件艰苦,所以也是主要的流放地。
古时候不叫“房陵”,而叫“房县”。
历史上被流放至此的著名人物,主要是赵国国君赵王迁。
赵王迁之母本是一名微贱的娼J,因为受悼襄王宠爱,所以撺掇大王立自己的儿子赵王迁为太子。
但赵王迁无才无德,昏庸无比,没有一丝帝王之相。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
秦朝想要一统天下,赵国是一个不小的阻碍。
因为赵国素来是军事强国,即使与燕国混战多年,
也终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所以秦王就用了离间计来击溃赵国。
当时,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李牧。
此人骁勇善战,无往不胜。
但赵王迁听信小人谗言,信了李牧会谋反。
遂李牧必死。
李牧一死,赵国顷刻覆灭。
赵王迁也被秦王流放到了房陵。
到房陵之后,他住在一个破乱的茅草屋。
国破家亡之后,才意识到自己被小人蒙蔽,错杀大将。
但一切,为时已晚!
03岭南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但可不能因为岭南有贵妃爱吃的荔枝,就认为这是一个好地方。
马伯庸在《长安的荔枝》中塑造了一个小吏到岭南为贵妃寻荔枝的故事。
其中提到:
“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根据描述,足以见岭南距中原地区,路途遥远。
它主要在广东、广西、湖南和江西的交界处。
这里气候潮湿,蚊虫众多。
漫山遍野的树木丛林,林中多瘴气。
很多人到这都无法生存。
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就曾被贬潮州,潮州就属于岭南一带。
当时,唐宪宗迎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入宫供奉。
韩愈作为刑部侍郎,不愿看到君王信佛治国。
因此上书劝谏,导致龙颜大怒,险被处死。
后经过同僚求情,被贬潮州。
他还创作了一首诗,名字叫《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意思是我知道你来应该另有心意,但正好可以在瘴江边收起我的尸骨。
足以见韩愈对于自己此行的结果,早已有所预料。
04崖州
崖州属于海南三亚,在今天看来美不胜收的旅游胜地。
在古代是令无数人闻风丧胆地流放之地。
这个地方位于中国的最南端。
一般来说,犯的错越严重,流放的地方就越远。
古代交通不便,流放到这种边远之地。
最终的结局几乎都是死在当地,无法魂归故里。
著名诗人苏轼,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就曾被贬到这里。
苏轼在这里生活了三年。
在外人看来的边远地区,在苏轼看来,却别有一番特色。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一直都是这样乐观豁达的人。
在这短短三年,他创作了上百首诗。
最能体现其豁达乐观心境的,当数《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仗,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最后一句是说,看到漫天飞舞的杨花,很像自己家乡二月飞扬的雪花。
此时此刻,流放之地不再是天涯海角。
足以见他虽然乐观豁达,但也免不了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结语
这四个流放之地,尽管有些在现在看来是好地方。
但在古代却是很多人的噩梦。
甚至客死他乡,落叶归根也终成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