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何为人性日军败退之际,中国百姓对待日本遗 [复制链接]

1#

前言

日本《满洲国史》在涉及战后日本战争遗孤问题上,不得不依据客观事实说话:战争后期,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反感情绪不断增长一事,乃是事实。但在日本军国主义战败溃逃时,面对被遗弃的开拓团成员时,中国民众并未对其进行杀戮,或者对其进行民族复仇。倒是各地的中国人,尤其曾处于被开拓团剥削和压迫的中国农民,同情日本遗民的悲惨处境,救其危难,收留庇护其安全。他们的信念超越了敌我,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国界。

昨日的杀人魔鬼,今日的阶下囚。被日本军国主义残杀蹂躏14年之久的东北,在千载难逢的历史复仇关头,完全可以用菜刀、棍棒把这些战争魔鬼及其帮凶杀死、砍死、打死。

日本伪满开拓团成员

然而在日本侵华移民生死存亡的关头能够坚守道义,遵守战争规则,这的确需要强大的信念!最能泄愤的时刻能够恪守心中的价值准则,这是掺不了任何虚假的,人性的尊严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

在“生命至上”这个价值观念的作用下,中国东北的老百姓首先想到的是那些逃难的孩子,孩子是无罪的啊!

当年,在中国东北星罗密布的日本开拓团的院落里到底生活着多少孩子,现在已经很难找到确切的数字了,估计不会太少。他们中有的是从日本家乡随迁过来的,也有在中国出生的,开拓团里办了很多学校,就是为了他们。

在逃亡的路上,开拓团里的孩子们是最遭罪的,也是这些孩子最能引起中国老百姓同情、怜悯之心。

中国百姓救助的日本遗孤

一、

方正县兴隆村的于奎相老人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实例:

年8月下旬,方正县小南屯的一位姓刘的老人进山割柴禾,当走到一块玉米地边时,突然听到地里边有一个孩子的哭声,那声音已经很嘶哑了。刘老头儿进地一看,只有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趴在地垄沟上,他的面前摆了一堆干玉米,还有一个小包袱。离那个孩子不远处,一只大母狼蜷坐着,眼睛红红的,正在那里瞧着孩子。刘老头儿不由分说地拿着柴刀大喝一声,那母狼才不情愿地离开了。

这孩子显然是被他妈妈扔在这里的,在这里爬来爬去,连屎带尿拖了挺大一块地方,成了泥猴一样。不知他妈妈把他扔这多长时间了,反正嗓子都哭哑了。那只母狼没吃这个孩子,大概是嫌这个孩子身上脏。没丧生狼口,真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当时刘老头儿顾不得砍柴了,把柴刀掖进腰里,抱起那个脏孩子,拎着那个小包袱就回去了。他老伴一看老头子捡回个脏孩子,连忙给洗了一个澡,打开小包袱给换了身小衣服。就在换衣服的时候,一块写着红色日文的白布条掉了下来,老两口不认得日文,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

刘老头儿两口子那时已经有3个孩子了,又加了一张嘴,生活更吃紧了。过了大半年,他们给孩子起了个中国名,叫刘今才,可他们就有些撑不住了。想送人吧又舍不得,不送人又怕饿着孩子。再说这小孩子顶多3岁,不能吃粗粮。于是,想到了本屯有一个姓国的老两口无儿无女,便托朋友于奎相给中间说合一下,把这个孩子送给他们抚养。老于去老国家一说,那老两口表示同意。此后这个孩子在他们的家里慢慢地长大了。

二、

胡万林,是依兰土城子人,土城子也就是现在的红星乡光明村,当年日本开拓团里的移民逃难之时,也遇到类似刘老头儿这样的事儿。

年8月,日本投降了,从桦川、宝清、桦南一带的日本开拓团难民,正往方正县日本开拓团总部逃窜。看到这些原来趾高气扬的日本人,这回都像瘪茄子一样了,在通往方正县的大道上,一伙接一伙的日本妇女和小孩子,一个个破衣烂衫、黄皮拉瘦的,没个人样,溃逃的队伍一眼看不到头,但很少见男人。

那时,胡万林和妻子站在大道边上看热闹,一个叫大谷的日本人,领着一群妇女儿童,晃晃荡荡地往前挪着。当大谷走到他的跟前时,突然站住了,面对他们夫妇俩一连90度鞠躬三次,用生硬的中国话说:“中国人的太君,你的大大的好人,这孩子的父母都死了,孩子前几天被开水烫伤了,没有药治,快要不行了。你们的行行好吧,收下这个可怜的孩子吧!罪是我们犯的,和孩子无关呐。”

说着又是鞠躬又是作揖的,胡万林和妻子一下子感到很不自在,上前一看是个小男孩,瘦得像个小耗子似的,连喘气都没多大动静了。他俩那时就想,这孩子要是没人收留下来,可能活不到明天。

不知为什么,那时胡万林对日本人的恨一下子变成了可怜,可怜这孩子,怕他真的死了,那毕竟是一条小生命啊。于是他俩接下了这个奄奄一息的孩子,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三、

娟子是位日本姑娘,在日本移民逃难的时候,她被几经转手后活了下来。转手的人都中国的善良老百姓,因此她的命运也就这样深深地打上了那特殊年代的烙印。

日本战败后,被遗弃在饶河的一帮失魂落魄的日本开拓团年轻的家属,携儿带女逃往虎林。虎林与当时的苏联隔水相望,是赫哲族的世居地。日本女人光枝带着两个孩子,跟随这支逃难的队伍蹒跚前行。一路上,她看到一些横躺竖卧的日本眷属尸体,有的孩子在死去的妈妈身上啼哭,有的婴儿还趴在死去的妈妈身上吮乳。

眼前的一切真是惨不忍睹。

她清楚地记得,那天遇到一位善良的中国老大爷,他正准备回山东老家。就在临行前一天,光枝抱着孩子闯进他家,双手擎着孩子跪在老人面前。面对不速之客,这位久闯江湖的老人一眼就明白了这是托孤,给孩子找条生路。

可是老人为难了,自己已经70岁了,自身尚且照顾不了,怎么能照顾这襁褓之中的婴儿呢?况且就要起程回山东了。老人家想到这里,再看看泪流满面的光枝那乞求的目光,心想我若不收养这个孩子,她就不能逃命了。人啊,哪有见死不救的道理。于是这位老大爷动了恻隐之心,双手接过孩子。顿时光枝如释重负,就地磕了一个响头,站起来一步一回首地向外走去,连老人的姓名都来不及问。

后来,这些逃难的日本妇女、儿童来到虎林,被虎林县独立团收容,将这些难民分配到被服厂做工。后来,光枝领着另两个孩子踏上归国旅途。当时交通不便,需要步行,又累又饿,小孩子哪里经受得了?想不到刚过密山,二儿子病重死去。光枝痛哭欲绝,满怀悲愤之情掩埋了亲生骨肉,领着大儿子,不顾千山万水奔赴大连,乘船回国。

多少年过去了,光枝仿佛在身上割下一块肉,痛得心肝如裂。她一直在想着,那位不知姓名的中国老大爷,能不能把女儿养大?

所幸,娟子还活着,分别后安详地睡在这位不知姓名的中国老大爷的怀里。原来这位山东老大爷在光枝离开的第二天,就打点吃得动身回老家。老人虽然身板硬朗,但是抱着一个未断奶的孩子长途跋涉,实在是太难为他了。有时碰巧可以搭上段牛车,但是大部分路还得靠自己的两条腿。从饶河到密山多里,走了半个月。密山到了,孩子也病了。他看孩子小脸蛋烧得通红,顿时慌了手脚。于是他两手托着孩子,在旅馆里、大道上像乞丐一样诉说孩子的苦难,希望有人行善。

这时一个中年男子分开人群,对老人说:“我要了,我老婆有奶,能养活她。”

这个中年人叫张金生,家住海林柴河镇一个小山村,来密山弟弟家串亲戚路过这里。接过孩子后,他看老人有些迟疑,便补充说:“放心吧,我刚死了满月的女儿。”

老人这才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他说:“教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希望你能把她看成自己亲生的!”

张金生抱着孩子,当天乘火车返回柴河村,把孩子的不幸经历告诉了妻子。妻子挺高兴,接过来打开小被,亲亲那通红的小脸蛋。孩子边哭边伸出两只小手来抓她,她看出来孩子饿得厉害,马上给孩子喂了奶,孩子立刻一口接一口地吮吸起来。她叹口气说:“孩子太饿了!”

张金生妻子温和善良,平时人们都称她张嫂,一边用奶喂着孩子,一边说:“这孩子就叫她娟子吧!”

第二天,张金生请来了医生给孩子治病。吃药后小脸开始不红了,身上退烧了。娟子是幸运的,张家大小都喜欢她、爱护她,把她当成亲人。

结语

不仅东北的老百姓是这样的仁慈,就是与关东军打了十几年仗的东北抗日联军对那些逃难中的日本人,也是敞开了宽广的胸怀。

年12月中旬,八路军的一支部队开进了方正县城。随后县人民政府和八路军干部来到了难民收容所,亲眼看到了日本难民被遗弃后冻死、饿死、病死的惨状。

为了拯救这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妇女和儿童,政府号召老百姓救助这些日本难民,并宣传他们也是老百姓,同样是这场侵略战争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真正有罪的是日本军国主义反动集团。此后大批的日本妇女和儿童免遭死亡的威胁。

在日本战败投降之际,大量撤退的日本关东军在面对日本开拓团的老弱妇孺的时候,不但没有施以援手,反而趁火打劫。他们害怕这些老弱妇孺拖累自己撤退的步伐,对这些开拓团成员抢劫、强奸、甚至投毒、开枪杀害自己的同胞。反观这些被日军欺辱了十几年的中国百姓,他们非但没有趁机报复,反而施以援手、雪中送炭,救活了大量日本难民的性命,抚养了大批日本人的遗孤,人性对比体现的淋漓尽致。

何为人性,这就是人性!古往今来,人类对人性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中国的三皇五帝问过,屈原问过,老子、庄子也问过,连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也仔细地参悟过,不过没有人能解释清楚这个看似复杂的问题,但有的时候,人性就这么简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